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基于学科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毛文杰

库车市第三中学 842000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使大家的目光更加关注学科素养。而地理学科素养对学生树立地理观念、增强地理实践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深入探讨基于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此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取代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成为主流。学科素养在现代的学科教学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1学科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探究

学科素养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地理基础知识不仅有对自然现象、原理的研究,还包括对人文的思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师若只对自然地理知识进行传统方式的讲授,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降。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知识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学生若一味追求自我对人文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忽视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在应试时的重要性,则不利于学生成绩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地理是真实的、多元的、综合的,人们对地理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歇,其中的知识也必然是无穷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引入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综合思维才是教学关键。综上所述,培育学科素养有绝对的必要性,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技巧与方法,有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世界,开阔视野,让学生远离死记硬背,提升分析能力,有自觉探求知识的精神。

2基于学科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2.1将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主要思想,也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明确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课堂教学目标,将环境保护、人地协调发展等思想融入课堂,加强地理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中国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在讲解“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斧头直立在没有树干的树桩上、土壤被流水冲走”的漫画内容,告诉学生“人们要想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就必须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就能将人地协调观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帮助学生确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2.2渗透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其指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在这一素养的培养中,展现各式各样的人地关系相当重要。其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协调关系所能产生的好处,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协调关系造成的严重后果。当然,人地关系本来就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人地关系的阐述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初中地理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而这也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各个区域实际情况,渗透人地关系的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在“农业”这一节,在种植业分布、畜牧业分布等基本知识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以实际的案例讲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地关系。在协调的人地关系方面,教师可以以南方“桑基鱼塘”这一形式为例,让学生探究其运行方式以及内在的生态学原理。而在不协调的人地关系方面,教师则可以构建前些年青海湖过度捕鱼的情境,让学生回答其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回答青海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保护青海湖的湟鱼资源。这样,通过不同人地关系的渗透,教师让学生有效地了解了和谐人地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2.3回归生本教育,实现有效课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内容应围绕着学生需求展开。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实现有效地输出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我思考能力为目的,不以自己的讲授目的为目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授课内容。课堂的单位时间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时间分配却会影响整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任务高效划分课堂时间。例如,在教学有关世界区域地理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时,可以将课堂的前十五分钟作为教师对自然因素的讲授时间,再用后续的二十分钟作为学生对人为因素及自然与人文相互影响关系的个人或小组讨论时间,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完成教师的讲授任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有疑问可以及时解决,避免疑问存留时间过长影响整体知识的掌握,这样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一些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地理知识产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地理情感体验。借助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设计方案、实施活动、分析数据以及探究结果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地理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将学习心态由被动转为主动,还可在无形中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学科素养涵盖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学科思维、实践能力,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应当继续探索学科素养培养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推动地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燕.融入乡土元素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64-65.

[2]边美婷.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7(5):10-11.

[3]张三元.克服“碎课”现象,让地理教学“神不散”[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2):33-34.

[4]张晨.浅析初中课堂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7(15);102-103.

[5]朱丽明.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为例[J].地理教学,2018(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