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3

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研究

何建斌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 沈阳 110167


摘要:文物作为过去一段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最好体现,可为研究当时社会发展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且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出现损坏无法补救,因此需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经多年的研究实践可知,文物环境对于文物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物由于年代和制作工艺不同,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需在文物保护中加大对文物环境的重视程度来提升其保护水平。但在部分地区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文物保护所需的环境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文物保护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文物;环境;文物保护;影响

引言:文物有着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要加大对其保护力度来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扎实可靠的资料。但文物保护涉及环节和流程多样,专业性较强,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更好的提升保护水平。当下,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再加上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给文物保护带来了较大难度。本文分析了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并针对文物保护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为今后文物保护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文物保护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1. 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1. 自然因素

  1. 空气污染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工业化水平也有了长足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成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但这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空气中污染物和粉尘含量不断增加,酸雨出现几率不断上升,可给暴露在室外的不可移动文物例如古建筑或者雕刻类的文物等造成巨大损害,酸雨可与文物内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文物受到极大的腐蚀,从而使结构出现变化,导致文物出现较大的损坏[1]。

而空气中粉尘和污染物含量的增加,更给文物带来巨大的损害,即使文物保存在博物馆中,空气中的化学物质例如二氧化硫等,也会对金属文物造成损害,更容易导致一些纺织品类文物或者书画类文物出现变色或者褪色,给文物保护造成重大的影响。

  1. 水污染

由于我国对于文物一般采用抢救式发掘,为加大保护力度,很多文物并不会被发掘出来,而是让其原样保存在地下。但是由于环境污染较大,酸雨出现几率增加,会导致酸雨中的二氧化硫与水体接触,对水体造成较大污染,使得水体中含有较多酸类物质,腐蚀性较强。而水体渗入地下,会对保存在地下的文物造成极大的腐蚀,降低文物价值[2]

  1. 辐射污染

紫外线对于文物也可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处在室外的文物,会导致文物出现老化,造成文物表面色泽退化,对文物内部结构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太阳光中所包含的紫外线,会导致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与文物互相作用出现光化学反应,生成有机醛类等各类污染物,其腐蚀力极强,对文物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3]

  1. 微生物污染

文物类型种类较多,不仅包括博物馆中的各类体型较小的可移动文物,也包含大量如壁画、雕刻、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由于长期处于室外,其内部包含的有机物质会生成较多微生物,如铁细菌或者硫细菌等,对于纸质类书画类文物或者木制结构的文物损害极大,会导致表面出现裂缝,给文物保护带来极大影响[4]

  1. 人为因素

在文物保护中,文物保存环境占据其中关键因素,为更好的提升文物保护水平,需人为做好各项环境控制,才能保护文物不受人为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损害。但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基层地区,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博物馆中相关设备设施不足,给文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在博物馆中,对文物保护可造成影响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环境湿度

在博物馆中,由于文物种类多样,对周围保存环境湿度要求较高,湿度过大会导致文物尤其是纸质文物例如书画类等吸水较多出现膨胀问题,纸质纤维会出现变形或者弯曲。且环境潮湿容易滋生大量病虫害,对文物可造成极大损害。尤其是在纸质文物或者丝织品中,一旦出现病虫害将给修复带来极大的难度,只有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并配备科学的设备设施才能更好的对文物开展保护[5]

  1. 环境温度

文物处在地下,由于周围环境温度较为稳定,所以保存相对完好。一旦被发掘出来并移入到博物馆中,周围环境的温度突然出现较大改变,会给文物的保存带来较大影响。这就对文物保存环境温度提出较高要求,一旦出现温度较高情况,可对文物纤维造成极大影响,使文物出现纤维老化,丝织品或者书画类文物中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降低文物强度,导致文物衰变现象。若周围环境温度频繁变化,会导致文物内部结构反复出现热胀冷缩,最终导致文物出现无法复原的损害[6]

  1. 光照

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很多地区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都会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博物馆的职能以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以及文物展览为主,因此许多文物会被放置在文物展柜中进行展出。然而文物对于其周围环境光照有着较为敏感的感知力,而展出的过程中各类照明系统对于文物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中紫外线对于文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使得文物出现氧化或者光老化现象。与此同时,光照会使得文物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文物表面出现龟裂现象,导致文物褪色或者色泽暗淡,降低文物价值。在文物展出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游客会对其进行拍照,其中的闪光灯可对文物造成极大的光损害,尤其是在木质建筑物、字画、丝绸制品、壁画等文物展览中,更应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防止其中的分子结构被闪光灯造成破坏[7]

  1. 提升文物保护力度的相关策略

  1. 整治环境污染

在开展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需重视环境污染给文物带来的损害,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力度,全面贯彻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开展生产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减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在整治环境污染的过程中,首先,各个部门需加大合作力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共同制定污染整治方案,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对文物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其次,需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对文物环境周边工厂等加大管理力度,减少其对文物环境造成的影响,一旦发现污染较重的企业或者工厂,需及时叫停其污染项目,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整改结果加大追踪力度,将环境污染对文物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最后,要重视整治噪音污染,在文物保护周边区域,严格控制大规模工程的建设,防止噪音过大而对地下和周边文物产生共振效应。在无法避免出现噪音污染的情况下,需引入消音器或者避震器来减少其对文物环境的危害[8]

  1. 对文物保存环境加大保护力度

在我国,文物发掘一般遵循抢救性发掘原则,最大限度减少文物出土给其带来的影响。这就对文物保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升文物保护水平,需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加大对文物所处环境的保护力度,使其达到生态环境和文物区域的有机统一,使得二者可以协调发展。落实到具体工作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文物所在区域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例如文物处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区,可大力进行植树造林,或者成立保护区,扩大植被覆盖面积,维护生物协调发展[9]

  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由于专业性较强,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完善其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所需相关设备设施。以文物保护为例,由于其受文物环境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需设定恒温恒湿环境,使文物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下,才能更好的提升保护水平。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博物馆加大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博物馆中安装合适的恒温恒湿设备,并注重照明光源的安装,安装照明系统时需选择光线较为柔和的光纤或者不含紫外线的冷光源,确保文物可以在科学的条件下进行展出。在博物馆中,需安装配备完善的自动监测系统,对文物所处的展厅和库房进行不间断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监控设备可及时进行预警,提醒相关人员注意并及时处理。可配备专门的文物藏品柜,对于藏品,需按照相关登记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按照不同类别进行藏品柜的采购,并按照不同藏品对存放和保管的不同要求来进行保管[10]

在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的过程中,要注重专业人员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薪酬福利待遇,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对于已有的文物工作者,更要加大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文物的相关知识,要加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促使文物工作者端正工作态度,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提升当地文物保护水平。

针对部分博物馆在进行文物保护时信息化程度较低,对人工管理依赖性较大,导致在开展文物保护时力度不足等情况,需在博物馆中提升其信息化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引入相关设备设施。当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促进了工作方式的转变。在开展文物保护时,应积极引入信息化来提升保护和管理水平。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馆藏文物实施数字化管理,做好文物资源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来协调当地文物的保护、管理、抢救、发掘和利用等各项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分类,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按照类别进行细分,构建数据库,完善相关检索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也可利用信息化来搭建文物展示平台,引入当下流行的虚拟技术来搭建线上博物馆,使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参观博物馆,不仅满足人们的参观要求,亦可提升文物保护和管理力度,促进我国文物保护水平的不断提升[11]

  1. 对文物考古环境加以保护

从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的文物考古工作来看,很多文物位于相对偏远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在考古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物考古工作,更要加大对考古环境的保护力度。可在开始考古前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研工作,不仅对文物相关情况进行研究,更要对周围环境的状态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发掘计划,争取在发掘的同时将考古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考古工作结束后,需将挖出来的土壤进行回填,恢复地表原有植被,并根据文物性质来选择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1.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为提升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对于博物馆来说,需在国家出台的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和今后发展目标,制定并完善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时,需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确保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更要在制定制度之后反复进行考量,确保管理制度没有漏洞,降低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几率。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的同时,更要积极落实责任机制,将管理和保护工作细化到个人,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进行详细划分,落实责任机制,出现问题需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来总体提升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1. 协调基建和文物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兴建了大批基建项目,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更提升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但在开展项目施工时,尤其是在历史文化较为发达地区,极为容易在项目施工时遇到地下文物,造成二者之间的冲突,给文物环境造成较大破坏,更给项目施工进度造成延误。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开展基建工程施工之前,对当地环境进行分析,合理制定项目方案,提升其科学性。若在施工时遇到文物,需立即停工,与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进行合作,制定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方案,来促使文物保护和基础建设形成有机统一,在基建施工的同时加大对文物环境的保护。可与文物部门合作开展抢救性发掘,将重要文物科学发掘后移入博物馆中进行保存,提升保护水平[12]

  1. 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

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来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实现,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其中,文物作为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见证,可极大的培养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作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文物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积极氛围,来提升公众对于文物的重视程度,从而自觉践行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博物馆可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或者展览,或利用当地电视、广播、网络等,借助于文化遗产日等时机,大力宣传文物的重要意义,提升人们的认识,促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形成文物保护的意识。

结语: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需加大对其重视程度,加大对其保护力度,来提升保护水平。由于文物受制造时技术工艺影响,其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需要不断探索全新文物保护技术来优化文物环境,减少自然环境或者人为因素对文物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升我国文物保护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侯静敏.陕西省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及预防性保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8):66-69.

[2]余晓川,李亚娟,刘彬.文物保护规划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控制要求——以新密窑沟遗址保护规划为例[J].文物建筑,2020(00):112-117.

[3]左威.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对策[J].技术与市场,2020,27(07):173-174.

[4]王亚楠.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162-163.

[5]王小应.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在天水市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实践中的问题及建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0):57-61.

[6]高雄雄.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92-93.

[7]周群风.环境因素对库房文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探讨[J].收藏界,2019(05):105.

[8]杜昕睿. 南京高校民国文物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的热湿环境提升研究[D].东南大学,2019.

[9]王冬冬.基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的天津博物馆环境调查分析——以耀世奇珍精品展厅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7):96-97.

[10]匡康康. 基于城市设计的文物建筑空间环境保护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

[11]姜渊.论敦煌莫高窟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共进——由《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说开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37-143.

[12]花霆.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丝绸之路,2017(2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