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体验科学——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融入生活,体验科学——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徐芳 贾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京西分校 102300

【摘要】:小学科学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将课堂教学和自然生活紧密联系,以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来教导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思维活力以及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地球与宇宙领域;生活化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贴近学生科学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使学生在最关键的儿童阶段建立基本的科学概念,获得基础的科学探究能力。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小学科学课既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综合了包括生物、物理、地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在科学课堂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维持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教学活动中体现生活化,渗透科学素养

生活化的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更是提高学生的教学有效性的良好开端。不仅能有机地将生活与学习紧密地结合,更是提高了小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中《测量气温》教学内容,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会使用温度计会读数,知道如何测量温度,本节课测量气温,学生测得了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那为什么教材要安排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这个温度代表什么呢?代表的是气温吗? 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气温0-15摄氏度是指的哪里的温度呢?

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安排学生同时测量了阴面的科学教室内、阳面的班级里、走廊上、操场上阴凉处和操场太阳下的温度,来比较同时测量的不同地方的温度本文系北京市门头沟区青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生活化教学研究 课题号:门2019Q--11)

的差异及其所处环境的不同,比较发现五个温度差别很大,太阳下温度最高,阴凉处温度最低。那五个温度哪一个温度能作为这一时刻的气温呢?很明显都不行,那怎么办呢? 取平均吗?取室外呢?去太阳底下的?有什么理由吗?请学生讨论分析五处环境的特点:室内外、室内阴阳面、通风不通风处、有无阳光照射等。对这五处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气温首先不能取这五处平均,室内环境差别很大,冬天屋子里二十多度,室外零下好几度呢,无法进行平均;同时也说明室内的温度不能要,气温是室外的空气温度,那太阳底下的能要吗?太阳光照条件下温度会高很多,也不能作为气温,而且有时阴天没有太阳就没有温度了吗,肯定不是的;那只能取室外阴凉处的了吗?这个有没有什么限制因素呢。气象站测量气温是怎么测的呢,跟我们的测量方法一样吗?

学生在对各处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生活化内容融入教学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气温是室外阴凉通风处的空气温度了,然后在教学中出示百叶箱(气象站测量温度的工具)分析百叶箱的高度、结构及安装测量的位置。这样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内容相结合,更有趣更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也知道了为什么,提升了科学学科素养。

二、实验材料中体现生活化,提升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定要用到很多探究材料,如实验仪器、教材资料、实物等,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变化》单元,是中高年级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分—总的模式,从地表丰富的地貌形态入手,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深入学习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力量地震火山、地球外部力量风和水,认识地球内外部力量如何共同影响地表形态,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用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模拟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以模拟地震为例,用泥块模拟岩层、用透明餐盒模拟板块,通过拉开、挤压、上下或左右运动来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以此来模拟地震的形成。并设计体现学生思维的课堂记录单来辅助模拟实验,让学生经历原型观察—建立模型—模型演示—原型解释的模拟实验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地震的概念。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我们用土豆泥堆成小山的模样模拟喷发的火山,将土豆泥内部堆积红色蜡笔屑或者番茄酱。来模拟岩浆,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沸腾喷出模拟火山喷发。水的作用一课中用土堆积的小山模拟山体,用自制矿泉水喷壶模拟降水,模拟雨水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在本单元尝试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我用生活化的材料模拟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最后把这些碎片化的内容通过截取纪录片《地球的力量》部分视频,将他们串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内外部力量共同影响地表。在研究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不断尝试新材料,尝试模拟实验,尽量设计现象明显、有趣、易于操作的实验,在设计的过程中连我自己都发现这一单元很有趣,孩子们也就不觉得这一单元难了。

三、教学设计与生活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中出示地震图片和动图,问学生发生了什么现象,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地震现象,教师提问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说一说你了解的地震现象。学生会用地动山摇、山崩地裂等词语来描述地震现象。教师将全球的地震数量引入课堂:地球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有一万多次,我们都能感受到了吗?出示地震示意图,引出地震震级,震源,并举例2008年我国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大半个中国都在震动,那震源就位于汶川县的地壳中。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是没有的,学生所理解的地震就是一个现象以及他的震级危害,当学生听到一年全球地震500多万次的时候非常震惊,但是通过震级的学习之后学生就放心很多了。在模拟实验后地震后的自救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课上学生讨论了身处各处时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做,最后教师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呈现地震突发时如何自救,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2020年10月底四川发生了几起小型地震都成功被地震预警到,这是我们地震研究中的一大突破 ,将此部分引入生活,而且与课堂教学仅隔几天,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久而久之, 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对生活化的科学的探究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探究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青媛. 试论如何让科学教学生活化[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6): 168.

3.历伟.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课堂经纬,2011(1): 107.

4. 陈恩泉.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 学术研究(教学动态),2012(6): 119.

5.卢慧敏.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