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1
/ 2

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效果

毕玉婷  纪俊伟

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 黑龙江 黑河 164035

摘要:当前我国农民群众在种植水稻方面已经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依旧有一部分农民沿用传统的、陈旧的水稻种植技术,导致水稻的质量与亩产效益等方面受到不利因素的制约。为了使种植水稻的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大力推广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本文就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

引言

少耕、免耕以及化学除草技术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常见的方法,这些技术的原理主要是让农作物的残茬能够更好地覆盖在地表上,从而达到避免土壤水蚀、风蚀等问题的发生。但是,在采用这些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后期耕种过程中会出现影响插秧、施肥等现象。因此,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

1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在改善孔隙度、通透性等方面起到显著的作用,并在水稻根系生长、根量提升、千粒重、积水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另外,在节约用水、控制生产成本等方面同样起到卓越的效果。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主要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和推广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部分省区进行了技术试验。2007年,农业部要求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华北、西北等地区获得了重大进展。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节省劳动力和种植成本,每亩可节约30~35元,节约化肥用量8~10千克,每亩预计增产25公斤左右。推广水稻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如下:

1. 1 增加土壤有机质,恢复土壤肥力

不可否认,水稻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水稻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秸秆通过腐烂还田,相当于增施有机肥。实验数据表明,秸秆经过全量还田后,10 cm 土层内的有机质含量可从1. 5% 增加到1. 8%左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提升10% ~ 20%,pH 值可下降0. 8 左右,地力培肥效果非常明显,从而实现了水稻生产的良性循环。

1. 2 避免秸秆肆意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近

几年来,随着水稻收割机的普及和推广,水稻秸秆回收的难度加大,烧荒带来的空气污染进一步加重,水稻秸秆还田不仅成为农业生产问题也成为环保问题,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而水田打浆机一次性将秸秆全部埋人土壤,杜绝了秸秆焚烧,保护了生态环境。

1. 3 提高肥效

化肥被作物吸收是通过土壤进行的,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肥料取长补短,互相调剂,土壤中的有机质越高,肥料的利用率越高。

1. 4 提高稻米品质

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秸秆腐烂产生有机酸,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可降解土壤中残留农药及重金属,具有改良土壤,提高稻米品质的功效。

2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我国一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和秸秆处理等问题也相当突出,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耕地效率和质量,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经过多年的技术摸索和生产实践,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水稻保护性耕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

2.1前期准备工作

要获得更高的水稻亩产量,必须在品种的选择方面下功夫。在对水稻的品种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结合种植地区的实际客观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尤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昼夜温差、土壤条件等因素。不仅如此,还应加强对壮苗期的重视程度,对土壤的密度大小进行严格控制,过于密实的土壤会导致水稻的根系难以吸收水分,生长不良,同时对水稻的有机肥进行科学合理配置。播种水稻正式进行之前,必须测试水稻种子的发芽情况。将一定数量的水稻种子浸泡在常温水中,浸泡大约四小时以后取出种子,将种子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器皿内部,然后开始进行观察。我们这要求选择优质水稻种子,水稻种子发芽85%以上。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浸泡的水稻种子事先必须经过暴晒,暴晒时间为三小时,不能过长或者过短。在选种中还应加入适量的盐水进行浸泡,同时对温度进行控制,清洁种子,然后才可以正式测试发芽率。

2.2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应用常规浇水整地技术,会破坏土壤结构,并出现土壤容重增加等问题,稻田土壤通透性变差,与还原性和滞水性变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土壤也会出现板结、龟裂等问题。通过运用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有效地减少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土壤各层次的容重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孔隙度、通透性等指标的优化,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直至水稻抽穗前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监测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区域其苗带土壤耕层速效养分含量处于提升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在耕种过程中为稻苗进行集中施肥、充分混拌所带来的效果。

2.3水稻秸秆翻埋机插侧深施肥耕种技术

此项技术包括机械收割秸秆粉碎、抛撒、翻埋、料浆搅拌、整平、机械侧深施肥等环节。在实施耕作过程中应严格遵照耕种标准,对于秸秆粉碎环节,秋收时采用装有秸秆粉碎及抛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秸秆粉碎10厘米左右后均匀抛回田间,采收综合损失率小于3%,杂质率小于2%。在秸秆掩埋过程中,耕作深度应超过20厘米,犁沟深度均匀紧密。通常应采用双向梭式耕作模式,避免过多的开合垄。同时,在整地过程中施用适量氮肥,以补充秸秆腐解氮素的消耗。根据秧苗年龄和移栽时间,水田拖拉机配备灌浆平地机对地面进行搅拌和平整,深度控制在16~18厘米之间,适宜两次作业。待稻田表面平整、呈泥浆状,经过5~7天达到待插秧状态。在机插侧深施肥环节,通常采用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进行插秧,每穴3~5株,深度控制在1~2厘米之间,漏插率控制在5%以下,同时均匀施肥,肥料距稻根侧向距离4~5厘米。本技术适用于深耕层、大耕地的水稻产区,使用时要注意浅耕层“漏水”区慎用。

2.4水稻秸秆高留茬旋耕插秧耕种技术

此项技术包括机械收获秸秆粉碎、抛撒、搅浆、掩埋、插秧等环节。在实施耕作过程中应严格遵照耕种标准,其中秸秆粉碎通常采用装有碎秸和抛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留茬高度控制在20~30厘米之间,采收综合损失率小于3%,杂质率小于2%。春季根据秧苗的年龄和移栽时间,放水泡田3~5天,水田拖拉机配备高茬搅拌平地机进行整地,作业后表面平整、不露茬,整地施用氮肥补充氮素消耗。对于低积温带地区,可根据产量目标合理增加每穴插秧株数。

结束语

增产效益是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最为显著的效果之一,除此之外,还会带来十分显著的应用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具体来说,传统水稻生产技术由于需要泡田,因此用水量较大。通过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用水量,从而达到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与农作物耕种用水之间的矛盾。某另外,由于该技术能够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水稻生产发育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会有所提升,进而减少化肥使用过度、避免土壤板结等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宏涛,李晓蕾,马艳,钱永德.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新技术体系下钾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1):64-66.

[2]邹晓霞. 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郑桂萍,钱永德,汪秀志,张德远,刘崇文,刘丽华,吕艳东.寒地水稻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166-5169+5172.

[4]刁伟伟,郑桂萍,赵凤亮,赵红英.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效应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0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