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愁”记忆的地名规划方法研究——深圳市坪山区实践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3

基于“乡愁”记忆的地名规划方法研究——深圳市坪山区实践经验

王薇然

深圳市坪山规划和自然资源研究中心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国城镇化理想。但在高速城市化地区,乡愁在推土机式的城镇化进程中受到了巨大冲击。地名来源于历史,传承于民间,承载着历史与记忆,是安放乡愁的重要载体。建立以乡愁为基底的地名规划体系,通过深圳市坪山区地名规划的实践经验,为快速城市化地区提供可推广运用的地名规划编制方法。


关键词:地名;规划编制;乡愁


1 引言

乡愁是什么?辞海里的解释是“因思念故乡而引起的愁绪”。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国城镇化理想,也引发了学界对“乡愁”进行文化解读的兴趣。目前,对乡愁的集体共识为乡愁是依托具体的地理空间,在特定时间条件下的记忆。

关于地名,《说文解字》有云:“地名者,从地也,万物所陈列者”。地名来源于历史,传承于民间,承载着历史与记忆,是安放乡愁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管理粗放,承载地方乡愁的地名遭到毁灭性破坏。在深圳,有两千多处老地名已消失或是即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维也纳酒店、一号路、A号路等“大、洋、重、怪”的地名仓促上马,既指位不明又无文化传承,造成传统价值观、家园认同感、乡土记忆的缺失。

目前对地名规划的研究,或是探讨地名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或是研究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或是关注地名规划中的文化保护。但是如何在地名规划中传承、延续乡愁,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方法和研究。

2 基于“乡愁”记忆的地名规划编制方法

2.1 规划原则

基于“乡愁”记忆的地名体系保证地名实用指位性和唤醒地方认同感的双线要求,在传统地名规划基础上融入乡愁,统筹解决失忆和失序双重问题。规划秉持传统与现代融合、局部与整体衔接、功能与特色协调、现在与未来兼顾的原则,将地名学方法和城市规划学科方法相融合,在一个空间实现乡愁和地名管理的双重要求。

2.2 规划方法

规划识别出地名体系构建最重要的三个过程——采词、空间化、系统化。通过采词创造地名“细胞”,借由“空间化”、“系统化”搭建地名“骨骼”,融合乡愁要素为地名注入“灵魂”,构建基于乡愁的地名体系。

  1. 拓宽乡愁边界,甄别最具地方乡愁特色地名采词

地名规划以传承乡愁特色为首要原则,从地方文脉与历史出发,充分利用乡愁地名进行系列词汇提炼,确定地方地名特色,助推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首先,拓宽“乡愁”的传统定义范围。乡愁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行为和精神性的情感投射,其本身可以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探索性领域。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语境中,乡愁所建构的想象融入更广泛的时空语境和文化空间,传统定义范围得到拓展。乡愁地名是能够唤起居民乡愁意识的地理实体名称,更偏重对于居民的感知度。因此,能反映地方认同、情感投射、身份认知的地名即视为乡愁地名。

其次,追根溯源数字化乡愁采词备选库。通过收集地方地名志、地名史、地名录、历史文物普查等资料,梳理区域建制沿革、地名含义、演变情况,结合村民口述历史和调研访谈获取乡愁地名历史信息,追根溯源数字化乡愁采词备选库。

最后,通过指标量化乡愁地名价值特色。针对乡愁地名的特点,对国内现有地名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修改,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乡愁地名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形成系统化、普适化的手段全面分析乡愁地名价值特色。依据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选取乡愁感知度、历史文化意义、产生和使用的年代3项作为一级指标,划分11项二级指标,31项三级指标,并按0-5赋值,对每个地名进行加权计算,得分高的地名则价值特色大。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地方方言是地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充分尊重当地居民语言的生活习惯,把方言感知纳入指标体系,最大程度地挽救地方方言日渐式微困境。

表 乡愁地名价值评估指标表

指标及权重%

因子及权重%

因子内容

乡愁

感知度

50

熟悉度30

当地居民了解程度

位置20

是否在地图标注

风俗20

与风俗文化、重要民间传说的相关程度

聚落10

社区或者小组使用地名

方言10

与当地方言的契合程度

渠道10

网络搜索指数

历史

文化意义

30

有关人物40

与历史上著名人物活动、团体、社会结构的相关程度

有关事件40

和历史上重大事件的相关程度

群体价值20

地名是否构成整体群落

产生和

使用年代

20

产生年代70

产生年代久远程度

使用截止年代30

现在是否仍在使用


(2)“空间化”构建地名三级层次体系

引入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理念,建立地名规划分区-分片-具体要素三级层次体系。分区层面反映不同区域特征;分片层面根据实际情况,一种是根据建成情况区分建成区、发展区,一种是根据功能性质确定居住区、产业区、生态区等,分门别类提出采词指引,并根据采词备用库确定地名命名的优先词汇及备选词汇;具体要素层面立足于地名管理和使用需求,重点针对道路、轨道交通、桥梁、公共空间等政府主导的具有社会性或公共性特点的地名提出具体命名方案。

(3)“系统化”强化地名关联格局

在具体要素命名方案中,为了避免繁杂名称带来的记忆迷失,根据人的记忆习惯,把一定范围内的各类地名进行系统关联化命名,使人们在记忆上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一种做法是直接关联,把半径1000米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公园、开敞空间、村落等不同类型地名之间进行内在关联化,使之形成深刻的印象。一种是联想关联,通过对地名进行挖掘、延用、引申、变通、重启等方式衍生。

3 坪山地名规划实践

(1)地名特征

坪山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沿袭了自深圳6000至7000年之前咸头岭人类文明遗址以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众多的历史建筑、街巷地名和传统风貌,是深圳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客家特征体现在地名上,多采用描绘地形、方位、姓氏、风俗、方言等直白通俗的命名方式,透露客家人迁徙、生存、生活的点点滴滴,反映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老坑”、“松子坑”、“坑梓”...坪山地名多处有“坑”字,用的就是地形命名法,意为“长条山沟”。有些地方物产丰富,就以风俗物产命名,“竹坑”以前盛产黄竹,“汤坑”的“汤”字古义“热水”,说明温泉资源丰富。

(2)规划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近、远期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内涵丰富、指位清晰明确、民众使用方便、空间覆盖完整、层次清晰且具有延续性和地方特色的地名网络系统,实现地名实用指位性和唤醒地方认同感的双线目标。提高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减少地名命名更名的片面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居民地方认同感,做到地方有性格、场所有精神、空间有属性。

(3)地名价值评估

针对坪山区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丰富的特点,通过搜集地名中国、1819年归善县志、1986年深圳地名志、深圳地名故事、深圳市十九镇简志、深圳历史文化丛书、深圳历史文物普查等大量相关文史资料,结合村民口述历史、调研访谈获取乡愁地名共约288处,并通过乡愁地名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经统计,坪山一级乡愁地名21处,二级乡愁地名73处,三级乡愁地名194处。

(4)地名空间格局

将乡愁地名图层、片区职能图层和文化图层在空间上叠加,以总体规划格局为基础、结合坪山区行政边界、自然地理实体边界等要素,将坪山区划为四大地名分区,即碧湖文化健康城分区、中心城分区、高新分区、慢生活生态休闲分区。结合坪山功能分区、法定图则分区等综合考量,进一步细分为十八大地名片区,并分门别类制定四大地名分区、十八大地名片区的空间命名指引。

(5)具体要素命名方案

在道路、广场、公园、桥梁等具体要素命名上,根据地名影响力、文化内涵、语言优美以及空间分布均衡性等方面综合衡量,遴选出67处特色乡愁地名。利用该类地名及其衍生词影响周边半径1000米范围内道路、广场、公园、桥梁等各类地名命名,使之形成具有坪山乡愁特色的系列地名。在规划命名方案中,与乡愁地名关联的规划主次干道地名57处,占比39.6%;关联的公共开敞空间地名25处,占比67.6%。

4 地名实施机制

目前已有的地名规划,要么面向规划,未雨绸缪,提供指引为主;要么针对现状,解决无名、重名等问题,满足目前使用需求。为了让地名规划更加好用,落到实处,根据地名的规划管控要求,可以编制面向现状的地名梳理方案、面向规划的地名命名方案、面向近期实施的重点片区地名实施方案,满足不同时期的规划管控要求。

考虑到规划落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不同要素提出刚柔并济的控制要求。主次干道、区级公园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轨道站点、乡愁地名保护等要素为刚性控制,提出具体命名方案,强调落实;支路、社区级公园、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地名空间指引、乡愁地名利用等要素存在弹性调整,给出相应命名指引,强调指导。同时,针对个别地名命名需求,依据命名指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通过个案形式解决。

5 结语

基于“乡愁”记忆的地名规划使得城市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得以彰显,居民对城市的乡愁得以寄托,命名滞后于建设的局面得以改善,地名管理部门刚弹结合的管理模式更具实操性。地名规划是乡愁在高速城市化地区具化落地的有益尝试;是用统筹思维对地名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深入探索。通过建立以乡愁为基底的地名规划体系,为快速城市化地区提供了可推广运用的地名规划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牛汝辰. 论地名与城市规划[J].北京测绘,1996(2)

[2]张澈杨,陈石. 城市道路名称体系构建[J]. 规划师,2014(6)

[3]岳升阳,杜书明. 城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及应用_以北京市牛街地区为例[J]. 城市问题,2011(8)

[4]李佩娟.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地名规划编制探讨_以厦门市为例[J]. 规划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