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4
/ 2

早期预警评分在 ICU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及效果分析

张贵婷

四川省新都区中医医院 ,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目的 评价ICU护理工作中早期预警评分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效果。方法 实验活动以分组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样本为随机选择,全部来自我科室临床,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派分50例患者,区分应用早期预警评分和不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护理指标。结果 干预组ICU入住以及机械通气的时间都比对照组短;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10.00%)<对照组(36.00%)。结论ICU 护理工作中引入早期预警评分可以辅助评估患者病情,进而提升临床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速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以推广该护理措施。

关键词:ICU护理;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效果

引 言:

ICU科室负责治疗临床危重症患者,患者经过急诊救治后病情相对稳定,但是依然面临很多高危风险因素,需要严格进行病情监测与评估,强化患者监护,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由于患者病情危急,护理风险系数较高,因此各环节的护理操作都可能对患者生存质量、生命安全造成影响,临床引入ICU 早期预警评分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工具,可以为急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决策提供必要参考。本研究对本科室接收的患者分组采用了早期预警评分,对比护理结果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确定全部实验对象的入院时间在2020年2月-2021年5月,样本选择按照盲选原则,两个实验小组人数相等。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实验并且全部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女性和男性人数比为9:16;介于35-79岁,均值(60.01±2.65)岁;30例心梗、15例慢阻肺、5例急性中毒。

干预组:女性和男性人数比为33:17;介于38-82岁,均值(67.02±321)岁;26例心梗、14例慢阻肺、10例脑外伤。

资料对比后,2组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时干预患者体位、实施用药护理,遵医嘱执行其它护理任务。

干预组患者增加早期预警评分干预环节:

评分主要包括五大项:心率、收缩压、体温、呼吸、意识,单项分数范围0-3分,总分最高15分,按照危险等级划分,重度、中度和低度分别对应评分范围为>8 分、4-8 分、<4 分;依据危险等级给患者分类,对应A、B、C 三类,分别以蓝、黄、红作为标记色。C 类患者初步完成抢救,依然处于高危状态,需要给予特级护理干预,预警评估的频率为10min/次,实时监测病情。妥善准备急救药物和仪器设备,和患者家属说明情况,避免造成护患纠纷;B 类患者病情危急程度有所下降,病情相对评分,可适当降低预警评估频率至30min/次,建议实施一级护理[1];A 类患者病情恢复状态比较理想,进入康复期,预警评估时间可以延长至h /次,建议实施二级护理,护理工作要点从病情护理转向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参与生活锻炼,控制饮食,病情完全稳定后方可转入普通病房。

1.3 观察指标

统计全部实验对象ICU住院期间发生不良护理事件的情况、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3.0软件主导数据统计,应用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各自以(6124713280ab3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和百分比(%)形式表示,检验工具各自使用t和方差。若统计学差异存在则P<0.05。

2结果

2.1 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干预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都比对照组短,P<0.05。

表1 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6124713280ab3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d)

组别

n

ICU入住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

对照组

50

12.25±3.25

10.30±2.17

干预组

50

9.05±2.15

7.20±2.80

t

-

3.883

3.596

P

-

<0.05

<0.05

2.2不良事件发生率

干预组患者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6.00%),P<0.05。

表2患者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结果[n(%)]

组别

呼吸心跳骤停

意识改变

心血管事件

意外昏厥

发生率

对照组(n=50)

0(0.00)

1(2.00)

2(4.00)

2(4.00)

10.00%

干预组(n=50)

3(6.00)

6(12.00)

3(6.00)

6(12.00)

36.00%

t

-

-

-

-

4.420

P

-

-

-

-

<0.05

3 讨论

早期期预警评分应用于护理临床可以帮助识别患者潜在的风险,在危重症患者群体中尤其适用,作为高效、科学的病情评估系统,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危险等级可以以量化形式体现出来,该系统具有应用便捷、容易操作等优势[2]。有国外研究发现,“预警信号”通常会出现在患者出现以外情况之前,多数是生理指标上的异常现象,包括意识改变、呼吸障碍、心律失常以及血压指标异常等。

ICU危重症患者发病迅速、病情严重且进展快,及时、有效的病情评估服务可以辅助急诊救治与护理工作,预防疾病监护不到位或者错误干预的问题[3]。ICU护理临床引入早期预警评分机制,以评估获得的患者资料给医护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参考信息,对症应用救护措施,可以降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同时,早期预警评分可以反应患者需求,反馈患者面临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利于临床开展对症和分层护理干预活动。评估患者病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和患者建立密切沟通关系,增进医患关系的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获得安全感。

本次实验中,采用早期预警评分的实验小组患者,整体护理效果比常规护理小组理想。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ICU护理质量改进过程中,引入早期预警评分机制能够加速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医院应该开展ICU科室护理早期预警评分知识培训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病情评估能力,构建预见性护理模式,减少护理操作中的失误行为,为ICU危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濛.早期预警评分在ICU 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9,32(21):174-175.

[2]胡琛琛.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方案在 ICU 护理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12):63-66.

[3]欧慧慧,陈媛.早期预警评分对降低儿科急诊患儿院内转 ICU 风险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