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在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中产生的影响——以北京四合院和胡同街道景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7
/ 2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在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中产生的影响 ——以北京四合院和胡同街道景观为例

杜红玲

济南市城镇化与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摘要:中国人在儒家思想引导下,以德为先,与人为善;在道家思想引导下,顺应自然,不肆意妄为;在佛家影响下,讲求因果,寻求精神解脱。在进行建筑与景观设计与研究时,需要提升我们从传统建筑文化中吸取养分与思考的能力,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人文观念与建筑符号进行传承,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与景观设计理念的有效契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与景观;影响

建筑与景观并不是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简单判断,而是要把二者相结合起来考虑和解决问题,树立建筑与景观在城市运转这个超系统里是相互依托、互为表里的设计观念,给予它们应有的统一,从而促进建筑设计与景观环境设计之间的协调发展[1]。中国思想的最大主流是儒、道、释,即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儒家和道家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考,而禅宗作为中国本土佛教的分支,被认为是介于哲学和宗教之间的思想。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在中国大地上,又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甚至无法相融,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的街道胡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1.中国儒、道、释思想对建筑及景观设计的影响

1.1儒家思想在建筑与景观关系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在中国占据正统学派的主导地位。从根本内容上讲,儒家思想是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也代表一种待人接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里谈到的胡同作为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以及连接的四合院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作为街道景观人们赋予其很高的空间秩序要求,在胡同里寄托对社会情感的依赖。在中国很多传统街道景观和建筑中都会发现这一点。儒家思想首当其冲的是强调入世的重要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分子,应当积极融入家庭和社会,在社会结构和秩序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其中包括最具中国人推崇的“仁”、“礼”的物质存在,并对建筑的社会功能要求提高,辨尊卑、辨贵贱促使建筑以差别性发展,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礼制等级的不同价值观。人是世俗的一部分,胡同街道为人所用,因此无可避免世俗的品味。虽然胡同的结构难以确切界定受哪一部分的儒家思想影响,哪一部分受别的因素影响,甚至儒家不如道家的“师法自然”来得更与自然的统一,但是中国古代文人和近人,儒道释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这种复杂的思想的综合是不该片面定义的。

1.2道家思想在建筑与景观关系产生的影响

任何一种美学景观理论都必须解释景观设计与体验之间所表达的美学理想,而要理解道家思想首先要知晓“道”本身。不仅仅是“道”,还有“德”也是同样重要。两者在景观设计和美学研究中从人内心到形式外在都是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本问题,老子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景观设计虽为人造而成之物,却拥有纯粹自然的品质,也取决于设计者的表达方式。景观要素中的山、水、木虽为自然之物但也可能出现人为的特征;而人造物例如建筑和研究对象胡同在道法自然的指导下也能表现出其自然的精神。

1.3禅宗思想在建筑与景观关系产生的影响

尽管在中国存在多种宗教,但他们也扮演了多种角色。佛教至今在中国仍广泛流传,不过它已经内化为中国式的新的信仰不再具有之前的面目。由于中国强大的文化传统,任何外来宗教一旦传入中国就会被迅速吸收和改变,以适应中国文化传统。佛教禅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佛教中,生命是灵魂不断转世的过程。“空”意味着平静安详,在此状态下人的行为也变得单纯宁静。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体验与自然接近的愉悦正是禅宗的境界,甚至也体现出真正的佛教精神。“空”是至上观念,它坚持了对待人世间苦难的消极态度,来生才意味着希望。因此,强调拒绝现世的贪嗔痴念和感官愉悦,以免受到来世果报。对信仰者来说作画赋诗、古琴弹歌来感受自然,来获取生活的真谛,以达到内心独特的“空”的神秘境界。

2具体案例中儒释道对建筑及景观设计的影响

2.1南锣鼓巷

2.1.1南锣鼓巷的布局特点

南锣鼓巷首先给人带来的感觉整体类似“鱼骨状”和“蜈蚣巷”的形态特征。南锣鼓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都的建设,到清朝乾隆时期街道格局已经形成。清朝末年的当下格局到民国时初年,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虽然有部分街道名称有改变,但是整体的结构布局并没有受到影响[2]

南锣鼓巷在结构上整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段是十六条平行胡同设定的元代格局。第二部分是明清形成的非元代格局。从地块面积大小看,元代格局为破碎较多。80%的地块都在小于1000平的范围内。而非元代格局的平面格局更小。细碎的地块主要分布在主街道的两侧以及商业性较强的地段。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胡同附近也有小地块,每个地块有一户住户,大型地块为机构用地,小地块为私人宅邸。整体地块格局在1949年产权制度变化和人口的变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2.2北京老胡同

胡同拥有一种古朴清幽的气质,是远离城市喧嚣的纯净自然气息。周汝昌先生曾说:“胡同这个词极有趣,极别致,北京数以千计的胡同中具有的那些人、物、景、境和文化历史内涵,又是那么富有魅力。”也强调“北京胡同不仅值得深研究,而且应该大力宣传”[3]

胡同本来属于街巷,而胡同文化的核心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典型居住形式则为传统的四合院。四合院和胡同象征着北京民俗,它们在我们了解当地习俗和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属性代表了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资源,也是当地民居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它们刻入当地文化的DNA,和人们的精神融为一体,在传统的儒道释思想中作为思想以物化的载体,以传承的心态发光发热。

胡同在今天依旧代表着一种活的遗产和活的文化馆,由此承载的京味文化和人们记忆深处的深邃情感,不仅仅是一段浓厚的历史回忆,也已形成深厚的“空间社会单元”。所以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居住单元还是极具特色的空间文化形式,也形成了“认同感的环境标志”。面对着急促的北京现代化的脚步,留住胡同,保住胡同!留住四合院,保住四合院!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因此,如何在基于能在现代人的眼光下既符合当下人的审美,又能不变动传统的文化内涵下更好的保护这一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目标[4]

结论

当前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单一的建筑设计或者景观设计而完成的,单一的建筑设计中融入了景观设计,景观设计里也涵盖建筑设计,因此,两者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同时并进。但在实际的建筑项目中,往往将建筑与景观项目分开设计,缺失了两者的统一融合性。在对景观进行规划的时候,基本上要对当地绿地进行了解,研究出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根据人的感知、感觉、反馈进行更深入的协调景观的设计。

建筑与景观在协调性上形成统一的整体,在人类进行科学配置的基础上,反映出对自然和生态的尊重,这也极符合道家思想,也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便与景观和建筑的新型现代关系产不谋而合的思想交流。

参考文献:

[1]裴芩.建筑与园林景观的融合关系[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67.

[2]何正标.政府主导下商业街的改造提升——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22(01):27-43.

[3]王兰顺.北京的街巷胡同[J].北京规划建设,2020(06):183-186.

[4]艾君.人们为何喜欢北京的胡同?——谈谈北京胡同文化的发展渊源[J].工会博览,2019(3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