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供给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3

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供给分析

朱家锐

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出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发受到我国社会的重视,城市公共交通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随着城市居民对出行提出新的要求,进而使得城市汽车数量大幅增加,交通拥堵问题以及环境污染情况越发严重,不利于我国城市交通稳定发展。本文根据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相关理论概述,进一步分析总结我国当前城市公共交通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举措,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城市交通事业发展进步。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城市公共交通供给;交通拥堵问题;环境污染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受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基于政府的引导下,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化改革,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通过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做出调节,从而使得个人企业与城市公共交通相关联,形成彼此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21世纪初期阶段我国政府部门逐渐的正视了这一问题,通过政府参与,不断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逐渐朝国有化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国有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但却大大降低了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效率,久而久之会逐渐形成国有垄断局面,使其建设出现懈怠性,不利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长远发展。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需求远远高于供给,进而导致城市交通的供给方面问题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近几年来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方面也获得了显著成绩,其供应数量以及供给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本文从公共经济学角度,通过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公共交通供给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提出相关的优化举措,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公共经济学下城市公共交通理论概述

(一)城市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顾名思义是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从而建立的以公益性、便捷性为特点的社会公共交通服务。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交、有轨电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它时刻紧密关系到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除此之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其本身具备着公益性以及政策敏感性的特点。结合上述理论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公共交通系统和辅助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由各种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系统,以及规定使用这些方式的基础设施[1]

(二)公共交通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既不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影响,也不会对其他各种利益造成影响,而城市公共交通则作为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即属于公共利益又被任何个人消费者所消费。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公共产品最主要的标准,任何社会成员在使用城市公共交通时都是平等的,不会受其他消费者的影响。除此之外,基于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具有运营成本,因此需要每一个使用者都提供一定的费用。又受到当前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远远低于需求的影响,从而使得消费者所支付的费用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大大降低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在部分城市公共交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在交通拥堵地区,便捷的公共交通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从而导致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使城市的交通问题有所缓解。由此可见,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优化我国城市建设。

(三)城市公共交通产品的特点

首先,严格地讲公共交通并不是一种公共物品;其次城市公共交通具有着公益性的特点;再者城市公共交通具有规制的特征;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城市公共交通在不同地区、不同路线,其服务水平也不同;公共交通投资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除此之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不具竞争力,但是具有排他性准公共物品。

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法相对落后

在城市公共交通改革中,政府在制度和组织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政府监管机构的缺失。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协调的系统,包括多个方面,其中的各方面都必须协调统一。目前,我国的公共交通管理主要是由几个不同的行政部门在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行政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出现滞后性,信息传播不及时,同时也存在责任划分不清晰,甚至出现部分工作任务相互重复的情况,从而大大加剧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发展难度,易于造成市场的混乱。当前,我国政府的监管立场不明确,在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欠缺相应的投资力度,同时未能妥善维护投资者和公民的利益,反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均。除此之外,政府在面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待遇方面出现偏差,不仅未能对非国有企业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提供政策扶持,甚至在路线分配上更偏向于国有企业。我国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给是远远小于人民群众的需求的,虽然存在部分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高于人民需求的情况,但依旧无法解决现存问题,并且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补助在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其中存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分配不均的情况,也不利于推动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

(二)城市公共交通市场无法发挥性能调节作用

基于城市公共交通产品具备公益性的特点,因此,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往往会背离城市公共交通的属性,尤其是部分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无法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政策补贴,在竞争当中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大大降低了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但是公共交通工具的提升。市场不能充分发挥竞争调控的作用,企业不能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使得企业利益无法得到保证。

(三)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剧,人口数量提升,大多数居民为了便利,往往选择通过购买私家车的方式满足自身出行需求。而在这一基础上,私家车的增多也进一步的加剧了交通拥堵的现象,无法为人民出行提供便利,甚至会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降低人们生活质量。同时由于机动车数量的提升,尾气排放量也逐渐增大,进一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公共交通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公共交通路线的长度以及其车辆数量增长十分迅速。虽然公共汽车网和公共汽车运营线路显著增加,但是仍受到城市交通欠缺系统的发展规划所影响,使得城市私家车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发现建设。同时,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还不够成熟,主要是以公交为主,公交在出行便利程度以及载人数量上都还有所欠缺,从而使得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出现滞后性。

(五)公共交通体系规划方面存在不足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实际中发现其并未引起各方的重视,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简单随意、缺乏合理化的研究致使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存在着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的问题。现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需要增加或是延长新的线路以确保新建区域民众的出行,需要在线路的规划设计中进行科学的论证以确保线路设计的合理性。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众所周知,公共交通是公众上下班通勤的选择之一,在这一层次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和居住在农村地区享受公共交通服务者之间不应有任何区别。由于部分人民收入较低、居住地处偏远,并且当地交通不便,政府运营的公共交通公司无法遍布郊区的道路,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人们日常出行效率。拿公交公司为例,在市场主导模式下的公交公司,为了能够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选择在人流量较大的市区开车路线,不愿意在偏远的郊区开设路线。

三、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供给的优化举措

(一)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国有、民营公交企业的整合

首先需要政府牵头建立了一个公共交通部门信息交流协会。公共交通企业充分利用该平台,及时获取相关内容信息,进一步了解当前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有效做到经验信息的共享,大大降低了公共交通企业发展的所需成本。其次应该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二者之间的结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应该加强信息传递,避免二者之间重复做工,造成资源浪费。除此之外,国有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将人流量大的路段与远郊地区分配运营。根据私营公共运输企业具有灵活性和效率的优势,可以负责为特定人群和时段,为其提供公共汽车服务,从而充分满足特殊市场的需要,以及为地铁和铁路提供定制的运输[2]

(二)制定规模化运营模式,加强民营公共交通企业管理

整合城市公共交通产业,使其具有更多的私人资本和多样化经营。从公共交通企业、车主和乘客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引导公共交通企业的自主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公共交通企业集约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管理经营,有利于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激发行业发展活力,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治理措施

首先针对人口密度高和人均道路面积低的城市,限制该地居民购买机动车,引导居民主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其次采取税收政策控制私家车的所有权和使用,也可以采取提高停车费的方式,进一步限制中心区停车位的供应。同时对于市中心等繁华地区,提高收费价格,从而有效避免交通堵塞问题的发生。再者合理设置车费和优惠措施,满足各阶层群众的出行需求,各市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和实际承受能力,对公共交通企业进行补贴政策的损失,用于支持公共交通企业实施低价和各种优惠政策,保障公共交通服务的公益性[3]。公共运输企业应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价格优惠范围和方式。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公共交通服务监管体系

首先政府应该在公共交通建设中发挥管控运用,其次,通过构建独立的监管部门,进一步监督公共交通服务,从而有效避免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相关监管部门除了对公共交通企业的运营资格进行审查外,也需要进一步对运营数量做出调控,避免因为数量过多或者数量过少的原因,降低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应该通过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保证市场的公平性,打破国有公共交通行业的垄断局面,维护私人企业的合法权益。再者,对价格进行系统的规范,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对收费行为进行统一的调控,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标准。最后,相关监管部门也可以制定服务质量评判体系,进一步规范城市公共交通的供给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五)重视企业的自我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首先企业应当定期向管理机构报送经营资金信息,以便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其次公司有重大决策应当及时向相关监督部门报告,征求管理机关的意见。为体现单独体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公司应出资委托监管机构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其服务进行调查和评价[4]。再者在监督过程中也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利用人民群众力量以及相关社交媒体平台,从而有效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监督力度。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可以有效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建立相关的意见投诉渠道,及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在媒体监督的压力下,鼓励和接受社会媒体对公共交通服务的监督,可以对企业的行为和服务进行更多监管[5]。在对公民和社会媒体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公共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合格企业进行停业整顿,对于部分情节严重的企业进而吊销其营业执照。

(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建设人性化的公共交通服务

大力发展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线在网络长度中的比例,实现公共交通使用空间的优先性。在道路规划之初,各城市应同步规划和设置公共交通车道,确保高架道路上有公共运输车道。如果道路宽度有限或城市规划布局不便,则应在高峰上下班时间享有交通偏向政策。首先,公共交通系统是由多层次共同组合而成,只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共同运营并相互合作,才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性价比高、环保的日常出行方式。其次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应考虑到乘客的不同需求,实现提高公共交通企业供给效率和乘客满意度的双赢[6]。在设计公共交通服务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且要兼顾不同时段的需要,才能设计出全方位的公交服务需求方案。再者公共交通企业应科学合理地设计线路网络,设计人性化的线路,以满足公共交通的方便性。如此之外,公共运输企业也可以征求公众的意见,以便公众根据公民的设想共同设计线路,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的布局和方向。

结束语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是一项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社会公益事业。它不仅给市民带来了方便,而且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还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后,大多数城市都进行了公共交通领域的改革,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扶持公共交通企业,但政策不到位,监管体系不健全,公共交通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使公共交通的供给效率下降。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效率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改革,也是可以实现的前瞻性政策措施,必须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政府供给的主导作用,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竟放.公共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供给方式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44):42.

[2]冯波. 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供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苏丕娟,辛腾飞.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供给方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35):16-17.

[4]刘英林. 城市交通拥堵的经济学分析[C]. 武汉大学.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武汉大学:美国科研出版社,2010:1267-1270.

[5]刘辉军.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供给路径抉择——基于佛山市南海区城市公共汽车供给现状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11):78-79.

[6]吴红.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制度分析[D].武汉大学,2005.

1

2

3

4

5

6作者简介:朱家锐(1989.4-);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