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运用教材栏目 上好宪法第一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创造性运用教材栏目 上好宪法第一课

王雪飞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既不用于语文课又不同于历史课,它具有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与体系性。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是道法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尤其是宪法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如何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自觉学习宪法,理解宪法精神,理解宪法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培养树立起宪法意识,从而深刻领会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我以宪法第一课第一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的教学做了以下思考和探索。本框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用了两课时来学习。

  1. 善用学生“经验”理解宪法由来

1、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短板

八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我们备课组布置学生自主购买2018版宪法小红本,根据第二学期需要学习的内容出了一张宪法知识提纲,同学们根据提纲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宪法知识有所了解。

寒假期间,每天收看纪录新闻,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的青年不仅是学习好课本知识,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尤其注重课本以外精彩的世界。

拿到新书后学生预习第一框主要有以下疑惑:

  1. 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宪法

  2. 党和宪法有什么关系?

  3. 宪法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4. “我”是人民还是公民?

  5. 宪法如何保障我们普通人的权利?

  6. 权利和权力如何区别?

2、以“情”孕理,认识宪法挑起历史与现实

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我们学习宪法的第一个基础就是中国近代史,而这个内容同学们已经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学过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同学们自主阅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如何确立奋斗成果?通过制定法律来确认奋斗成果,表明国家的性质,党的领导地位,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而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的法律即——宪法。从而得出结论: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二、读、思、议、讲相结合,理解党的领导地位

教会学生思考,是教学的主要价值。宪法的学习,我尝试在学每一框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诵读课文,在自己熟悉课本的前提下再展开讨论。

1、解决重点问题: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与中国近代史所学党的早期奋斗历程密切相关,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了解中国共产党早年创立的初衷,从而思考以下问题:党的性质、宗旨是什么?奋斗目标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我们国家今天有怎样的地位?

《觉醒年代》电视剧的片段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学们热烈讨论起来,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奋斗经历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于党在历史长河中的高瞻远瞩表示钦佩,对于早期党员为了国家的事业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无比的感动。在讨论后教师自然归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而理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解决重点问题:党和宪法的关系。既然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是否意味着党可以不遵守宪法?学生统一回答“不是”!思考:为什么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出示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名词解释:依法治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通过对依法治国这一概念的理解,你有何认识?

学生朗读讨论后得出结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这一部分采取读、思、议、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诵读确凿的宪法法条,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在价值观上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 激活思维,举一反三,理解宪法基本原则

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本框学习的难点,学习这一部分课前调查了解学情。学生在本学期的历史课堂中正在学习三大改造的内容,这对同学们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很好的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出示补充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为什么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顾上一子目所学的我国的国家性质,一起诵读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宪法确认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里可通过逻辑关系图整理公民和人民、权力和权利两对概念的区别。

提出问题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它在哪些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课件展示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带领同学们观看我国经济形式结构图,初步认识我国的经济制度。根据图片可知,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哪种经济形式?国有经济。参看本册第63页可知:国有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所有。这在经济制度上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认真观察课本第5页“探究与分享”的四幅图片,思考公民通过哪些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预习宪法小红本时谁关注到了我们国家有哪些政治方面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集中制等。这些制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启发式提问,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把疑难转化为一个个由浅入深又环环相扣的问题,随着对教材知识的深入理解,慢慢把感性的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知。


  1. 结合实事,巧用案例,感受中国人权保障

从国家热点问题出发,对学生来说是对中国人权保障非常有意义。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实事政治的材料向同学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大地正在发生的事,带领同学们走向社会,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

学习这一子目时教师要在课前深入细致地了解国家大事,收集整理资料,努力在教学中对鲜活的新闻与宪法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既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出示材料一: 2021年1月9日,国家卫健委曾益新副主任表示,截至今日,我国共计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近900万剂次,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良好。下一步将全面、有序推进高传播、高危、普通人群的接种,全民免费。

出示材料二: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对我国在人权方面所作的努力有何认识?

学生分析后发现:中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国家保护人权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再带领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和第10页的两则阅读感悟,认识国家再立法、执法、监察、司法、守法宣传等方面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栏目,结合时事新闻,拓展学科知识,夯实课堂提问,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把教材教活,把知识教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