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2



CT 和 MRI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林馨雨 赵玲潇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本文就是通过探讨和比较CT和MRI对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 差异化选择最合理的检查方法,利于临床医生对其进行及时且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 CT;MRI;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有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但有研究显示,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检查呈阴性,特别是出血量较少的患者,易与其他卒中类型混淆,延误治疗。国外媒体报道分析称,MRI中的特殊序列具有和CT相同的诊断灵敏度,其中常用的序列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等。若当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几天后CT的准确性下降时,MRI可发挥较大作用,MRI可作为另一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查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厦门市第五医院2019年至2020年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同时进行CT和MRI两种影像学检查,两种检查的间隔时间不超过24小时。其中患者的年龄为40-60岁,平均年龄为(45.37±1.39)岁,男女分别为46例和14例,按照发病的时间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小于3天的为急性期,大于3天的为非急性期。其中急性期有36例、非急性期有24例。临床的一般症状为:头痛、呕吐、无意识、脑膜刺激征等等。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诊断标准。

(2)无脑部出血史或手术史。

(3)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妊娠和哺乳期患者。

(2)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疾病患者。

(3)肾功能严重异常患者。

(4)精神异常的患者。

(5)家属不同意参与此项研究者。

1.3 检查方法

1.3.1 CT扫描方法

患者进行CT检查,患者进行检查时必须知晓和了解实验概况及相关检查工作注意事项,并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患者不能将金属物品带入检查室内,例如:耳环、项链、假发和可拆卸式假牙等,对于无法拆卸相关金属的患者必须在申请单上签署姓名,并标注金属无法拆除等,为检查结果提供相关依据。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枕部平放在头托内,鼻尖向上,面部左右对称,下颌内收,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旁。头先进,叮嘱患者不可做吞咽动作,检查过程中保持头部静止不动,扫描范围从颅底到头顶。

1.3.2 MRI扫描方法

患者进行MRI检查,检查前先确认病人有没有禁忌证,检查禁忌症包括:意识不清或者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幼儿及无法配合的患者;严重心、肝、肺、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患有幽门恐惧症的患者等。并嘱咐病人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电子耳蜗、金属钢板、动脉瘤夹等物品的患者应严禁做此项检查。在进入扫描室前,必须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将身体上的任何金属物品(如手机、钥匙、磁卡、硬币、打火机、轮椅等)移走并妥善保管,严禁将其带入磁共振。使用GE公司3.0T磁共振扫描系统,头颈联合多用通道线圈进行扫描。扫描体位为仰卧位、头先进、平躺于检查床上,人体长轴与检查床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十字定位线中心与线圈中心重合。在患者头颅两侧放置小圆垫以固定患者头部,并为患者戴上耳机或戴上棉花以保护好听力。。

1.4 观察指标

统计CT和MRI在非急性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

1.5 统计学处理

对CT和MRI检查结果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数据中用X²检验。P <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经CT和MRI检查,其中24例为非急性期,在24例中, CT确诊10例 ( 占41.6 %) , MRI确诊22例 ( 占91.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CT漏诊有14例(占58.3%),MRI漏诊有2例(占8.3%)见表3-2。其中2例CT和MRI均没有检出, 而临床上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患者中MRI有检出, 而CT没有检出。

表1 CT和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非急性期的检出率(n,%)

检查方式

n

确诊

漏诊

CT

24

10(41.6%)

14(58.3%)

MRI

24

22(91.6%)

2(8.3%)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血管异常破裂和血液回流到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具有创伤性和自发性,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性疾病,会产生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CT和MRI在非急性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情况有统计学意义。CT确诊率为41.6%、MRI确诊率为91.6%。CT漏诊率为58.3%、MRI漏诊率为8.3%。 这充分验证了在非急性期中,MRI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比CT高。当蛛网膜下腔出血非急性期时,CT对于出血量少且病变在蛛网膜下腔的局限性段时难以诊断,CT显示模糊不清。而在MRI中,非急性期的蛛网膜下腔上均可见线状的高信号,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时,血性自由水中的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形成顺磁性效应、结合水效应,弥补了自由水的反转时间,从而缩短了T1值,进而使MRI表现出纵裂池、脑沟或脑池中的显著高密度影,且对于出血量较少的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清晰的显示出。因为MRI对脑部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对脑和软组织分辨率极佳、解剖结构和病变显示更清楚,同时由于MRI图像无骨伪影干扰、对颅后窝病变的显示更有优势,所以该病例MRI确诊,而CT漏诊。在这一点上MRI明显优于CT,因此MRI在非急性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高于CT。2例CT和MRI中均未确诊,考虑有可能是因为出血量较小或发病时间较长的原因所致。杨旭等人的文献中显示,MRI中的FLAIR、DWI序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65%和94.20%,表明FLAIR序列对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更具有优势。由此可表明MRI对非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对于CT未发现的非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行MRI扫描,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MRI可以在非急性期中显示CT不能显示出血和病变,并能诊断一些病理改变和隐匿的血管畸形,且检查无电离辐射。MRI在非急性期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提高了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准确性,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指导老师:赵玲潇 山东协和学院


612c8bc15ede3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