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积淀 乐于释放——浅论小学生习作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4
/ 2

勤于积淀 乐于释放

——浅论小学生习作指导

王正兵

重庆市垫江县实验小学

摘要:文章从阐释语文课程标准入手,结合诸多教学实践和实际案例,对小学生习作方法进行务实而有效的探讨,指导小学生以语文学习、阅读、生活体验为基础,勤于积淀,并以习作为载体,乐于释放自己所思所想,进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指导;积淀;释放


曾几何时,“作文难”让广大师生一言难尽。又曾几何时,“速成作文”让广大师生似乎抓到了“救命稻草”,几经探索,却不得不撞倒南墙,无功而返。我常常在思索:都说法无定法,那作文有法吗?习作的法则究竟应该是什么?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描述吧。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言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作文就是一首歌,学生应该勤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淀;而孩子就像一名歌手,应该在写作中真情释放,快乐演绎。

一、让学生从热爱语文开始,夯实基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习作却又是语文学科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奠定坚实的语文综合素养,习作表达起来就会捉襟见肘。

语文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听、说、读、写,而识字、写字、阅读则是为写作而积累的必要的积淀。夯实语文基础,学生的写作才能够顺利起航。每堂语文课,师生都要讲求实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增长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小学生,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基本的语文技能:1.朗读习惯。学生会读,会从读中有感悟,有收获。2.识字写字习惯。学生能主动识字,能正确写字。3.书写习惯。学生能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得工整美观。4.口语交际习惯。敢于主动交流,学会一些说话、听话的技巧。

我们坚决不能容忍的是:一个说话滔滔不绝,满口巧舌如簧的孩子,写出的作文却是信手涂鸦,错字连篇,甚至有些字用圆圈、用拼音代替。学生的语文基础扎实,语文素养提升,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从热爱阅读开始,爱上写作。

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与运用,爱“看”的人越来越多了,爱“读”的人越来越少了;爱“拇指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了,爱“笔杆运动”的人越来越少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要想学生热爱习作,先得让学生热爱阅读。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海洋中游历古今中外,可以在阅读的海洋中学习遣词谋篇,可以在阅读的海洋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可以在阅读的海洋净化自己的灵魂。如此,还愁写作无话可说、无计可施吗?

笔者作为一名站岗教坛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师,深有体会。想当年,我才读小学二年级,就借遍了村里的连环画,找老师借阅《民间文学》、《故事会》和《传奇文学选刊》,如饥似渴地在书海中寻找村子以外的世界和天空,在五彩斑斓的阅读世界中,积累了一段段鲜活的素材,积累了一个个好词佳句,于潜移默化中,竟然不知不觉地 “掌握”了文章的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到三年级时,我已然阅读完了金庸的全本《素心剑》(现名《连城诀》),到四年级时,我能够半懵半懂、半梦半醒地看完像砖块一样厚,半文半白的《西游记》。感谢阅读,丰富了我的人生,感谢阅读,助飞了我的写作。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都把我的故事讲给班上的孩子们听,让他们也热爱阅读、学会阅读,让阅读为他们的生命导航,让阅读为他们的写作添翼。


  1. 让学生从热爱生活开始,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师者应树立“大语文观”,避免“足不出户”学语文,避免“闭门造车”写作文。而生活,就是孩子们最大的课堂。

(一)让学生对写作充满倾诉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压抑学生的孩童天性,不泯灭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模仿性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患上“作文恐惧症”,除了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说外,重要的是学生对作文丧失了起码的倾诉欲望。教师应该以兴趣激发学生乐于习作,用兴趣作为学生习作的引路人。有了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探索动力,有了动力就有积极的行动。

有“起步作文”之说吗?至少我不赞同。孩子从丫丫学语开始,就已经在 “作文”了。进入一二年级后,我带领孩子们参观校园,带领孩子们做游戏,然后写话,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都言之有物。有了兴趣的指引,孩子们的作文不是起步,而是早就起飞了!

(二)注重学生体验,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诉说意识。

孩子都渴望别人的认同。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陶知之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罗丹也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习作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着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因此,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习作情景,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便会让学生产生观察的兴趣,有了观察的欲望,何愁没有习作的“源泉”呢?大家都知道,小学生最怕写景和状物的作文,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我的解决办法很简单:树立“大语文观”,发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他们用一双双童真的眼睛观察,写出一句句童稚的语言,写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作文。我所教的每一个班级,孩子们都走遍了当地的“名山大川”——双河水库、太平牡丹园、凤山公园、钟嘴寨……孩子们写起景来,让人身临其境,状起物来,让人历历在目。还有好多孩子的作文发表到了《少年先锋报》、《小学生优秀作文》上呢。

四、改变传统习作评价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为评价宗旨,让学生也参与到习作的评价和修改中来。

教师应多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为此,我在教室一角设立了一个“作文展示栏”,为学生的自我欣赏、互相评析创造机会,学生的习作成就感与日俱增,效果很好。

对于习作的修改,作为教者,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意识:修改作文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激励,比老师精雕细琢,让学生的作文体无完肤都强得多。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师批生改、集体评改、互读互改、自读自改等。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都只是一个指导者,一个边扶边放的旁观者角色,并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成长而欣喜。

我想,任何一名语文教师教授学生习作时,只要定好积淀和释放的调子,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内,功夫在课外,学生的习作就绝不会“难于上青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