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任数学教师在招聘面试中的若干困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0
/ 2


浅谈新任数学教师在招聘面试中的若干困惑

鲍晓祥 陈晓珍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100

摘要:全面的了解招聘面试中的种种困惑,并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任教师,面试,困惑,方向性,评分标准,冲突,课型。

引言:针对面试中的所见所想,同时借助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和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较为全面的了解招聘面试中大家的种种困惑,具体包括:面试准备中的方向性不明确;面试者还对评委老师的评分标准感到困惑;课前设想与课堂现实之间冲突不能自如应对;面试中不同的课型无从应对;提出较为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困惑的由来:随着教师招聘考试的愈演愈烈,考试形式也愈加正规化,从最初的校方直接聘用制到地方性招聘考试制再到省考统招制,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也变得更加艰难。二、困惑的类型 因为面试的处境尴尬而忐忑,才造就了应聘者的种种困惑与担忧,笔者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面试准备中的方向性不明确。面试者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面试具体应该准备什么,对于教师面试,公告上所公布的考察内容是不容易准确理解的,唯有将可能出现的形式(说课,试讲,提问等)都准备了才心安,然而面试的准备时间只有两周左右,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对整个中学的课程进行说课,试讲,还要关注教学案例以备提问。要处理这种有心全面复习与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很是无奈。就拿报考高中数学的参试者来说,他无法预料说课是选五本必修课本的某一章节、还是三本选修课本的某一章节、抑或是三本选讲课本的某一章节,同样的,试讲题目也是难以预料,另外,试讲是有生上课还是无生上课,是表演完整节课还是表演十五分钟?对于提问的理解,更是多种多样,是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现象的(如:说课和试讲有什么区别?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面试者还对评委老师的评分标准感到困惑。于是,面试者开始咨询在编教师,教研员,甚至参加教师面试培训班。面试的具体形式是说课,是试讲,还是提问;能为面试者模拟面试的整个流程;还能给面试者提供面试考察表,也就是面试官的评分标准。当面试培训班的老师告诉学员们面试形式是十五分钟的无生上课时,给学员们提供面试考察表(考察要素:仪表穿着、教态举止、语调语速、普通话、心理情绪、时间运用、教学目标、重难点处理、教学思想性、教学条理性、表达连贯性、课堂气氛、才艺能力展示、教学环节、板书、教具、方法多样化、独特风格等)时,让学员们模拟面试时,面试者开始对面试课题,具体怎么上好十五分钟的无生课感到困惑。 第三、课前设想与课堂现实之间冲突不能自如应对。以下是一位应聘高中数学教师职位的面试者在为面试做准备时,在面试培训班模拟面试时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写下的教案。课题:《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 (3)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及理解。(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正弦定理,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如图1,固定611efeb7b8ec8_html_86c9e1325ef7b37.gif 的边611efeb7b8ec8_html_77afd18d35645e7a.gif611efeb7b8ec8_html_93b31d0be497568e.gif ,使边611efeb7b8ec8_html_cb94f3996994d63.gif 绕着顶点611efeb7b8ec8_html_d77852594fb7d69.gif 转动。思考:611efeb7b8ec8_html_afe3ff9ce6123963.gif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611efeb7b8ec8_html_754120d4e61abdfe.gif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611efeb7b8ec8_html_754120d4e61abdfe.gif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611efeb7b8ec8_html_afe3ff9ce6123963.gif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2[探索研究]611efeb7b8ec8_html_57cf770827959d15.gif 中,设611efeb7b8ec8_html_202369e6f7595b0f.gif ,611efeb7b8ec8_html_776ffd7816252870.gif ,611efeb7b8ec8_html_97b547a49d1bd789.gif , 从而在611efeb7b8ec8_html_57cf770827959d15.gif 中,有正弦定理成立.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当611efeb7b8ec8_html_86c9e1325ef7b37.gif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611efeb7b8ec8_html_7b7b406553995a45.gif 上的高是611efeb7b8ec8_html_210d54b63e041f5d.gif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正弦定理成立.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正弦定理?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证法二):如图4,过点611efeb7b8ec8_html_3fd2d032472dd069.gif611efeb7b8ec8_html_f41e7a4b6039188.gif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611efeb7b8ec8_html_a15f62c00bfe8fe8.gif . 作数量积,从而得出正弦定理成立.类似可推出,当611efeb7b8ec8_html_86c9e1325ef7b37.gif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2)正弦定理等价形式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② 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3[例题分析]例1.611efeb7b8ec8_html_86c9e1325ef7b37.gif 中,已知611efeb7b8ec8_html_64a4d9fa3b65c1c3.gif611efeb7b8ec8_html_610cb0a781ab6560.gif611efeb7b8ec8_html_dd739cef7953ee0e.gif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611efeb7b8ec8_html_c194df987d3e8563.gif 根据正弦定理,得b=80.1,C=74.1.例2 在611efeb7b8ec8_html_86c9e1325ef7b37.gif 中,611efeb7b8ec8_html_82c07234d35ad54c.gif 的平分线611efeb7b8ec8_html_de9760185c35165b.gif 与边611efeb7b8ec8_html_25e3e51c557f71a.gif 相交于点611efeb7b8ec8_html_1ebd0fb870b241cb.gif ,求证:611efeb7b8ec8_html_80b9d7477c5db20d.gif . 证明:在611efeb7b8ec8_html_9a9a5df5962c491.gif611efeb7b8ec8_html_48fa0a51109f39ba.gif 中,令611efeb7b8ec8_html_34ed27df750878bb.gif611efeb7b8ec8_html_1ad8684c93f2d108.gif ,再在两三角形中分别利用正弦定理,得两式,两式相除得 611efeb7b8ec8_html_80b9d7477c5db20d.gif .(五)巩固深化反馈研究(六)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在我们看来,这份教案清晰明了。 然而,对于当局者,构思与实践还是有着距离。面试者不仅困惑于面试时间的分配,而且对于十五分钟应该如何去讲也是不明确的。在知识点的处理上,面试者会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不够准确。另外,正弦定理讲的是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而这个比值是此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这个内容,面试者在短暂的备课时间里,有的可能想不到,有的也许能想到但不知道该不该补充。虽然大家都知道,正弦定理的证明至少有两种方法,对于只有十五分钟的试讲,是该几种方法都讲解,还是只用一种方法呢?十五分钟应该涉及多少内容为最妙呢?面试者可谓困惑重重。 第四、面试中不同的课型无从应对。虽然面试者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准备,但是许多的面试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数学学科面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培训班大多数解决的面试过程中的通病,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在数学学科中具体体现为概念课、性质课、习题课和试卷评讲课等,而绝大多数的面试中主要选用的是概念和性质课,所以广大面试者还是应该把握住中学数学的主干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理清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