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协商视域下的法语实用文本翻译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2

意义协商视域下的法语实用文本翻译教学

于雨

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市 261061

摘要:翻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古往今来不少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从对翻译是否可译的论战到翻译影响因素、翻译质量评价、翻译策略等领域的各类研究,翻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内大多将“意义协商”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的研究,目前还未应用于翻译教学,本文试图分析“意义协商”理论的内涵及国内研究现状、翻译教学现状,以期分析“意义协商”理论对法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意义协商;法语翻译教学;教学启示


一、“意义协商”理论

在二语习得中,协商指的是学习者与其对话者为客服彼此理解上的障碍而做出的会话调整或修饰,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之后协商理念逐渐演变为:为达到意义的理解、更准确的语言表达、填补空缺的信息,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进行的一系列会话修饰和沟通策略。

“意义协商”概念来源于Long的互动假说,他认为互动式输入可以针对性地调整学习者感到困难地语言形式。他在探讨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时发现,交际双方会利用相应的沟通策略相互协商,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起初他将这些策略称为会话调整,之后改称为“意义协商”。“意义协商”是指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学习者与语言能力强的会话者调整语言形式、会话结构和内容,直到实现彼此理解地过程。

Long将意义协商的形式分为以下六种:要求澄清、确认核查、理解核查、自我话语重复、他人话语重复、扩展。直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意义协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课堂研究,分析该理论是如何推动学习者进行修正输出的,该理论还未应用于翻译教学。然而意义协商理论对于翻译教学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国内法语翻译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与各法国国家与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高质量的法语翻译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急需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然而目前高校法语翻译教学仍存在一些弊端:


  1. 误解法汉汉法互译练习的作用

翻译具有两种功能:通过法汉汉法互译练习从而提高语言技能;提高专业的翻译技能。目前大学翻译教学往往局限于互译练习从而提高语言技能,且深信,通过互译练习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目前高校教师缺少经验和时间来研究翻译教学,只是满足于传统的翻译练习。

传统的法汉汉法互译练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这种练习阻碍学生正确理解翻译活动,误以为翻译只是在遵守目标语语法和句法的前提下,将两种语言词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即可。塞莱斯科维奇曾说:“翻译不是简单的词与词的组合”。译者翻译的是篇章而不是语言,不能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

翻译指的是将原语作者在特定情况下表达地含义传递给确定地特殊受众。因此在教授翻译时应打破传统地应用法汉汉法互译练习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研究原语作者自身特点等其他影响参数。因此翻译也就演变成为,译者与各项影响参数协商地过程。


  1. 重文学翻译

因国内存在很多法国文学作品的汉译版本,因为已存在的众多译本提供了评价标准,便于评估学生的翻译质量,导致目前高校翻译练习多集中在文学领域。然而在真正的翻译市场,文学翻译所占比重并不高,而且出版社往往选择跟相对比较固定的译者合作。翻译市场更多涉及实用性文本领域:科技、商业、技术工程等领域。


  1. 无法解决翻译过程中非语言层面的问题

翻译实用性文本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非语言层面上的问题,比如:某报纸负责人要求翻译一篇外刊上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文章;将法语菜单翻译给对国外文化完全不了解的奶奶;将某一市面上较新款的电子产品使用书翻译给年事已高的父母等。也就是说如果无法确定翻译的各项条件、翻译受众等因素,我们只能进行字面意思的翻译,无法进行有效而正确翻译,而且正是这些无法确定的因素构成了翻译过程中非语言知识层面的难点。


三、“意义协商”理论对法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如果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的话就不能简单的将其看作是语言之间的转化,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释义、脱离语言外壳、意义构建。翻译的身份不仅是交际过程中的中间人,同时也是调停人和协商人。“协商”一词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译者会在翻译这个复杂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居于中心位置的。译者变身为跨文化交际的协商人,在承载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语言情境中穿梭。

上文中提到的Long的“意义协商”理论是发生在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意义的有效输出,虽然翻译过程极为复杂,但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原语作者和目的语接收者之间意义的有效传输,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况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译者与多方进行多次有效协商从而调整和修饰译文,保证译文的准确。因此Long的“意义协商”理论对翻译有积极、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用性文本有较强的实用性,译文的准确性因此变得尤为重要,译者应与多方协商以确定翻译方式和策略,其中包括语言层面(词汇、句法、修辞)的意义协商和语言外意义协商,本文只研究语言外意义协商:


1. 发起人: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跟翻译的发起人(发起人或许是出版社编辑,有可能是公司代表等,总而言之是各类翻译行为的发起人)进行协商以确定以下内容:翻译期限、翻译价格、翻译目的、翻译受众等。翻译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实用性文本要服从市场规律。译文是公司产品在海外的一种代言人,技术性文本的翻译会影响商品的流通,甚至会直接影响商品能否打开市场。因此教师应通过确切的实例向学生说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语言的不同结构。

除此之外,对于译文原文涵盖的特殊情感、修辞特点、话题敏感内容等,也需要译者与发起人确定具体的处理办法。


2. 读者:为了增加实用性文本译文的可读性,译者还应与读者(即使读者情况未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虚拟一个或某类读者群体)进行协商,在这种情况下,原文的风格、原文的逻辑、原文信息表达是否清晰都应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处理以便读者充分理解原文要传达的意义。以将法语菜谱翻译给不懂外语和西餐文化的奶奶为例,可以从奶奶是否理解菜谱并正确执行菜谱内容为标准检测翻译是否合格。


3. 公序良俗与意识形态:在尽量保持忠诚于原文的前提下,译文不应违背目的语国家与地区当地的公序良俗和意识形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研究并分析目的语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导向,针对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充分的协商,在力求忠实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保证译文不违反目的语国家的价值理念。


作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社会活动,翻译领域存在的问题并非一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也不存在某种可以广泛应用的轻松便捷的翻译方法,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仍任重道远,还需继续用科学的、发展性的眼光研究分析翻译活动以及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意义协商”概念对翻译教学地启示,希望能够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 , 许钧,袁筱一等编著, 2001

[1] 法汉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许钧, 2007

[1] 韩宝成,梁海英.整体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协商活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53(01):102-112+161.

[1] 李航. 外语课堂师生意义协商:互动与优化[D].西南大学,2012.

[1] 马春娟.以法语笔译课程为例浅谈法语翻译教学[J].汉字文化,2017(1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