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卡锡主义的受益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3

浅析麦卡锡主义的受益者

杨曙晨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330013

摘要: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国内掀起疯狂反共与反民主的浪潮。麦卡锡为何能像脱缰的野马侵犯人权与破坏法治?参议员约瑟夫 ·麦卡锡、美国社会、美国政党谁是受益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麦卡锡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更加清晰的看透麦卡锡主义沉渣再起的历史相似性。

关键词:麦卡锡 麦卡锡主义 受益者


  1. 麦卡锡与麦卡锡主义

如果把麦卡锡主义的内涵仅局限在反共产主义,麦卡锡主义之名之前早有麦卡锡主义之实。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7年的杜鲁门呼吁国会对希腊援助以抵御共产主义苏联的入侵,以及颁布的“忠诚调查令”都在行广义的麦卡锡主义之实。麦卡锡主义由极端反共衍生出对民权的蔑视、践踏则是因麦卡锡而起。麦卡锡政治投机家的个人特质与二战后美国复杂的国内外矛盾的相结合,催生出另人嗤之以鼻、极端反动的狭义麦卡锡主义。

约瑟夫 · 麦卡锡 ( 1908——1957),爱尔兰裔,麦卡锡政治投机家的个人特质在他的个人经历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在他威斯康星州早年的竞选生涯,还是后来在华盛顿的美国参议院政治,麦卡锡将马基雅维利描写的政治家演绎的惟妙惟肖。

“麦卡锡虽自我吹嘘、无畏好斗、行事鲁莽,但他内向坚强、口才雄辩、毅力顽强。”1兼具这两种性格使得他在艾森豪威尔的日记中被喻为黄鼠狼。为了通过议题吸引公众的眼球,麦卡锡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纳粹辩护,惨遭失败。如果不是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东西方对峙的大格局为麦卡锡的反共议题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麦卡锡恐难逃回乡的命运。

1950年2月,麦卡锡声称自己手中掌握了美国国务院205人的间谍名单,时而57人,时而81人。从数据的变动性可以看出,麦卡锡作为参议员对国务院的指控是凭空杜撰、信口雌黄。

这为何能被容忍?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由战时的合作变成了冷战,1949年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成功,1950年朝鲜战争美军并没有取得麦克· 阿瑟所预想的胜利,这些深深刺激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神经。非理性的反共议题能成为美国社会民众发泄焦虑情绪、恐惧心理、政党排斥打压竞争党派、个人政治投机的绝佳选题。20世纪50年代初麦卡锡疯狂的进行污蔑、进攻美国社会各阶层,其中对象包括罗斯福、杜鲁门、哈奇逊,马歇尔等政治人物,将罗斯福、杜鲁门民主党执政的二十年定义为“叛国的二十年”。随着麦卡锡疯狗般的乱叫乱咬,他本人的名声与威望似乎也随之水涨船高。

麦卡锡是麦卡锡主义的最终受益者?答案是否定的,起初麦卡锡从麦卡锡主义的捕风捉影之中哗众取宠,声名鹊起。但是1953年后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以及美国国内社情民意的变化,麦卡锡不知时务,仍变本加厉,将矛头指向艾森豪威尔政府与美国陆军,终为当局所不容。1954年12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议案。自此麦卡锡终日酗酒,1957年2月因为肝病去世。

麦卡锡绝不是麦卡锡主义的最终受益者,机会主义的利己政治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绝不会成为伟大的政治家,在美国历史上麦卡锡的名字是与极端的反共、反民主思潮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历史上荒唐而沉重的一页。

  1. 麦卡锡主义与美国社会

由于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美国反苏反共宣传理论化、系统化、妖魔化,在普通民众中扭曲丑化苏联国家与人民的形象,刻意描述苏联计划经济引起的生活物资的匮乏,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独裁”,对外关系上的“红色殖民主义”,对美国的“现实威胁”。

二战后美国反苏反共的社情民意是美国国家蓄谋已久、引导全社会动员的非理性认知,美国普通民众焦虑担心的是苏联的“扩张”会将其“毫无生气”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传播扩散到全世界。这种非理性认知引起的集体恐慌是麦卡锡主义者在反共的过程之中编造“涉共”的罪名对公民权进行侵害的社会心理基础。

“麦卡锡主义的兴起和对美国社会大面积的政治迫害,这造成了美国除‘黑人奴役制度’之外的另一大人权灾难。……其性质类似于西方历史上盛行的‘惧恨异己’潮流和‘猎巫行动’,也是美国‘反共产主义’传统和‘红色恐慌’的最高形态,折射出美国社会中一种反社会、反法治、反人权、反伦理的意识形态。”2

杜鲁门对联邦政府雇员的“忠诚调查”,“好莱坞十人”事件后的美国电影业的华道夫声明都是麦卡锡之前的反共。1947年杜鲁门政府要求联邦政府百万雇员宣誓效忠美国,并进行政治审查,排查政府内部的“特洛伊木马”。1947美国国会对“好莱坞十人”事件举行听证会,遭到了调查者劳森、小拉德纳等演员公开的蔑视。随后美国电影业表明立场:电影业不会在知情的情况下雇佣共产党员。

参议员则麦卡锡滥用司法权与调查权,无中生有、侵犯人权与破坏法治,将麦卡锡主义的疯狂推向高潮。美国普通民众深受其影响、扰乱,乃至侵犯、迫害,按受害程度,可分类如下:

一是美国普通民众生活受到影响。普通民众之间彼此怀疑、互不信任、乃至相互检举等现象时有发生。普通民众集体性的社会恐慌情绪被利用,营造出一种令人担惊受怕、充满紧张与缺乏幸福感的社会环境。因为麦卡锡主义美国数千人丢失工作,思想上自由讨论的空间被缩小。

二是对少数群体的歧视更加严重。例如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在麦卡锡看来,同性恋者等同于共产党人,他们同共产党人一样构成美国“安全风险”家。”31953 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10450 号行政命令》,其中规定可以对联邦政府内的性变态人员进行调查。

三是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的社会进步力量受到排挤打压,美国保守主义势力增强,美国共产党、左派思想家、科学家、工会领袖等受到打击迫害。

麦卡锡主义兴起与美国社会在集体恐惧状态下显示出的非理性密不可分,美国普通民众是麦卡锡主义的支持者同时也是受害人。在麦卡锡主义的疯狂之下,美国普通民众捍卫“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初衷转变为侵害人权,破坏法治,社会失去互信,非理性的保守主义社会思潮。这是与大多数美国民众的利益是相违背的。

  1. 麦卡锡主义与美国两党

1932年美国大选,民主党人罗斯福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共和党人胡佛,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任期达四届的总统。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大萧条”,取得二战的胜利,是一位功勋卓著、具有世界眼光的进步总统。罗斯福逝世,杜鲁门担任总统,民主党继续执掌美国国家政权。

麦卡锡用雄辩的口才、辛辣的批判来抨击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对待共产主义的政策。他认为正是由于民主党罗斯福、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坐视共产主义在国内外做大做强,呼吁对苏联与美国国内共产主义势力采取强硬政策。在意识形态斗争氛围浓烈的冷战背景下,杜鲁门政府不愿被贴上同情共产主义的标签。1950年至1952年虽然民主党占据了美国参议院的多数,但任何对麦卡锡主义的质疑与行动,都会被共和党指责为纵容、同情共产主义。因此在内政外交方面杜鲁门政府表现的比麦卡锡更反共。

共和党作为美国的老大党,在将近二十年没有执政的情况之下。把麦卡锡对民主党政府的攻击视为党派竞争中的有利因素,对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得疯狂采取了纵容、默许的态度。例如艾森豪威尔发自内心厌恶麦卡锡,但是鉴于大选的需要与麦卡锡的“名声正盛”,告诫人们“不要和黄鼠狼比放屁”4

1952年美国大选,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对阵民主党候选人艾德莱,麦卡锡以反共议题对民主党的抨击,为共和党赢得不少选票。麦卡锡的疯狂还致使一部分民主党人把选票投给了艾森豪威尔,这部分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得民主党避免遭受麦卡锡的疯狂攻击,麦卡锡将会把矛头指向共和党,从而造成共和党的分裂。因此在1952年的11月的大选中艾森豪威尔轻松战争艾德莱,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五星上将总统。

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麦卡锡没有丝毫的收敛,麦卡锡调查小组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机构进行数百次调查,干涉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重要人事安排,把五星上将执政的第一年也定义为叛国,与民主党执政的“叛国二十年”合并,称为“叛国的二十一年”。

麦卡锡主义的兴衰与美国两党政治有紧密的联系,两党都想利用麦卡锡为本党谋利益,共和党利用麦卡锡是1952年胜选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两党被麦卡锡所绑架。

  1. 关于麦卡锡主义的几点思考

虽然麦卡锡主义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是麦卡锡主义的余毒仍然流行,麦卡锡主义的沉渣仍然再起。将麦卡锡主义谁是受益者一问题纳入如下几对矛盾加以剖析,更有助于当今世界深刻理解、应对现今麦卡锡主义的余毒与沉渣。

  1. 权衡麦卡锡主义的起因的国内与国际因素关系。倾向于制造外部假想敌人,转移民众视线是美国应对外来挑战的传统。二战后美国过度渲染苏联的威胁,制造苏联这一假想敌。但是“苏联在处理与西欧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时,一向小心谨慎,不愿惹是生非。”5苏联并非美国急迫的威胁,对失去霸权垄断的焦虑、党派政治、媒体的意识形态宣传营造的“乌合之众”心态,这些是麦卡锡主义疯狂至极的重要原因。

  2. 理解麦卡锡主义必然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必然性指的是二战之后美苏冷战大背景之下美国复杂的内外关系催生的麦卡锡主义能反映这一时代美国各阶层的需求与焦虑。非理性指的是麦卡锡主义捕风捉影、违背事实求是,破坏民主法治,迫害异己的疯狂。必然性与非理性的辨证关系决定了麦卡锡主义兴衰的规律。

  3. 明确麦卡锡主义的得失关系。麦卡锡主义并非麦卡锡一人的思想体系,而是二战之后美国社会焦虑情绪、两党政治斗智争利、麦卡锡个人摇旗呐喊等综合因素的产物。在这场极端非理性、破坏民主法治的思潮、运动中,没有任何人、任何党派、任何国家是最终的受益者,有损的是麦卡锡作为参议员与政治家在人格上的声誉,有损的是美国社会法治与互助的传统,有损的是美国两党政治运作的正常机制,有损的是美国自诩的“世界灯塔”的自我塑造形象。

参考文献

1参考蔺晓林:《麦卡锡主义——政治社会史视角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单纯:《麦卡锡主义及其美国民权侵害的历史教训》,《人权研究》,2020年9月。

3江振春:《美国麦卡锡主义时代紫色恐慌的历史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2月。

4 高骏千:《YES and NO且说麦卡锡和麦卡锡主义》,《读书》,1994年7月。

5沈志华、余伟民:《斯大林是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俄罗斯研究》,2019年第一期,2019年2月。





杨曙晨(1984.01-),男,汉族,研究生硕士,安徽芜湖,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330013,党务组织员,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


1 参考蔺晓林:《麦卡锡主义——政治社会史视角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 单纯:《麦卡锡主义及其美国民权侵害的历史教训》,《人权研究》,2020年9月。


3 江振春:《美国麦卡锡主义时代紫色恐慌的历史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2月。


4 高骏千:《YES and NO且说麦卡锡和麦卡锡主义》,《读书》,1994年7月。

5 沈志华、余伟民:《斯大林是怎样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战后苏美从合作走向对抗的路径和原因》,《俄罗斯研究》,2019年第一期,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