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7
/ 2

艾滋病的护理

李娇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 730000

【摘要】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由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目前,医学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也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不治之症,因此,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和负担是不可避免的,可见,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也是治疗艾滋病工作中一项重要环节。现就本科室20171月—20183月共收治92hiv/aids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三个月共收治92hiv/aids患者,其中男性65人,女性27 ,平均年龄 38岁 ,死亡2人 ,84人好转 ,感染途径:性乱史占 60% ,吸毒史占20% ,男性同性恋占 20%

2 心理特点分期:

1)否认恐惧期

当患者得知自己确诊为艾滋病或怀疑为艾滋病时,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表现为打电话给多家医院专家,咨询,还有些反复抽血做检查,几经周折,一旦确诊,会变得心情沮丧,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总认为别人是在说自己,而且担心别人会歧视自己,怕别人泄露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绝症,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时,患者感到害怕和恐惧。

2)冲动发泄期

度过了否认恐惧期,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害怕死亡,害怕会给家人增加负担,害怕被家人遗弃,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强烈的的愤怒和悲痛,,表现为不接受治疗,乱摔东西,无理取闹,侮辱护士,在病房大声喧哗,故意把电视声音调到最大,把手机铃声开到最响,事事感到不如意,看到个个不顺眼,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们的。

3)接受合作期

患者冲动发泄期后,慢慢的开始接受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沉默不语,不理不睬,这时能顺从接受治疗,希望尽快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希望能多活一天。

4)焦虑忧郁期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大部分得不到家人的精心照料,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经济上的负担,最后怕落的人财两空的结果。这些因素都使他们内心产生难以言状的悲观忧郁的情绪,在服用抗病毒药的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导致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易产生焦虑忧郁的情绪,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他们悲观忧郁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如跳楼,自杀,走失等各种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3 针对上述艾滋病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3.1 做好心理护理即针对艾滋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心里护理。护理者可以按照患者的病情和护理级别巡视患者,耐心与患者交谈,尊重患者的意愿,维护患者的自尊,允许患者自由表达恐惧、悲伤、焦虑悔恨等情绪,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帮助,一句贴切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让患者能感受到护士的关怀,让他们能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气。3.2 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温馨的住院环境,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做到态度和蔼、话语亲切,仪表端庄,目光坦诚,细心观察患者的性格、文化素质生活背景,喜好及生活态度,根据这些特点需要提供不同病房室内环境,满足各位患者在视觉上的需求;还可以适当的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进行扑克、象棋、跳棋比赛观看影碟等,丰富住院生活,使患者面对现实,以减轻患者因恐惧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

3.3 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护士可以选择合适的称呼与患者的有效沟通,避免用喂和恩等称呼,告知患者每次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治疗药物的作用,各种食物的营养,化验的结果等,发放宣传小册子,制作一些相关疾病的宣传栏,定期开展宣传活动,组织患者一起学习和讨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3.4 注意亲情护理,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大部分家属在获知患者的病情后不愿意接近患者,对他们不理不踩,更不愿意关心和照顾他们,从而使患者情绪更加低落孤寂。因此护士首先要做好家属的工作,积极主动的与家属联系沟通,向他们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相关知识,安抚、稳定家属的情绪,取得家属的配合。3.5 在抗病毒药治疗期间,患者心情波动大,情绪变化无常,远远比一般疾病的反应强烈,这时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做好心理护理,应告诉他们哪些是抗病毒药正常的副作用,及抗病毒药的注意事项,,告知他们坚持服药,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才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

4 小结

艾滋病目前为止没有特效的药和疫苗,又因是特殊传染病,导致患者的社会坏境,人际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压力,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更要密切关注和了解病人的各种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及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确实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因此做好艾滋病的心理护理是治疗艾滋病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石宏,石雪松,江智霞.艾滋病.传染病护理学(第二版)[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86.

[2] 王维真,刘康迈,危剑龙等.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32133.

[3] 戴晓阳,佟术梅,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