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类型的静脉穿刺方法,让你进阶静脉治疗高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1

8种类型的静脉穿刺方法 ,让你进阶静脉治疗高手!

王丽霞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 637200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处理,其对于需要进行肠道外全静脉营养、需要长期输液而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中心静脉压测定等患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不同身体情况患者其静脉情况有所不同,穿刺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穿刺失败,一方面会增加患者痛苦,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医护人员应充分熟悉各种类型静脉穿刺的办法。以下将介绍临床上常见的8种类型静脉穿刺方法。

  1. 普通静脉;普通静脉多为体质较为强壮的人,血管富有弹性,较为容易固定,主要部位为手背,其大多应用直刺或者侧刺的方式穿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体质较为肥胖,其皮肤上表浅静脉走行不清楚,静脉穿刺前应预先用手指摸清走行以及深浅度。

  2. 滑动静脉;滑动静脉多为体质消瘦以及老年患者,其皮下脂肪较少,血管缺乏支持所以容易滑动,主要在足踝腕部以及手腕等部位。穿刺时需要绷紧穿刺部位上下皮肤以固定血管,而后以旁刺方式穿刺。为保证穿刺效果,应选择较为锐利的针头,穿刺速度更快。

  3. 硬化血管;硬化血管多为老年人,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症患者也存在硬化血管的情况。硬化血管的血管壁较厚,且较为坚硬,弹性弱,同时也容易活动、暴露,状如铁丝,主要在手背、足背等位置。穿刺时应绷紧穿刺部位皮肤以固定血管,而后以直刺的方式穿刺。为减低穿刺失败风险,应选择较为锐利的针头,并选择利段刺入。

  4. 脆弱静脉;脆弱静脉多为存在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包括有血液病、慢性病等。这一类患者受疾病影响,其组织细胞退化,间质疏松,所以血管壁大多脆性较大,且弹性弱,穿刺时较为容易出现刺破的情况。血管一般位于手背以及手指部位。穿刺时从明确血管部位,由其侧面缓慢的刺入。为避免穿刺失败风险,应选择针头细小同时斜面短的针头,注射药物时应尽量缓慢,以避免药物进入过快而产生压力导致血管穿刺,进而出现漏血以及漏药的现象。

  5. 塌陷静脉;塌陷静脉多为存在严重脱水、失血过多或者是重危衰竭的患者,这类血管不显露,其不够充盈,穿刺难度较大,多处于小臂、手背以及足背等位置。穿刺时应压紧血管上端而后推动血液,短时间阻断血液流动使得血管充盈,而后压紧固定,最后穿刺。需要注意的是,塌陷血管不显露寻找难度较大,护理人员穿刺时应保持耐性,必要时可以先进行热敷使血管扩张再进行穿刺。

  6. 水肿静脉;水肿静脉多为存在心、肾疾病的患者,其血管不容易显露,但相较于塌陷静脉而言其充盈度较好,多处于手背、足背等部位,穿刺多应用旁刺或者是正刺方法。为充分显露静脉,穿刺前应适当于穿刺部位加压,分散水肿液。

  7. 隐形充盈静脉;隐形充盈静脉多为体质较为肥胖以及女性患者,其血管多颜色较深,但不显露,充盈度较好,容易固定,多位于手背、足背等位置。穿刺时多采用正刺或者是旁刺的方式,要求针头进入皮下后应左手食指配合引导,以保证准确刺入血管。

  8. 小儿静脉;小儿静脉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其身体发育不够成熟,血管相对较细,同时管腔内容纳血的量较少,处于头皮、手背、足背等位置。为保证静脉穿刺效果,一般选择的是头皮静脉、股静脉以及颈外静脉进行穿刺,由于其血管较为脆弱,抽血应尽量缓慢。除此之外,穿刺时还应注意随时抽吸,其利于寻找血管位置。

以上为临床上常见8种静脉的静脉穿刺方法,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后适当选择穿刺方法以穿刺角度,比如传统静脉一般保持15-30°角进针,一般的患者则采用45°左右进针,小儿静脉穿刺时一般保持在10-45°范围内,血管壁较坚硬且容易滑动的患者则应选择40°以上穿刺。如穿刺异常护理人员也应保持冷静,及时、准确处理,如穿刺后无回血但外撤针头后存在回血,则表明穿透了血管,需要指压穿刺部位止血。除此之外,穿刺失败时还应注意安抚患者,适当解释穿刺失败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保证其就医体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