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的临床价值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6
/ 2


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的临床价值探究

夏青凤

临洮县洮阳镇中心卫生院, 甘肃省定西市, 7305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在本院内科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不良情绪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与常规组满意度68.57%比较,观察组91.43%明显更高(P<0.05);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护理用于内科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内科护理;个体化心理护理;不良情绪;护理满意度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优质护理是基于人文精神和服务理念衍生的一种护理理念和护理模式,通过加强细节关系、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来提高患者的医疗体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从而为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本文针对优质护理在心内科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在本院内科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2019年8月~2020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常规组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2.16±4.23岁;男20例,女15例;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1±0.67年;肾脏疾病5例,呼吸道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12例,其他疾病8例。观察组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1.78±4.15岁;男18例,女17例;病程1~7年,平均病程3.21±0.71年;肾脏疾病4例,呼吸道疾病12例,心血管疾病10例,其他疾病9例。两组年龄、病程、性别及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为内科疾病且在内科接受治疗;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患者意识清楚,交流方便。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或有精神异常史患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本次研究内容患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中,个体化心理护理应用在实验组中,具体如下:①健康宣教:大多数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科疾病,病情存在不同严重程度,加强对疾病不够了解,会导致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大多表现为焦虑、抑郁、不安等,需要加强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等,需要向患者讲解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对该病的治疗措施与护理情况详细讲解,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宣教处理,或者可以采用图片与视频等方式向患者讲解该病治疗的步骤,对每个治疗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进行讲解,让患者对该病具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患者认知程度,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促使治疗依从性的提高。②心理暗示指导: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患者通常会将病情严重程度夸大,存在焦虑、恐惧、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信心。仔细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变化情况,并给予患者心理暗示指导,让其积极面对治疗,提升治疗信心。并且可以通过轻松舒缓的音乐来给予患者心理暗示,以便确保患者放松身心,能够缓解不良心理。可以摆放患者喜欢的书籍,让患者从书籍中寻找快乐,并放松自我。③合理沟通:在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需要与患者加强沟通,在沟通的时候确保语言温柔,态度和蔼亲切,面带微笑,对待患者需要有爱心与耐心,让患者感受到关怀与舒适。与患者深入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惑。另外,可以采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以便拉近与患者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能够让患者放松身心,保持愉快的心理,感受到关心与温暖,并积极面对治疗。可以用眼神与握手等方法与患者适当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述求,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时候,需要以患者角度来思考问题,及时发现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并稳定患者情绪。并主动与患者交流与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苦闷,并耐心解答患者疑虑,对患者需要温柔、耐心与体贴,充分尊重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关心与呵护,放松身心,积极配合治疗。④给予患者更多人文关怀心内科患者不乏年幼的先天性患者和老年患者,此类患者比其他青壮年患者需要更多的关注。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患者心路历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患者进行“家常”式沟通,缓解患者长期住院的孤寂感。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多种沟通技巧及方式支持和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心理上的恐惧感,提高患者依从性。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护理干预后,与常规组满意度68.57%比较,观察组的91.43%明显更高(P<0.05)。

2.2不良情绪

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SD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内科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原发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内科包括多种疾病,其中既有急性病,也有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不相同。情绪影响着治疗以及护理的效果,患者的疾病不同,需求也会不同,近几年来,内科的护理质量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对于患者的不良心态的改善需要转换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不良情绪能够很好的缓解,并且可以使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个体化心理护理应用在内科护理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态,护理工作人员通过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在患者的多个角度分析并对其满足,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使其配合护理工作,内科疾病的病程比较长,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但是疗效短时间内不明显,因此患者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护理效果以及工作的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将对症护理模式多元化,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要,治疗的过程中还会伴有并发症出现,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大,临床护理对老年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都有一定的缓解,促进患者的恢复。个体化心理护理在不同阶段都会满足患者相应的需求,在医院实行,并不断地汲取国内外的经验,审视自己的不足,在一次次的临床实践中进步,对于内科患者的疼痛以及生活上的困难进行缓解或者解除,在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上进行护理,发挥个体化心理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影响患者,缓解或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个体化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全面,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并且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正确的认知,提升了治疗效果,使患者恢复正常社交,促进新型医学模式的进一步落实,使患者安心的接受治疗与护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定期观察护理效果,通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能够使护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内科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实践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4):253-254.

[2]余艳蓉,卢冠铭,张鹃妃,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26(1):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