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后循环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后循环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李彩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 100044

摘要:后循环又被称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其构成部分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主要供血给小脑、脑干、丘脑、颞叶后部及枕叶等,有20%左右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导致,它已经成为神经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病症,尤其是PCI导致的头晕,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以往因为缺乏临床资料与诊断的方法,人们对PCI卒中的认识较模糊,大多认为其带来的瘫瘓,具有破坏性,甚至是部分卒中类的病死率非常高,预后非常差。所以早期发现与治疗PCI是确保疾病预后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后循环缺血;研究进展


前言:脑血管病属于是国内在成人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以往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当中,而最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显著提高,但伴随着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增加与运动量的缺乏等影响因素,致使国民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逐年增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时间段与死亡的年龄段,已有明显的变化,脑血管疾病在中年及年轻群体当中,也时有发生[1]。脑血管病有着致残率较高、昂贵的医疗费用支出及较高的死亡率等特征。因此,若是发病将会带来沉重的社会、家庭及经济方面的压力,而PCI也属于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它的发生率大约占全部此类脑卒中的20%~30%。所以,本文对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 cranial Doppler,TCD)在PC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便具有一定的价值,现综述如下。

1后循环缺血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上对于PCI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且医疗技术也在快速发展[2-3]。当前,针对PCI的临床研究及致病因素形成了一些较为重要的认知。(1)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变化,虽然颈椎骨质增生会引发PCI,但通过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明其仅仅是极为不常见的一类致病原因;(2)PCI致病的主要机制是发生于颅内外动脉的一种栓塞性病变;(3)当前,临床诊断或是影像学检查无法精准且可靠的判断部分既不是正常状态,又不是缺血的状态;(4)虽然头晕、眩晕是PCI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甚至是早期的唯一表现,但致使其头晕、眩晕的致病因素并不是PCI。卢春玲[4]指出,针对于此类对PCI的临床研究和致病因素的认知,在国际医学界范围内,便应用PCI概念替代曾用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当前国际疾病分类当中也已不再应用这一概念。

2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后循环缺血中的研究

2.1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后循环缺血中的应用历程

挪威的学者Rune Aaslid等人在1982年首次将TCD检测技术应用到临床当中,由于它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而且具有低廉的检查费用、可靠的检查结果、较好的便携性等特征,在国内外的医学界得以迅速应用推广。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TCD检测技术由以华扬、黄一宁教授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引进到中国。李宏建[5]指出在最初阶段,它仅是被用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的脑血管痉挛进行监测,但很快其便在脑动脉狭窄、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动态观测等方面获得肯定。之后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时,其又被应用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评估及脑血流微栓子监测等诸多领域。由早期仅是在神经外科与重症监护病房应用,一直发展到现如今普遍应用到麻醉科、脑动脉介入治疗中心、心血管外科等科室。在未来,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日益拓宽,以及功能的完善和革新,其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的价值,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与认可。

2.2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具体应用

该项检测技术是结合低频率声波与脉冲多普勒,使超声波能够将颅骨较为薄弱的部位穿透,并进入到颅腔内部,继而对动脉血管的多普勒血流信号进行监测,之后运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对各类血流的参数进行相应的换算,主要有血流的速度方向、动脉搏动的指数和频谱形态与声频等相关数据信息。吕晋浩等人[6]指出由于颅内的各动脉间解剖关系较为复杂,而且存在着比较广泛的交通支与吻合支。所以,当监测颅内的某一条血管流速出现变化的时候,不应该仅是单纯的考虑该条血管自身的问题,诸如狭窄或是先天性的发育不良等,还需要考虑到是否有可能存在着其它相邻的血管病变情况。王化强,刘颖娜[7]指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的无症状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症状,可以提醒医生对于这一类型的患者需要更具有目的性的实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筛查,如血糖、血压、血脂,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等,若是存在以上某一个是多个危险因素时,则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控制与治疗手段[8-9]。与此同时,也需要督促患者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戒掉,如酗酒、吸烟、疏于运动及高强度的工作等等,还可以提醒患者若是发生可能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则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TCD检查对此类患者是有可能将其隐藏的责任动脉狭窄发现,除去进行以上的常规检查与治疗之外,对于此类患者还需要进行微栓子监测,对有微栓子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且合理的抗凝及抗血小板的药物进行治疗,针对于责任动脉狭窄使用更加适当且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如到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介入性的治疗

[10]。对脑梗塞患者施行TCD检查则有一定几率发现其隐藏的责任动脉狭窄,进而指导患者进行其他方面的辅助性检查,以保证梗塞的严重度及发病机制。

结论:综上,本文对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后循环缺血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后循环缺血患者所检的动脉血流参数特征等情况,旨在探讨TCD对PCI的诊断价值,为PCI的诊断与进展的程度,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海燕.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418(A1):169-169.

[2]王晓蓉,韩秀玲.TCD检查联合esRAGE及GA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临床价值[J].东方药膳,2021(2):103.

[3]王丽颖,郭春英.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后循环缺血的价值[J].健康必读,2019,000(036):67.

[4]卢春玲.颈部彩色多普勒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界,2019,000(003):1-1.

[5]李宏建.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转归不良[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6):432-432.

[6]吕晋浩,林澜,王柳仙,等.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脑灌注缺损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5):7.

[7]王化强,刘颖娜.TCD、MRA及与DS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1):47-49.

[8]朱晴晴,秦华通讯作者.经颅多普勒联合CT血管造影对老年患者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J].医药界,2020,000(001):1-1..

[9]黄家明,王先伟,胡启飞,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前后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01):18-20.

[10]张永银,祝李冬,陈伟莉,等.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3):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