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4

腹针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杨玉蛟,葛杜鹃,吴立雨,梁瑞丽,王丽娜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 怀柔, 101400

[摘要] 目的 探究腹针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及针灸科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抑郁患者 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组采用腹针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抑郁程度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 HAMD 减分率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治疗2周、4周、8周后,HAMD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4周、8周后的HAMD 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8周后,MBI评分均逐渐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8周后的MBI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腹针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优于单用氢溴酸西酞普兰,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及依从性,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腹针治疗;氢溴酸西酞普兰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发生于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后,表现除卒中症状以外的一系列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睡眠障碍、甚至有绝望自杀倾向为主要症状的情感精神障碍综合征,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1],可发生于卒中各期,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国外PSD的发病率为 30%~70%[2],国内PSD发病率为 30%~50%[3],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康复和生活质量,还可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由此可见,PSD 社会危害性极大,应尽早干预和治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使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临床上多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如药物、认知行为干预、针刺、中药以及新近应用的电磁刺激和虚拟现实等。西酞普兰是常用抗抑郁药物,在PSD中应用广泛。有研究发现用西酞普兰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能明显降低抑郁程度,提高患者运动能力[4],笔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腹针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及针灸科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卒中后抑郁患者 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611e0fc93c02f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病程/月

对照组

30

14

16

65.15±7.25

2.52±1.13

治疗组

30

12

18

67.21±6.82

2.34±0.91


1.2纳入标准:符合《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中相关诊断标准[5];均为首次发病,病程1~6个月不等;入组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en depres-sion scale,HAMD)总分≥17 分;既往无精神障碍病史,无药物依赖病史,无意识障碍、失语病史,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病史;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

1.3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有药物依赖史;有严重认知障碍;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病史;恶性肿瘤患者;其他原因所致抑郁症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脱落标准:依从性差: 患者没有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患者用药过程中,症状没有变化,甚至产生不良效果;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对照组 在常规内科治疗、护理、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氢溴酸西酞普兰片。

2.1.1.1常规内科治疗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给予脱水剂、自由基清除剂、调节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及降血压、降血脂等常规药物基础治疗。

2.1.1.2常规护理 监测血压和血糖等生命体征、良肢位摆放、适度饮食、规律作息、保持大小便通畅。

2.1.1.3常规康复训练 良肢位摆放、翻身坐起训练、床椅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增强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核心控制训练、坐位、站位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等,康复训练20~30 min/次,l次/d,5次/周。

2.1.1.4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常规治疗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J20171048),初始剂量20 mg/d,口服,然后根据病情变化逐渐加量,最多不超过60mg/d,1次/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期间,禁止给予其他抗抑郁药物和心境稳定剂。

2.1.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腹针针刺治疗

2.1.2.1腹针针刺治疗方法

2.1.2.1.1 患者仰卧位,双上肢分别伸直置于身体两侧,暴露腹部并注意保暖。

器材:针刺应用毫针,华佗牌,江苏泰兴三里医疗用品厂,H 型号, 规格 0.22 mm×40 mm,0.22 mm×25 mm,0.22 mm ×50 mm。取穴:选取中脘( 腹正中线脐上4 寸) 、下脘( 腹正中线脐上2寸) 、气海( 腹正中线脐下1.5寸) 、关元( 腹正中线脐下3寸) 、双侧滑肉门( 腹正中线脐上1寸并左右旁开2寸) 、外陵( 腹正中线脐下1寸并左右旁开2寸) 、大横( 脐左右旁开3.5寸) 。操作方法: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针刺部位。以上各穴均为直刺,其深度为穿过皮下、位于脂肪层之间、在肌层之上。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无须得气的感觉。留针30 min,3次/周,4 周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

2.2观察指标

2.2.1抑郁程度评定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6]评定抑郁程度,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 2、4、8周进行HAMD评分,评估抑郁程度改善情况。共17项,0~54分,分值高低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总分< 7分:正常;总分在7~17分: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在17~24分:肯定有抑郁症;总分>24分:严重抑郁症。

2.2.2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7]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进行评定,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00分:生活能力自理;≥60分:日常生活基本自理;41~59分:日常生活能力中度障碍,需要他人帮助;21~40分:日常生活能力重度障碍,需依赖他人;<20分:日常生活需完全依赖他人。总分越低表明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强,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的程度越低。

2.2.3 疗效评价 以HAMD减分率[8]评估治疗效果,HAMD 减分率 =(HAMD治疗前-HAMD治疗后)/HAMD治疗前×100%。痊愈,减分率≥75% ,抑郁症状消失;显效,减分率50%~74%,抑郁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减分率25%~49%,抑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减分率<25%,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9]

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用(611e0fc93c02f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采用 χ 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4周、8周后,HAMD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4周、8周后的HAMD 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 HAMD 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

对照组

30

27.89±2.81

23.16±2.41a

20.37±1.71a

13.47±2.87a

治疗组

30

28.79±2.37

17.74±2.21a b

15.16±1.74a b

8.79±1.58a b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8周后,MBI评分均逐渐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8周后的MBI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 MBI 评分kkjjj比较[(x±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

对照组

30

36.84±6.91

53.42±4.88a

62.37±4.97a

治疗组

30

36.58±5.79

63.42±4.31a b

77.63±4.40a b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0

2

14

10

4

86.67

治疗组

30

5

19

4

2

93.33a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4 讨论

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方面主要认为有两种[10]:一是原发性内源学说,从神经递质、炎性反应、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内分泌等进行分析;二是外源性学说,心理学因素,家庭、社会等的影响导致生理、心理失衡,而发抑郁。多项研究认为是多因素共同影响所致,临床上多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医对PSD无明确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 “郁病”、 “百合病”、“脏躁”等。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司精神活动,脑为髓海,肾主脑髓。其病因病机以髓海不足,神明失司,精神活动失常为本,瘀血痹阻为标,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性属虚实夹杂。因此,治疗宜采用开窍醒神,调神解郁,疏通经络,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为法。西药治疗 PSD,多以选择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 ) 为一线用药[11],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的SSRIs,起效快、不良反应小,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康复治疗效果,而被临床应用[12]。研究发现[13],认知因素对人们产生抑郁情绪起重要作用,患者的错误认知常导致抑郁情绪出现。对抑郁患者的治疗中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疗效,此法通过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矫正不良认知偏见,消除负性情绪,改善行为应对能力,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抑郁障碍的复发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大量研究显示针刺治疗在PSD的综合治疗方面极具优势[14]。针刺治疗因其“简、便、廉、验”而为广大病人及家属所接受,传统针刺强调针感,部分患者由于心理原因,对针感刺激不能耐受,对疗效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薄氏腹针为一种新型的针灸技术,提出了“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的主张,腹针疗法[15]强调“从调理脏腑入手”来治疗疾病,通过脏腑或经别等经络使全身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使腹部经穴治疗范畴近可调脏腑,上可达头面,远可及四肢末端。本研究采用腹针“引气归元”、“腹四关”为基础方,主方:“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四穴共奏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腹四关”:由双滑肉门、双外陵组成,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疏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以双侧大横为辅穴,健脾祛湿、调和气血。最大限度地激发神阙系统及人体经络系统的自我调节潜能,起到了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治的疗效。腹针在刺法上采取细针浅刺,比传统针刺深度要浅,加之操作过程中无需提插、刺激强度小,因而更能得到患者的青睐。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AMD评分逐渐降低,MBI评分逐渐升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腹针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有效,采用腹针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优于单用氢溴酸西酞普兰,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及依从性,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殷雪婧,王妮娜,卢豪忠,等.高压氧辅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9,26(5):400-403.

[2]梦圆,陈玮琪,荆京,等.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流行病学及预后[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5):473-476.

[3]唐学梅,仇剑崟.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及病因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3):280-284.

[4]彭铁生,万里飞,张钊勇,黎才源.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0):3309-3310.

[5]王少石,周新雨,朱春燕.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8):685-693.

[6]濮捷,徐志鹏,汪志忠,等.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7]李苗苗,代永静.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6):508-510.

[8]HELLERSTEIN D J,KOESIS J H,CHAPMAN D,et al.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sertraline imipramine,and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dysthymia effects on personality[J].Am J Psychiatry,2000,157(9):1436-1444.

[9]孙雪,吴艳春,章皎洁,等.阿戈美拉汀与氟哌噻醇美利曲辛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29(5):330-332.

[10]刘增雪,陆静珏.关于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24-28.

[11]CUI M,HUANG C Y,WANG F.Efficacy and Safety of Citalopram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8,27(11):2905-2918.

[12]官少兵,余映丽,黄益洪,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4):112-114.

[13] Nierenberg A A,Husain M M,Trivedi M H,et al.Residual symptoms after remission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 citalopram and risk of relapse[J].Psychol Med,2010,40:41.

[14]李鸿杰,钟宝亮,范银萍,等.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3-6.

[15]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