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构建“互联网+区块链+政务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创新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1
/ 6

十四五期间,构建“互联网 +区块链 +政务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创新应用研究

甄红梅 李刚

山东省枣庄市政务服务中心 山东 枣庄 277800

前言:

在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着手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挖数据价值,实现政府用数据说话、管理、决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能力,以及政府数据运用和分析决策能力面临着巨大考验,面对疫情在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现实,作为政务服务部门,如何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让大数据助力疫情精准防控与政务服务智慧化,已成为当前政务服务部门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期、攻坚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目标。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中,制定出台了《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19〕8号)等相关文件,今年又向全省发出了“乘势而上求突破、争先图强开新局”的动员令,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将锚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的目标。枣庄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工作理念,聚焦工业率先突破,积极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着力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在深化“放管服”,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过程,立足打造“少高优强”的政务服务环境,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与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全市政务服务体系日趋成熟,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但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我市在智慧政务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和短板。我市如何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质服务助力政务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真正为市场主体营造风清气正、服务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如何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依靠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与上级政策“双轮驱动”,推进“数字政府”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治理、高效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撬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这个大工程,实现我市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字化改革跨越式发展,民众的“数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更加智慧,这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摘要:

  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是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形成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的总枢纽。随着全国“一网通办”服务走向纵深,信息孤岛、信息共享、信息安全、监管缺失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掣肘了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降低了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治理、高效服务能力,制约了政务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优化,降低了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影响了民众“数字获得感”、政务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针对政务数据共享的难点、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等问题,怎样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的支撑,赋能政务服务促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构建整体性数字政府已成为当前政务服务部门深化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勇立创新发展潮头重要使命和任务。而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能有力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消除信息共享的障碍,能搭建多方参与、相互信任的网络平台,现已成为政务信息建设的关注点,通过“互联网+区块链+政务服务”的应用,真正把部门和区域两把枷锁打开,让政务数据普惠化,让政务服务便利化,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好用”,政务服务事项真正“网办”,办事群众真正“爱用”“易用”,发挥区块链对政务服务技术赋能的价值,使“互联网+区块链+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新模式更加智慧。本文旨在了解我国“区块链+政务”的发展现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希冀通过此举对我市智慧政务服务建设有所助益。

一、数字政务概述

(一)数字政府概述

数字政府通常是指建立在互联网上、以数据为主体的虚拟政府,它以“业务数据化、数据职能化、职能一体化”为着力点,以实现公共信息和数据的高度共享、政府部门间实现无缝合作的“整体政府”为目标,以推动国家治理创新、公民服务个性化以及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发展新形态。数字政府既是“互联网+政务”深度发展的结果,也是大数据时代政府自觉转型升级的必然,具有高效协同化、云端化、智能化、数据化、动态化等方面的优势。

(二)智慧政务概述

智慧政务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监测、整合、分析、智能响应,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各种资源的高度整合,提高政府的业务办理和管理效率,同时加强职能监管,使政府更加廉洁、勤政、务实,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

(三)政务服务现状与剖析

信息共享是建设数字政务的前提,自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省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行政效能、提升了公众获得感、转变了政府职能、助推了治理现代化,但是目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还存在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法律法规滞后于新形势发展等不充分的地方,数字政务建设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问题,以“部门化”格局管理而成的体制壁垒、以部门间自成体系而成的管理壁垒、以系统建设标准差异而成的技术壁垒造成的互联互通难、政务数据资源共享难和业务协同难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务数据共享困难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受现有技术难以保证政务数据共享的真实可信性、数据共享的安全性、政务数据系统之间因政务数据标准化建设滞后等客观条件上的制约、共享技术短板上的掣肘,造成部门对政务服务数据“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的局面,政务数据资源碎片化、政务协同难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究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作为天然的中心化管理机构,受部门权力与利益驱动,短期内无法接受完全去中心化所形成的数据共享体制壁垒、机制壁垒、法律壁垒、认知壁垒及技术壁垒,导致数据共享对互联网技术的要求与现实供给之间存在技术差距,表现为数据平台建设、数据加密与脱密技术、信息资源目录技术、数据质量控制技术、水印技术、验证技术等互联网技术对驱动数据共享的支撑不足。

二是网上办事流程和办事方式照抄线下办事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困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政务服务系统,难以创新政府工作模式,难以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体验,难以将政务数据变为有价值的政务数字资产在各个部门流通,更难以对政府工作进行质的提升。究其原因是政府部门尚未形成对大数据客观、科学的认识,对数据资源及其在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价值利用认识不足,存在盲目追逐硬件设施投资、轻视数据资源积累和价值挖掘利用。

三是推进窗口服务公司精细化不到位,群众获得感不强。虽然省级层出台了《无差别“一窗受理”工作指引》,但由于受地方财力制约,无差别“一窗受理”推进实施不到位,而部门窗口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脸难看、事难办。究其原因是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理念落实不到位,对政务管理服务这个政府“一把手工程”重视程度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到位,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不到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到位造成的。

四是部分自建系统迁移整合不到位,在当下各国垂、省垂、市建各类业务系统的现实情况下,由于未迁移整合到位,使用的业务系统还是原各职能部门的,造成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

五是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水平不高。对数据资源建设、存储、应用重视程度不高,数据资源普遍存在质量差,标准规范缺乏,管理能力弱等现象。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仍不顺畅,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开放程度低,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大数据应用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潜力远未释放。

从整体看,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仍然面临着信息孤岛、网络安全、监管缺失、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痛点和难点,如何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进一步破除政务数据共享“痛点、难点”,打通业务办理过程中政务数据共享“‘堵点’”,提纯“获得感”,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解决的问题。

(三)“区块链+政务”建设发展状况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国家布局的战略性前沿技术,通过技术研发和前沿布局触动相关产业融合,区块链技术上升至国家层面建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区块链”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据工信部指导编写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白皮书(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区块链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开展区块链产业链布局。尤其是各地在区块链发展规划中几乎都明确要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也陆续出台了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各行业应用落地的政策措施,为区块链技术深入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政策保障。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应用模式,具有开放透明、防篡改、可追溯、安全可信、多中心化、全程留痕、隐私保护等特点,能有力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实时性,消除信息共享的障碍,依托区块链对优化政务服务特定的技术赋能作用,可打通数据共享与政务协作的关节,建立高效、安全、稳定的跨部门互联网络,搭建多方参与、相互信任、业务协同的政务区块链基础平台,能有效解决“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壁垒、环节壁垒、层级壁垒、监管壁垒和信任壁垒等问题,实现政务服务的便民化、集成化和智慧化,形成“互联网+区块链+政务服务”新模式。

自区块链站上风口后,在疫情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地方开始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目前已涵盖了数字身份、电子存证、电子票据、产权登记、企业注册、数据共享、涉公监管、行政审批等多个场景。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和正在筹建的区块链政务应用超过90项。比如,北京已实现140个政务服务上了链,不少服务只需“最多跑一次”;深圳已完成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搭建,已整合了100多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南京市通过建设区块链证照已实现了证照的可信互认;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了“智信城市”;贵州省版权登记中心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了数字版权认证登记平台;青岛市北区试点将政府业务“上链”,实现了市民“零跑腿”和“无纸化”办理;陕西省也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了全省一体化政务云平台“陕数通”;山东省济南市借助区块链技术打造了“区块链+政务”可信服务平台,实现了“秒评秒办”和“不见面审批”等。“区块链+政务”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利于实现“互联网+政务”的优化升级。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打破传统政务服务向“互联网+政务”服务转型的信用和安全藩篱,进一步实现互联网与政务的深度融合,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助力政务服务体验升级。

二是有利于提升服务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区块链作为新型可信信息互联技术手段,能够基于网络共识构建一个纯粹的、跨界的“利益无关”信任网络的验证机制,打造一条牢不可破的网络“信任链”,确保系统对任何用户都是“可信”的,政府各部门通过部署本地化的区块链节点,能够快速实现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与业务系统数据的同步,业务数据既不需要再全量向中心化数据交换系统进行冗余复制,也减少了信息化服务的维护负担。

三是能有效保证数据安全,提高数据验证效率。当前,数据作为一种战略性基础资源,对数字政府建设越来越重要,不仅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其有效开展政务服务的基础。区块链在政务服务应用中可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在不依赖第三方的情况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真实性、原始性进行验证,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可信关系;办理结束,数据使用权即失效,避免使用部门翻看查阅其他部门信息,规避数据移作他用和批量泄露风险。通过区块链具有的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实现链上政务数据生成、存储、使用和更新的全程留痕,保障数据安全性。

四是区块链技术能够促进窗口服务更高效、跨部门协同更便捷、群众办事更方便。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触发各部门数据实时精准共享,在不改变原有审批流程的前提下,有效辅助审批人员核验材料真伪,大幅提高形式性审查和审慎性审查效率,降低窗口人员履职风险,同时,区块链平台极易实现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跨领域协同,可为公众提供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融合服务。因此区块链平台对窗口工作人员友粘性强、好度高、体验感好,有效提高了窗口服务效率,推动政务服务向更全面、更集成、更智能的方向拓展。

五是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和电子证照、电子票据的有效管理。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以其特有的共识机制和不可篡改特征对政务服务的相关业务过程及信用管理进行全程监管。每个办事个人和法人在由区块链构建的政务服务平台上进行数据活动时,产生的相关数据会被实时写入系统中,形成个人及法人相应的“数字资产”。由于该过程是全程留痕且不可篡改的,保证证照和票据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即使出现造假问题,相应的记录也会在系统中留下永久记录,可以快速追溯来源,并造成不良信用评价。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显著促进政府部门成为更快、更开放、更受信任的一方,同时也能够促使每个公民和企业更加珍视自己的信用资源,从而使供需双方朝着一个更协作、更高效的信用体系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智慧政务发展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期、攻坚期。从目前的“互联网+”到现在的“区块链+”,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区块链正助力智慧政务发展驶入快车道,将为经济、金融、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社会保障等许多领域赋能,并推动这些领域技术应用和公共服务的集成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中多场景智能应用,进一步重塑了政务服务体系的管理架构、服务模式、办事流程、软硬件布局,构建了精准化、智能化、主动化、科学化的政务服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能全面提升政府在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履职能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便民智慧政务运行新模式。个人认为,未来,新型智慧政务应以体制改革为引领,聚焦“科学化、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总体要求,从群众体验的角度,推动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慧化服务水平,通过新技术的智慧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从审批“便利化”转向审批“极简化”,从“线下为主”专向“线上为主”,从“重系统”转向“重平台”,从重视“人工服务”转向“智慧服务”,真正让群众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四、十四五,智慧政务服务的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毋庸置疑,“十四五”时期,数据资源将成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将迎来大数据时代,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树立“大数据思维”和“数据决策观”,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协同“存数”、主动“晒数”、善于“用数”,建立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的机制,在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设计建设应用的总框架下,充分学习借鉴电子商务成熟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政府治理创新深度融合,搭建集“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放”“一网通汇”“一网通评”于一体的新型“互联网+区块链+政务服务”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像高德、百度地图查找地址一样智能快速地找到要办的事,像淘宝购物一样足不出户办成事,像航旅纵横一样随时告诉办事的相关信息和当前状态,像携程目的地攻略一样告诉要办的事该怎么办等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的服务功能,全力构建智慧化、精益化的政府治理新模式,全方位推进数字政务,形成政府之间(G2G)、政府和民众之间(G2C)、政府和企业之间(G2B)、政府和内部人员之间(G2E)有效的行政管理运行体系,对外提高服务水平,对内提高效率效能。全面打通政府行政系统上下层级间、内外社会主体间、前后左右部门间互动网络,打破权力异化产生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在政府行政架构上,形成顶层决策精干化、中层业务受理智能化、基层服务精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层级对接精准化的“无缝隙”高效政府。而 “区块链+政务服务”作为新时代产物,凭借分布式协同、身份验证、可追溯、不可篡改等优势,能够打通政务“数据孤岛”、追溯数据流通过程和明晰权责界定、实现政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政务信息化难题,赋能电子政务,助力智慧政府落地,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智慧政务的发展愿景和大概轮廓。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规范,加快构建自上而下统一“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

数字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是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推动重大改革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更进一步加速了新技术与各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社会需要政府提供更加智慧的政务服务。个人认为,在顶层设计上,政府应在“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指引下,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数字政府智慧政务服务建设中去,立足全省“一盘棋”建设思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简单、好用、易用为出发点,统筹协调推进发挥“区块链+政务”技术及管理优势,从用户“易用、爱用”的普适性体验感角度,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系统总体谋划、顶层总体规划设计和数据规范标准制定,不断改进提升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提升政务服务平台网上供给能力,依托国家和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针对政务服务领域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从整体上进一步撬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字化改革,自上而下构筑共创、共享、共治的数字政府体系,着力打造纵横全覆盖、事项全口径、内容全方位、服务全渠道、用户全参与、资源全共享、各级全衔接、跨区全支持、过程全监控、考评全实时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方式,运用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多维分析,准确掌握政府服务的过程动态,精确了解公众需求,做出智慧决策和服务,通过推进减税降费、简政、培育新动能、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措施,真正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为百姓解忧,推动数字化改革螺旋式上升,使政务服务平台“好用”,让政务服务事项真正“网办”,让办事群众真正“爱用”“易用“,更好的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切实为企业发展添活力,为群众办事增便利。

二、建立“区块链+政务服务”思维,积极探索推进“政务服务上链”工程,提高运用和管理区块链等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诚然,“区块链+政务服务”式的链接比连接更有保障,它既保障了政务数据成为可靠、可信、可用的数据,又促进了政府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决策科学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建设,个人认为,市级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部门应借助区块链思维来优化政务服务,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势,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多中心的政务联盟链,通过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逐步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构建“互联网+区块链+政务服务”创新发展新型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区块链思维下的政务服务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和自我治理现代化,彻底破解数据壁垒难题,消除政府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鸿沟”。由于区块链技术能实现政务服务全程数据留痕,能保障政务服务的公开性、透明性和可追溯性,促进电子证照共享和政务服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同维护利用、共享核验,真正让政务服务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算法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增加办事群众的获得感,达到服务政务应用、提高政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定能对优化枣庄市营商环境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加快建成集约完备的新型基础设施,为一体化平台提供网络基础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建设,而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务信息化建设基础。从长远来看,“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就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等。通过新基建赋能政务服务,能极大的促进政府服务的转型升级,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现已成为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核心引擎。个人认为,市级应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扩容、优化城域骨干网络,提升网络流量承载能力,依托5G等新技术,加快5G推广应用,依托鲁南大数据中心,积极引进建立专业的数据中心产业园,推进新技术研发应用,切实为用户提供具有成本优势、高效、有利的环境。加快政务网络改造整合,促进公益WIFI创新转型,建设“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覆盖全市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

四、深化应用,真正实现移动APP服务全链条在线服务。

随着数字山东行动的深入推进,移动政务已成为山东“一网通办” 政务服务建设中最具活力的政务服务方式,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爱山东”APP注册用户总数3300多万,上线总应用数量9850项,通过对接全省电子证照库,实现了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社保卡、营业执照等200余个证照的亮证服务,构建了“1+16+N”(1个省级分厅、16个市级分厅、N个县级分厅)的框架体系,打造了全省移动政务服务“总门户”,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走齐鲁”的目标。个人认为,市级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部门应依托省“一个平台、一个号(码)、一张网络、一朵云”的支撑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云、网、数、应用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系统化、动态化的移动智能终端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防护机制,推进移动端政务服务的应用,拓展“掌上办”服务渠道,着力实现贴心服务“及时办”,多种高频业务“掌上办”,办事服务“掌上查”,结果信息“及时查”,信息服务“随手看”,个人服务“贴身行”,个人事项、证照、办件等信息随时看等功能,让“一部手机”真正畅行齐鲁。

五、优化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迁移整合,促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

大数据“腾飞”离不开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应用保障体系。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能确保电子政务建设有据可依、有法可依;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技术标准体系,能保障政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互认融通共享;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全国一体化的基础应用平台,能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的支撑环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9月1日的施行,国家层面上已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法制保障,智慧政务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依靠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政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多维度分析,准确掌握政府服务的过程动态,了解公众需求,以便做出智慧的决策和服务,个人认为,市级大数据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强化自建业务系统迁移整合和相关数据融合应用推进力度,加快构建完善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和政务数据资源开放体系,搭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各类平台间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机制和传输双向通信机制,实现业务系统间无缝衔接,应完善共享交换基础设施,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规则,探索建立社会数据统采分用机制,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资源共享,应加强数据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提升信息辅助决策能力,积极开展“数聚赋能”专项行动,不断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方案,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协作、共享开放应用,真正实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真正实现一门一窗一网一平台一朵云建设。

六、深化“区块链+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智慧审批水平。

  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区块链技术为人工智能提供高度可信的原始数据,为人工智能行业带来光明的前景,人工智能也为区块链提供更强大拓展场景与数据分析能力。个人认为,大数据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深化“区块链+人工智能AI”的建设应用,着力实现“网上办理、受理零见面”、“信息共享、申报材料零提交”、“自动比对、审批(核)零人工”、“主动送达、领证零跑腿”、“全程留痕、纸质材料零归档”的便捷高效服务,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人跑数据不跑”以及审批业务中的“二次录入问题”,切实减轻窗口压力,降低人员履职风险,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办事企业和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结束语:

“区块链+政务服务”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种有益补充,它不仅解决了跨部门数据共享的顽症,拓宽了网络环境下政务服务范围,而且为政务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区块链与政务的结合将有助于协同部门工作、优化政务流程、降低政务成本、提升政府管理效率,为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创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也为解决其现存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案,尤其是在政府数据公开与信息共享、个人身份验证、电子证照和电子票据管理、政民互动、信用体系构建、数据安全等方面。诚然,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其技术本身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标准统一性、系统安全稳定性、规则明确性、交易流畅性、应用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受相关法律制度、认知观念、配套产业尚不成熟等客观因素制约,其在推进政务服务领域业务梳理、深度应用等方面仍存在难度和阻碍。个人认为,随着自上而下“放管服”的深入推进,随着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相关业务平台数据无缝对接,随着量子计算机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完善,在顶层设计层面出台规范区块链与政务服务有机融合的指导目录下,大数据管理与政务服务管理部门既要认清区块链赋能政务服务的系统性、复杂性,又要以长远眼光稳扎稳打行稳致远坚强决心,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进一步优化调整政府组织架构、运作流程和服务模式,通过科技进步与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有效结合,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国家治理民主化。

参考文献:

[1]苏征等.基于区块链技术在政务大数据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08)

[2]费晓蕾“区块链.+政务”的场景与前景[J].华东科技,2020(02)

[3]曲强,林益民.区块链+人工智能[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

[4]张会平,胡树欣“.互联网+政务服务”跨部门数据共享的推进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8(12):168-174.

[5]翟云,王益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缘何步履维艰[N].学习时报,2014-07-28(A8).

[6]邓念国.如何破解政务大数据共享难题[N].学习时报,2017-06-12.

[7]徐晓林,明承瀚,陈涛.数字政府环境下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研究[J].行政论坛,2018(1):50-59.

[8]张元林,陈序,赵熙.区块链+开启智能新时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6.

[9]张楠迪扬.区块链政务服务:技术赋能与行政权力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2020(1):69-76.

[10]崔葳.区块链在电子政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7):45-48.

[11]蔡维德,郁莲,王荣,等.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系统开发方法研究[J].软件学报,2017,28(6):1474-1487.

[12]杨慧琴,孙磊,赵西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信共赢型供应链信息平台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5):21-31.

[13]钱卫宁,邵奇峰,朱燕超,等.区块链与可信数据管理:问题与方法[J].软件学报,2018,29(1):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