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策略

郑慧芳

福建省建瓯市玉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高效、独立地完成对题目的分析和解答,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完成题目解答的必要保障,能有效减少题目解答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有效,在概念解读和审题方面多有不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解题意识和阅读能力。

  1.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深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积极意义。由于小学阶段很多知识也要依靠学生的理解才能掌握,教师讲解仅是一方面,学生理解才是内化知识的关键学习环节。

第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但是数学多以符号和数字为主,所以教师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观,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符号意识,知道符号代表的语言,用数学语言解读概念。通常情况下,使用一个简单的数学符号便可以代表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概念。如果学生无法准确掌握数学符号的意义,那么阅读便会中止。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会非常频繁地进行三种数学语言形式的转换。这便要求学生拥有一个灵活的语言转化能力,可以在这三种数学语言形式的转换之间游刃有余。

第二,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细致性,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看似相似的语言实则表达不同的内涵意义,例如,“除”与“除以”,“增加几倍”与“扩大几倍”等等,“乘法”与“乘除”,“谁是谁的几倍”与“谁是谁的几分之一”等,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细心解读,特别是这种关键字词上都要重点标注,不能大意,要理解每个概念每个字背后的真正含义,继而才能将其转换为数学语言进行解读。若学生在前期文字解读方面就出现了偏差,后续无论是解题还是新知识学习都将受阻。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阅读中让学生形成阅读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教材阅读习惯,由于教材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且教材也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重要来源,不能将教材看成是“习题集”,而应将教材看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学活动中教师为能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教材阅读兴趣,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生有问题后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并在理解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在质疑当中阅读。刚刚开始阅读教学课本时,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读,要读什么,因此并不会非常深入地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高效阅读。

如,教师为学生讲授圆周长相关概念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解读概念,并提出问题,通过高质量的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当中更加快速地找出概念的本质并加以分析。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怎么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呢?圆的周长又要如何计算呢?”提出问题之后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然后在黑板上画几个圆,之后画出圆的直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尝试也可以让多名学生通过配合的方式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线绳围绕某一个固定点进行围绕,将得到的圆与周长测量出来。并且将这一长度与圆的周长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3倍多。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规律进行总结,让学生学习圆周率相关的概念。通过阅读,学生能明确圆周率的概念。教师在思考、讨论、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能认真的研读教材,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何谓圆周率以及圆周率的使用要点,牢固掌握概念后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判断。教师在引导阅读中让学生形成阅读主动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质疑和追问,引导学生展开全面思考。长此以往,学生通过阅读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不是不想阅读,而是不知道如何阅读,更没有阅读的方向性,特别是数学学科文字内容较少,而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能让学生明确阅读方向,当学生明确阅读方向后,就会形成自主阅读意识。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模式,在不断激发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这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题干的已知条件。

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讲授“鸡兔同笼”的相关问题时,教师为学生引入古代名题,让学生思考在笼子中有鸡和兔若干只,若是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94个脚。教师让学生思考鸡与兔分别多少只?

题目给的信息很多,数字繁杂,学生看后感觉很“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趣味解读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题目已知和未知条件进行简单阅读和理解。首先,教师让学生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汇总起来。学生汇总这些信息后,教师先带领学生解读信息,要求学生将条件列出来,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生在统计数据的时候会不断地寻求答案。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解答出来问题后急于知道答案,教师先要稳住学生情绪,让学生将所有的动物都想象成为受到过训练的动物,听到哨子声音后会抬起一只腿,先有人吹响了一声哨子,所有动物抬起一只腿,也就是说现在是94-35=59,然后再吹响一声哨子,59-35=24.此刻出现了一个特殊状况,鸡两条腿全部抬起来,所以鸡已经坐在地上,此刻剩下的是兔子的腿,兔子已经抬起来两条腿,现在仅剩两条腿支撑,24÷2=12,兔子是12只,鸡是35-12=23。学生看到教师的解题方式很惊讶,也能证实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由此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发现阅读是可以理解后融入自己的想法,并将其进行二次加工,形成可行性的解题方案。学生由此对阅读有新的理解和认同,阅读不仅是语言的理解,更是思维的升华。总之,趣味阅读活动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若是学生能细致的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必然能做到活学活用。

结束语: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数学的部分知识需要依靠学生自己释疑获得,且高年级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部分题干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都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后进行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需要重视的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王建文.阅读能力,数学老师也追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 2016(04):156-157.

[2]娄阿利,郭黎岩.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5):31-32.

[3]张娟. 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七年级学生数学解题策略差异及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6(0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