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心肺复苏采用徒手复苏与机械复苏救治的效果及并发症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2

急诊心肺复苏采用徒手复苏与机械复苏救治的效果及并发症对比

王志成

环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甘肃省 庆阳市 745700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急诊急诊心肺复苏采用徒手复苏与机械复苏救治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分析,按两种不同的复苏方法分为两组。每组25名患者,对照组实施徒手复苏法,观察组实施机械复苏,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复苏方法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复苏后观察组呼吸、心率、病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机械复苏的方法在急诊心肺复苏中效果明显优于徒手复苏,治疗效果好,加快呼吸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肺复苏;徒手复苏;机械复苏;并发症

心脏骤停是一种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患者如果一旦出现心脏骤停,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话,会严重的损害脑部组织以及其他重要组织[1],该疾病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就是为患者实施心脏复苏。而目前心脏复苏的方法分为两种:徒手复苏和机械复苏。徒手复苏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外胸进行按压使患者心脏正常工作,但是徒手复苏这种方式对相关的医务人员技术要求比较高,按压者用力的大小、按压的频率以及按压的深度都会影响到患者最后的复苏效果。机械按压是通过机器来达到心脏复苏的目的,机器按压的力度大小、深度以及频率都有一定的稳定性,还能减少对医疗人员的操作难度,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急诊心脏复苏采用徒手复苏和机械复苏救治的效果和并发症作对比,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析,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两种不同的复苏方法分为两组。每组25名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45.34±2.9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别不明显,可以比较(P>0.05)。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静脉通路、气管插管、呼吸机等常规方法,每5分钟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并且进行心电图监测。

对照组使用徒手进行心脏复苏。过程将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护士进行交替复苏,位于患者胸骨中下二分之一处,按压的深度在5cm-6cm,按压频率为一分钟100次,为保证按压的质量,进行一轮2分钟的交换操作,每次中断时间不超过5秒。

观察组采用机械复苏法。患者进入治疗室后平躺在治疗床上,将心肺复苏器后板放在患者背部,把按压垫固定在在患者胸骨中下段1/3处。然后连接通气管和气管导管。复苏机器按压的频率设定为一分钟100次,按压的深度设定为5-6cm。具体设定参数按照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1.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心脏复苏方式的复苏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循环以及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并记录下来。(2)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的身体体征指数,将患者心电图数据做好记录,(3)记录患者的是否伴有并发症。

    1.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和X2值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可知,采用机械复苏的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的恢复时间和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表(611e0fbf45da4_html_5760de8fefaa4eb7.png±s

组别

例数

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对照组

25

60.70±5.43

32.70±4.30

观察组

25

46.25±5.05

23.66±3.89

t

-

13.2165

10.5739

P

-

<0.05

<0.05

2.2 比较两组之间实施心脏复苏后的生命体征指标可知,实施机械复苏的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心律都明显低于实施徒手复苏的对照组。观察组呼吸频率和血氧水平都比对照组高(P<0.0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 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比表(611e0fbf45da4_html_5760de8fefaa4eb7.png±s

组别

例数

心律(次/min)

呼吸频率(次/min)

血氧饱和度(%)

收缩压(mmHg)

对照组

25

109.66±12.64

21.81±4.30

84.17±4.73

90.33±7.86

观察组

25

89.151±0.37

31.08±6.72

91.24±5.28

69.37±6.28

t

-

8.5082

7.8807

6.7643

14.1300

P

-

<0.05

<0.05

<0.05

<0.05

2.3 比较两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可知,采用机械复苏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采用徒手复苏的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表 [n(%)]

组别

例数

气腹

气胸

内脏损伤

发生率

对照组

25

4(16.00)

3(12.00)

3(12.00)

10(40.00)

观察组

25

2(8.00)

1(4.00)

0(0.00)

3(12.00)

X2

-

0.1783

0.2850

0.8460

3.9030

P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目前临床对心脏骤停患者应用最为广泛的抢救方法之一。有报告提示,心脏复苏时的效果越好,对患者脑损伤的伤害会越少[2]。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步骤中的关键。技术高的按压可以促进血液快速流向心、肺、脑等几个重要器官,保证每个器官的有效血液灌注,加速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减少预后对身体器官的伤害[3]。然而,对于怎么进行持久并且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徒手心脏复苏面临的难题之一。

徒手复苏是临床上常用的复苏方法。主要靠医疗人员的双手按压,不借助其他辅助设备,主要受人为影响。但因为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差别,长时间的按压极易造成疲惫,导致按压质量下降,而且医疗人员按压的质量、深度以及按压的频率都会随着身体的疲劳发生改变。所以,确保每次按压都有效很难[4]。近年来,随着各种自动化心脏按压器的面世,渐渐取代了徒手按压这种心脏复苏方式,可以长时间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本研究的心肺复苏(CPR)结果显示,观察组呼吸状态恢复的时间都比对照组短(P<0.05),心律和收缩压也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在进行机械复苏后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比对照组低(P<0.05)。表明机械复苏法比徒手复苏更有效,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效果,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时间更快。分析原因是机械复苏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几乎为0,按压深度、按压频率等参数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设定,确保每次按压都有效。同时,持续稳定的按压方法能够减少患者因为深度频率的不同而造成肋骨骨折等状况。机械胸外按压是自动化的,可以减少医疗人员的工作量,能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患者的病情上;持续的循环按压能保证血液的运输能更好的到达心、肺、脑等部位,降低患者因为缺血受到的损伤;另外,机械复苏还可以同步通气与压力,在不影响心电图监测和电除颤的情况下,迅速提高血氧分压,自动实现通气与压力的良好协调。这种复苏方法质量高、操作简便快捷,节省了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为心脏骤停的患者实施机械复苏能够降低患者心律和收缩压,加快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价值大,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捷,龚秀芹 . 79 例患者院前心跳呼吸骤停采取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15-19.

[2]王涛,秦俭,王长远,等 . 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的疗效比较 [J].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7):673-675.

[3]李春盛,杨铁成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278-280.

[4]李光稳 . 急诊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胸外按压的疗效对比 [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2(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