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高考实施过程中的利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6
/ 2

浅谈新高考实施过程中的利弊

温发强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400030

摘要:为了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国家陆续在各省市分批次先后试点新高考,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国家发展需要的招考制度。重庆作为第三批次启动的城市,整体实施平稳落地,新高考的优势得以体现,但是在具体在各个学校里,也存在一些新高考带来的问题。笔者从新高考实施过程优势和劣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 新高考 分层走班 优劣

一、新高考“3+1+2”实施的背景

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是为了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国家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2014年启动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教育部安排和部署,重庆和其他7个省(河北、 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作为第三批启动改革的省市,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二、新高考相较于旧高考模式的优势

新的“3+1+2”模式下,学生所能选的组合方式一共有12种,而以前的旧高考学生只有两种选择即理科和文科。很明显新高考下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的需求,这也是国家实施新高考的初衷之一。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模式实质也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遵从自己的天性、从心出发。选择自己的喜欢科目进行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道路上首先就扫除了一道难关。而旧高考的两种选择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其实就是没得选择,被迫选择了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学起来的第一件难事就是要去培养起对该学科的兴趣。而一旦在这些学科上没有培养起兴趣,那高中三年的学习将会是很痛苦的,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偏科的现象。

就对我所在年级的成绩偏科分析,发现在新高考模式下选科之后,整个年级偏科情况在“四选二”中的偏科比例明显低于在“3+1”的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偏科的情况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旧高考中都是存在的。新高考下,由于另外两科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学生学起来相对来说要容易一点。所以全年级在“四选二”的科目中偏科比列明显较低。根据重庆市唯一组织的一次全市适应性考试来看,我们学校学生在重庆市的这次适应性考试的成绩中,我们学校的“四选二”科目成绩非常突出。“四选二”科目是赋分科目,虽然没有和其他学校数据的横向比较,但是和我们自己平时赋分比较,我们发现在重庆市的赋分中,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赋分科目成绩在80分以上。赋分平均分比我们自己校赋分平均分要高8分左右。这不能代表所有考生水平,但能反映出我校学生水平。因为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高考的要求执行,开齐了12种组合,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选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的科目成绩还是比较乐观的。

三、新高考相较于旧高考模式的劣势

  1. 对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配置要求高。

新高考模式一共十二种组合方式,如果每个组合都开齐,对于学校分班、师资配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重庆市内的大多数学校班额都是在四五十人,如果某些组合人数不够一个班额,或者有些组合的人数超过了整班额的人数多出了十几到二十几人。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就会给分班带来一些问题,如果单独成小班,就会让年级总班额超出计划数,就有可能存在教室不够的情况,对于师资紧张的学校也会存在师资不够的情况。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选科不均匀也会带来师资不均的情况,如我们学校在“四选二”中,选生物和地理的人数较多,选政治和化学的人数相对较少。这样生物、地理老师就略显紧缺,政治和化学老师就略显富余。

  1. 分层走班给教学和管理上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在第一点提到的困难,开小班这种方案对学校设施和师资要求极高。很多学校的都是采用的是走班制,来解决教室不够师资不够的问题。我们学校也是采用了走班制。具体操作就是某些组合固定班级,人数不够的组合和“超额”的组合就采用“定2走1”的走班制方案。“定2”就是把两个不同组合中有两科共同学科的学生分在一个班级,另外不同的学科就走班,这就是“走1”。我所带的班级就是“物理、生物+政治/地理”。这样的走班班级在年级还有很多。新高考实施前,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分层走班制多年,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在全市还是走在前沿的,但是走班依然存在教学上和管理上的挑战。首先由于要走班,走班的两个班级甚至三个班级的课在设置上就必须保证走班的科目是一致的。这样无论对于排课还是上课都失去了一定的灵活性。其次对于上走班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上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培养1。 在分层走班制实施以后,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中上课,教师无法掌握每位同学的学习状况,管理难度较大2

。最后对于班级整体认同感不如以前,一个班上有不同的组合,学生对班级的整体感有一定程度下降。

基于以上两点,我了解到有的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并没有开齐12种组合,而是设置了一些固定组合“套餐”让学生选择,根据自己的师资配置情况,根据自己学校优势学科设置对学校有利的一些固定组合“套餐”。并且有回归“理化生”的组合和“政史地”组合的趋势。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增多,新高考到退化,就背离了新高考的精神。

四、对新高考实施的建议

为确保新高考能真正完全落实到地、有效推进下去,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1. 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每个学校教学设施的改善,和优秀师资的引入。让每个学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新高考对硬件和软件的需求。

  2. 加大对各个学校开设组合的巡查,杜绝部分学校不顾学生意愿完全组合套餐化的做法。

  3. 探索区内师资流动化的可能性。对于有的学校部分师资富余,有的学校部分师资紧缺的矛盾,探索是否可以师资流动互补的可能性。合理调配社会教师资源,满足教育公平化、均衡化。

五、结束语

新高考的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内容的分析,纯属我个人对新高考的浅显看法和理解,不代表学校立场和观点。只是对看到的现状提出我的建议与想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高考是实施是改革的开始,绝不是终点,相信将来人人都能享受均衡教育、享受多元化教育。


1参考文献 :? 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数学的思考与建议,张参军

2 新高考视角下高中数学分层走班的问题与对策 ,牛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