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威宁县旅游新村景观设计策略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7
/ 2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威宁县旅游新村景观设计策略浅谈

刘异婧 顾相刚

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市  610000

摘要:文旅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在在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威宁旅游新村为例,以生态、生产、生活三大要素作为出发点,对生态环境、产业景观、村寨景观、文化景观提出设计原则和策略,确保规划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为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新村、景观设计

  1. 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一系列重要文件先后颁发,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指明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发展文旅产业是乡村振兴重要手段,旅游新村景观设计优化乡村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体现了在地文化,是乡村振兴核心内容。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也是2020年以前全国13个乌蒙山片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笔者参与威宁县多个旅游新村景观设计,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综合分析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服务设施、居民生活等存在问题和短板,提出旅游新村景观整改提升的原则和策略。

  1. 设计理念

2.1整体秩序,天人合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应整体考虑生态环境、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等,以景观设计推动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自然乡村和谐过渡,文化内涵自然流露。景观设计应保持原生村寨的整体秩序,避免“大拆大建”,遵循“自然—田园—村落”景观序列,坚持“轻介入、少干预”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村寨形态、街巷空间等的保留和修复。

2.2在地文化,多元融合

彝、回、苗等18个民族在威宁县相依共存、和谐相处,酿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原始古朴的民族舞蹈,无不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设计过程中应深度挖掘和运用当地文化,避免造成“千村一面”。

  1. 威宁县旅游新村景观设计策略

3.1践行“两山”理论,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过度开发、自然环境退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因此新时代乡村振兴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农村建设策略,严格控制污染、避免盲目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生态景观构架研究过程中,对照“两山”理论要求,严守生态红线。对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梳理和规划,如王家院子村充分保护威宁草海湿地资源,修复草海湿地生态环境,利用区域良好的避暑气候条件,开发丰富多彩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青山村、沙子村依托沙子坡林场优越的山地森林环境及良好的休闲度假条件,提出以“威宁林海”乡村旅游营地开创威宁“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新模式,建设山地休闲度假为特色的营地型乡村旅游村寨。

3.2优化生产景观,打造诗意田园

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田野、林木、水利等宏观景观在不同地理特征下,表现形式也不同,直观反映了当地村庄的发展历史和生活生产特征,形成乡村独特的“调色板”和“画布”。

3.2.1田园景观

笔者充分尊重新村主导产业形态,结合村落田园景观的基本特征,采用自然手法整理田园景观。如五星村以中药材产业为主导,大面积种植可观赏中药植株,局部种植特色水果、蔬菜、烤烟,利用中药材、烤烟等花卉形成可赏、可游、可参与的现代田园景观;友光村、王家院子村以水稻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种植优化和提升农田景观空间格局,引入五彩稻做稻田大地景观,选取良好视角搭建观景平台。同时对田园生态和社会功能做进一步的开发,保留原生态的田作活动作为中小学生教育农园,强调了田园文化内涵和教育示范意义。

3.2.2水利景观

水利景观指以水域 (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进行景观提升设计,使之具有农业、景观等多重效能。对冒水镇水库、友光村、沙子村等消防水池生态化、景观化处理,适当扩大水面,打造生态驳岸,种植湿地绿植提升水景,合理布局游赏栈道,局部设滨水休憩平台,为游客提供多样的亲水空间。

3.3挖掘村寨文化,塑造精神家园

村寨文化景观反映了村落地域环境特征,以及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有民风民俗等文化,是人类活动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景观设计中在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乡村文化资源,掌握本地特有的风俗乡情、建筑风格等,重塑精神文化家园,体现地域独特的乡愁文化,做到“村村成景,村村有韵”。

3.3.1村寨形态

聚落文化是城乡最为明显的区别所在,村寨形态表现为小微环境秩序下的随机差异。如王家院子村、鱼塘村等完整保留了组团状的聚落形态,古道小巷凸显出古朴自然的魅力;青山村、沙子村、甘家院子村等由于地势和交通环境,村寨呈线性布局,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村寨特质。对既有聚落形态要充分调研、合理利用,完整保护村落形态及街巷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遗产,保留村落的传统风味,延续村落的历史记忆。

3.3.2公共空间

在现有的景观、空间的基础上进行针灸式改造,吸取传统空间形态之精华,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创新丰富乡村设计语言,提升公共空间景观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品质。例如王家院子村以“粮仓”为主题,利用现有村委会建筑,融入旅游综合服务、村史文化展示等功能;鱼塘村依托深厚的茶马文化底蕴,以“古道驿站”为主题打造村寨中央广场景观,采用青石板铺装,布局瞭望楼等景观设施,凸显“驿站”文化气质。

3.4精雕细琢,景观改造以小见大

3.4.1民居改造

旅游新村中民居建筑的风格要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呈现别具一格的风貌。威宁县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区,这里融合了“丝绸之路”文化、“西南屯田”文化,孕育了多元共生的黔西北文化和黔西北民居。威宁县众多新村以“旅居一体” 的理念改造现有民居,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改造提升后的民居建筑材质仍以夯土、木石为主,通过三合头、四合院、“一”字型、“L”型建筑组合,屋外增加阳台,房前屋后形成休闲院落,最大限度增加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为游客提供休闲赏景的空间。外立面依据村落文化特质确定建筑颜色、采用主题文化元素装饰门窗,如冒水村民居采用彝族传统图案、颜色修饰门窗,荣和村采用苗族银饰装点屋檐等。

3.4.2景观小品

深度挖掘旅游新村的在地文化,凝练村寨文化标签和精神符号,充分融入旅游标识系统、座椅、花台、景观小品设计,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现不同乡村野趣。如鱼塘村以茶马古道为文化主题,大量采用马厩棚、食槽、旌旗等元素,以原木、茅草为主要材质,凸显古道上苍凉悠远的文化氛围;冒水村、荣和村以打造彝族、苗族特色的民族村寨为目标,从苗鼓、苗银、彝族漆器、服饰中提炼传统民族图形图案、颜色融入景观小品,展现鲜明的民族风情。

  1. 结论

综上所诉,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对田园、村寨、公共服务设施等景观提升打造,逐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绘就乡村和谐美丽画卷,助力威宁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冰,姚臻,张华,(比利时)诺尔夫·克里斯蒂安. 景观引导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 [J]. 中国园林,2020年,第36卷第8期:58-62.

[2] 朱春睿. 乡村振兴战略下平地源村落公共空间营建 [J]. 城市建筑,2019年8月,第16卷总第327期:63-67.

[3] 张菁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J]. 中国住宅设施,2019年,第12期:42-43.

[4] 段益莉,江强. 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第40卷第11期: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