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乡村空间格局优化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西南山地乡村空间格局优化路径探索

蒋智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重庆市两江新区 401121

摘要:山地空间格局优化是我国快速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的核心问题。西南山地空间格局优化应重点对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解决发展的极限;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空间管控体系,解决发展的边界。本文以贵州省桐梓县大健康产业园核心区为例,分析了西南山地乡村空间格局的主要问题和空间退化原因,提出适合山地乡村空间格局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空间 生态敏感 空间格局优化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87年的25.32%增长到2017年的57.35%,但快速城镇化并没有带来城乡格局的有序调整,乡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耕种土地快速荒废,传统村落和乡村空间退化加剧。相较于东部地区乡村空间有序转型,西南山地乡村空间的退化更加明显,自然环境的艰险,工业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传统农耕满足不了生活方式城镇化村民要求,乡村空间退化严重,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西南山地乡村空间特征

西南地区突出特点是山多、谷深、平地少,山地面积比例高大90%以上,山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和脆弱程度高,地灾频发。山地格局对于人居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分散、自然村落规模小、交通联系困难等方面,传统山地乡村空间布局主要是对对山水格局的重视,依山就势,与山水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虽然村庄空间分布比较散,村民之间房前屋后联系少,各自为阵,空间布局自由,没有突出的集中区(图1),沿河谷、山谷、道路自然分布,与所属田地、山林相近,呈线状延伸或免状分散但耕种、取水、收获运输等功能上十分便捷。

1.1、西部山地乡村空间的独特性

1.1.1生态敏感度高、生态涵养地比例大

西南山地地区整体海拔相对较高、坡度大,植物覆盖率高、水系发达、沟壑深,局部地区石漠化比较突出,可耕种面积小,生态涵养地占比大,生态敏感度高,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和重点监督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

1.1.2非农产业成为塑造乡村空间的主导力量

由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和贸易更加频繁,相对于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西南山地传统梯田耕作模式在生产效率上、产出量相差较大。由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继续推进,农业生产空间进一步减小,乡村空间不是逐步向非农产业转型,就是在快速的萎缩,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但非农产业成为塑造乡村空间的主导力量总的趋势在加强。

1.1.3传统聚落空间瓦解,乡村空间退化

从现有的乡村空间的风貌建设和配套设施供给能力看,均质化的特点突出。传统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聚集式村落演变成以交通线路为纽带的线性分布。受城镇化泛化的影响,乡村空间建筑风貌逐步向城镇靠齐,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貌消失。尽管配套设施有所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退化的趋势日益严重。

1.2、西部山地乡村空间退化的主要原因

1.2.1地理结构决定了环境承载力先天不足

山地乡村空间退化除了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异地城镇化的影响外,还与山地环境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西南山地地理结构决定了乡村空间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支撑发展能力不足。

1.2.2资源驱动与生产效率的退化,加快乡村空间衰败

由于城乡间差别、东西部差别持续加大,山地地区村民呈现快速流出的状态。由于加之缺乏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项目、人才,以及教育输入,居民对本地发展意识的不断弱化,发展能力持续下降。西南地区移民化以及少数民族现代转型影响,宗族传统日趋衰落,乡村自治水平低,地域文化出现断层,村民凝聚力差,村落资源保护不足,乡村空间衰败明显。

1.2.3体制机制造成乡村空间管理失控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乡村的发展得到较高水平的引导以及城镇郊区化的影响,乡村空间被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西南山地镇村两级社会组织日益封闭,政府引导自上而下的控制缺乏对基层发展多元需求的有效对接和弹性应对。虽然环境提升及运动式改造的一轮又一轮,面对乡村小而分散,多而不同,结构简单,细节复杂的空间特点,乡邻生活方式,农业生产转型,增收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2西南山地乡村空间优化的路径

2.1生态优先、多规融合,构建系统性的规划方法体系

西南山地乡村空间的优化的前提是充分研究地区环境承载力,在明确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总体规模上限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格局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红线的刚性要求保护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保障生态用地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

2.2确立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农业与非农空间的互动

通过调研,山地村民对自身发展具有很高的诉求,但大多没有脱离现有的生活基础,希望在现有的耕作模式上寻求发展渠道。因此,在规划引导的同时,应重点在农业产业和低影响度的非农产业方面进行提升和扩展,以此为基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度假养身等依托现有资源环境,植入完善的设施和发展动力,形成农业与非农空间的互动。

2.3乡村“三生空间”的合理安排

“三生”空间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确立的国土开发方式,对于西南山地这类欠发达地区而言,生态、生产、生活三类空间并不能做到严格的分开,而是形成大分离、小融合的模式。农业集中种植区既具有生态功能又具备生产功能;散布的居民点既是生活空间,但也大量分布在生产空间或者生态空间范围内。乡村产业规划应重点对绿色、生态、可持续的产业进行培育,在空间上进行预留,保障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强化乡村生态网络的构建,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粮食生产、生态服务能力,划定生态空间,着重进行生态保育和生态自我修复,构建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态格局。

结语:西南山地乡村空间由于复杂地理结构的决定了空间进化具有明显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西南山地乡村空间格局的主要问题和空间退化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山地乡村空间格局优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玉恒, 刘彦随. 中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J]. 经济地理,2013, 33(1)。

[2] 周侃,樊杰.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

[3] 吴晓勇.贫困山区农村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2012.2.

[4] 赵万民,方辰昊. 人口流动对西南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及城乡规划应对[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6.

[5]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结构的变化[J].规划师,2003,19(1).

[6]陈小亮“反规划”理论在西部地区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小城镇建设,200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