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8
/ 2

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王文雅 江苏省 徐州市云龙区先锋幼儿园 221000

摘要:幼儿园的活动大多以集体活动为主。集体教学活动是指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的各种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一些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强,出现了许多问题行为。他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与教学行为规范不一致,扰乱教学秩序,做不利于自身和他人的发展的行为。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规则意识;独立能力

引言

从独立意识到自主管理,教师要依靠外部环境的隐性塑造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还要充分注重幼儿自主性发展和规则意识的矛盾转化,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让幼儿在主观心理需求基础上进行规则行为的学习,如玩游戏等需要遵照一定的规则,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时也要遵守规则。这样,能让规则意识的培养真正融入幼儿内心。本文主要对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进行探讨。

1规则教育价值初探

我国幼儿园的规则教育一直强调利他性,成人也常以是否利他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行为。所以当幼儿出现违规行为时,成人往往从一开始就将其提升至道德问题的高度,认为幼儿违规是道德的问题,需要规则来约束,需要被惩罚。这样的评价标准是存在偏差的,评判幼儿的规则行为,利他性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教师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建构自己的规则意识体系。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提出了道德自律的概念,认为道德包含行为和规则两部分,从本质上看,道德就是幼儿对规则的认识。皮亚杰分析了幼儿的规则观:前运算阶段幼儿的规则观具有强制性和他律性等特点,思维以自我为中心,外部施压的规则并不能真正让幼儿行为有所改变。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认为规则神圣不可违背,但他们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规则的实质,所以也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遵守规则。而当规则由协作产生,基于幼儿内心时,幼儿自然会有效地遵守规则。所以保证幼儿拥有充分的自主性,让规则在幼儿的协作中产生,是一种科学制定规则的方法。

2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各项行为,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一直备受重视。特别是在幼儿时期,由于幼儿可塑性与模仿性极高,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前提,培养规则意识对幼儿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辨别、分析、思考能力,而且即将步入小学,为使幼儿今后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有效地进行,不断地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幼儿的规则意识亟待培养。

3目前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意识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为他们制定规则还为时过早,不会起很大作用;一些家长认为,现在教育应该有力地进入儿童人格的充分体现,给予儿童充分的自主权。如果加强儿童规则的培养,就会违反这一原则,过于严格地控制儿童不利于儿童的人格。这些观念导致一些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儿童规则的制定。

3.2规则教育方式单一,且负面教育方式

实行多规则教育时,教师的教育方法普遍统一,最普遍的教育方法是口头发言,直接给出纠正儿童侵权行为的指示。这将会导致孩子们被老师的威严所逼,或者过于依赖老师,从而导致规则不正确,规则也不真正相信。在规则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了更消极的教育方法,如惩罚和批评,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而积极的规则教育方法,如鼓励和表扬,则较少使用。一些教师重视强制性规则。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有的老师会立即用否定的批评甚至警告的教育方法来阻止他们,而不把真相的解释和其他规则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这时孩子们只是暂时服从,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树立起规矩的感觉。当儿童遇到类似情况时,他们再次违反规则。当一些老师教孩子规矩时,他们的声音太大,表情也很严厉。虽然阻止孩子违反规定,但也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等负面情绪。

4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规则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引导策略

4.1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独立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的几个步骤:其一,在传授基础知识时,幼儿教师适当渗透相对简单的“规则”,如当教师在讲课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在课堂上喧哗、吵闹;其二,在师生互动时,重复即将执行的“规则”,如要回答问题,则需要举手,当教师示意时,再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三,将以往学生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参与”,如教师抛出疑问:“小朋友们,你们认为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为什么?”同时借助肢体来示意,引导幼儿举手回答这一问题。通过上述方式,将幼儿规则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引导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课程知识的同时使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独立能力得到切实培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程并非对具体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在已有阶段性知识框架的前提下,找出可以展开引导的契合点,并且在无形之中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调整和合理安排,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落实这一工作,并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4.2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模仿心理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喜欢模仿和表现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引导,通过班级公约更好地规范幼儿的学习、生活行为。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激发幼儿的模仿心理。如教师可以幼儿感兴趣的绘本和动画内容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让他们在生活中进行角色扮演,在模仿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幼儿教育重在引导和启发,让幼儿可以在自我感知、认知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自我的管理。因此,教师要选择更加贴近于幼儿真实生活的绘本,让幼儿阅读。例如,教师可先让幼儿阅读《小熊宝宝》系列故事,使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和生活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对吃饭、睡觉、洗澡、穿衣、问好、交友等行为方式进行感知学习。

4.3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理解规则

一些较复杂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规则内容,对幼儿来说的确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类的规则教育方式综合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如设计以规则为主题或含有规则因素的活动或游戏,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幼儿理解接纳规则,巩固加深幼儿对规则的认知。幼儿的思维受“自我中心”特点影响,思考问题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做到换位思考,同理心十分有限。在幼儿对规则的思考中,幼儿可以比较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了解自己与别人观点的不同,进而思考他人观点的合理性,进行思维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应及时捕捉规则教育的时机,运用教育机智,如看到图片人物出现违规行为时,可让幼儿一起讨论:这个人做得对吗?他应该怎样做?这样在特定情景中及时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内容的强化,可有效增强教育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的规则和自主意识,不仅能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育活动的目标,更能促进幼儿全面的健康发展,让他们学会如何在集体环境中生活,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方面还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地观察与研究,在与幼儿的磨合过程中找到适合师幼之间的“度”。希望教师都能坚持学习,努力专研各种教育问题,这样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观察、反思、再实践,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进步,让自己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并让教育教学变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慧.浅谈小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养成策略[J].家教世界,2020(12):24-26.

[2]刘柯婷.浅谈区域游戏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0(02):76-77.

[3]陆一中.“生活教育”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东西南北,2020(06):210.

[4]杨哲欣.探析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才智,2020(07):194.

[5]程燕.浅谈幼儿园对幼儿规则意识及独立性的引导[J].儿童绘本,2020(0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