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8
/ 3

修辞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孙艳霞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 北京 100076)



摘要 本文针对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成语、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独辟蹊径,将修辞知识运用到古汉语词汇的教学。摒弃传统的古汉语学习思路,从而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古汉语教学方法——修辞与古汉语词汇相结合。文章从两方面阐述。一方面是从词的产生,即造词法的角度,详述修辞造词法的分类及常见词汇的分类,从词的根源上解释词义;另一方面是从词义的引申角度,重点分析了词引申义形成的途径之一——修辞义的固定,结合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例词,加以分类,进而认识到修辞对于引申义理解的重要性。古汉语词汇的修辞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使古汉语词汇的教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论依据。这一方法为古汉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 古汉语;修辞;词汇教学


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词汇是学习的关键,离我们久远的古汉语词汇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修辞就是修饰词语,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或简约,或繁丰;或刚健,或柔婉;或平淡,或绚烂;或谨严,或疏放。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会起到修饰的效果,反而会有东施效颦之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接触到古汉语词汇的时候很多,如古诗词鉴赏、成语、文言文阅读。在这几部分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古汉语词汇的修辞。


修辞造词——打开古汉语词汇宝库的一把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问到这样一些问题:“红娘”为什么指媒人?“斧正”怎么解释?“俯就”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问题在古汉语学习中,是最常见的问题。如果能把修辞知识运用到其中,就可以轻松地解释这些问题了。

任何一种语言都以其大量的词作基础材料。词汇的丰富说明其语言的发达,简单贫乏的词汇,证明其语言的落后。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有极其丰富的词汇,“丰富多彩的词汇是由丰富多彩的造词法创造出来的,简单贫乏的造词法,绝对造不出丰富多彩的词汇来。”(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了解造词法是古汉语词汇学习的基础。造词法包括语音造词、语义造词、语法造词、修辞造词和综合造词等。在众多造词法中,修辞造词是最灵活多变的,使词语义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贴切、完美。

所谓修辞造词,就是用修辞的手法造词。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了。随着语言的发展,许多运用修辞格表达的语义便凝固成了词。修辞造词是词汇发展的需要,是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原因。因而,在语言运用中更具表现力。

一、比喻造词

比喻造词是修辞造词中运用的最普遍的一种。人们认为一个比喻生动、贴切,后来就以喻体代本体,于是形成了新词。

掣肘 拉拽胳膊——阻挠他人做事情。

涂炭 处于烂泥之中,炭火之上——政治动乱中人民所处的艰难境地。

泰斗 泰山、北斗——受众人仰慕的出类拔萃的人。

学生借助比喻修辞,就能很轻松地了解成语和文言词汇的含义。

二、借代造词

借代造词是借用事物的特征造词,以特征或与该事物有关的代称来造词。这种造词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借代成词,名词居绝大多数。

玉兔 月中传说有玉兔——月亮。

丹青 绘画用的红色、青色颜料——绘画。

悬壶 《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行医。

借代造词不同于比喻造词,二者区别与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相同。

三、夸张造词

夸张造词是由夸张辞格而凝固成词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极言其多、大,另一种是极言其微小。总之都不是实指。

千古 用于对死者的悼词。愿其名声流芳百世。

什锦 十种精美的物品拼合成。此为夸张,不一定有十种。

四、谦敬造词

谦敬造词是运用谦称敬称的修辞方式造词。其造词特点是降抑自己,抬高他人。如表敬多用“尊”“贵”“大”“驾”“令”“高”“佳”“光”“仰”等。表谦多用“鄙”“拙”“愚”“小”“微”“犬”“寒”等。

陛下 尊称君王。陛,宫殿的台阶。君处阶上,己处阶下,以己之角度称君王。

不才 没有才能,对自己的谦称。

台甫 问对方的名字的敬称。台,尊称。甫,男子的美称。

我国是礼仪之邦,古代的谦称、敬称说法相当多。在独裁统治下,把帝王王侯捧上天,溢美之词无以附加,另一方面极力贬抑自己,称奴仆牛马,也到了无以附加程度。

五、用典造词

一是引古籍中的句段,二是引古代的事件或典故。由典故凝固形成的词,有精炼概括、以微见著、含义丰富的表达作用。

白眼 源自阮籍和嵇康的故事。阮籍清高孤傲,对嵇康则高看一眼,以青眼视之,他人则以白眼视之。意思是瞧不起人。

刻烛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曾夜集学士作诗,作四韵诗,刻烛一寸为标准。喻指诗才敏捷。

六、婉言造词

古人忌讳说老、病、死等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就用委婉辞格凝固成词。

大故 大事,大的变故——父母死去。

更衣 如厕。

清减 清瘦。

七、同义连用

两个词义相同,又有微殊,连用起来,可以使两个词的表义功能得到明确和突出,收到特殊的效果。

讴歌 “长言谓之歌,齐歌谓之讴。”(《急就篇》)

险阻 “大难曰险,小难曰阻。”(《易·系辞》疏)

朋友 “通师曰朋,同事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注)

清平 “土治曰平,水治曰清。”(《诗·小雅·黍苗》毛传)

邻里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玉篇》注)

除以上五种修辞造词外,还有对比造词、仿词造词等修辞造词法。总之,在学习古汉语词汇时,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各种修辞,才能更准确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使文章更明白晓畅。


修辞义的固定——词汇引申义的学习关键


词汇的意义分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适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词的引申义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词义引申突破了一义一音的造词模式,而是用义联有别的方法创造出了一串串、一组组的词义,这些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适应了表义丰富的需要。在实际语言环境下,词的引申义往往被更多使用。词的引申义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词义活用途径,二是修辞义固定途径。我们在这里详细来介绍一下修辞义的固定。

  1. 比喻引申

“牢”是关牲畜的圈,引申为关人之处,是由“关牢”“无使出”以比喻引申来的。“罗网”是捕鱼、兽的用具,引申为人际形成的各种固定关系,是由“网绳结结相联”义引申出的。“陷阱”是古代捕兽所挖的坑引申为陷害人的圈套。

同一个引申义,可以从不同的词引申来,这是由于引申义与一些词有可比性而形成的。“鸡眼”本义是鸡的眼,引申指人脚上所生的圆形角质状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鸡眼”,可是日语中称“鸡眼”为“鱼眼”,这正说明比喻引申有其临时性的一面。可是意义一旦固定下来,就失去了临时性。

  1. 借代引申

“朱门”代权贵之家,“布衣”代百姓,“缙绅”代士大夫,都是以其具有某种特征而产生新义。“东宫”以太子住所代太子。“嘴”的本义是鸟的喙,以其功用代指人的嘴。“须眉”指胡须、眉毛,由于男子才长胡须,所以借代引申出男子义。“巾帼”本指女子的佩巾、头巾,由于女子才戴巾帼,就以此代指妇女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句中的“鳞”原义是鳞片,句中则一部分代“鱼”的全体。

  1. 移用引申

凡是把用于某一类、某一方面的意义,转到另一类、另一方面的意义上,都属于移用引申。“范”指“以金为法”,引申指人的身正。“模”是“以木为法”,“模范”成为一个词,则指人的作为突出。“题”是人的额头,移用指文章的题目。“鄙”的本义是边邑,移用指人鄙陋无知。“鳏”是一种大鱼,移用指无妻或丧妻之人

  1. 通感引申

人与物,人的感官与人的心情的感觉有相同之处,由此也能产生引申义。“尖”指物体尖锐,有些用具,尖端尖利很好用,如针锥等物,由此引申指人的五官好使灵便,如眼睛好使称“眼尖”,鼻子好使称“鼻子尖”,还有“耳尖”等。

  1. 象征引申

一些词具有一种固定的表义趋向,后来就在其表义趋向上,利用象征的手法,引申出固定的意义。“黑”有暗的意思,由这个表义倾向,又象征引申出不公开、秘密的义项,如“黑话”;象征引申出阴险毒恶的义项,如“黑心”。“赤”的本义是红色,由于红色受到人们的喜欢,因而具有了象征义,“赤心”的“赤”是忠诚的意思。水是流动的物体,因而其形体不固定,“水性杨花”中的“水”就是象征引申出的意义,为“不定”“易变”的意思。


掌握了古汉语词汇的修辞,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正确地确定义项,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自学能力。可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不再是单纯的识记。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作为一种新的古汉语词汇的学习方法的尝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商榷的地方。希望这种尝试能为语文教学开辟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陈望道 1963 《修辞学发凡》,上海文艺出版社。

王 力 1962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方一新 1998 关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 《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

张福德 1995 《古汉语词汇简论》,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1997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胡吉成 2001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孙艳霞(1980—),女,汉族,黑龙江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硕士,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