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本衔接”的《机械基础》课程开发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1
/ 2

基于“中本衔接”的《机械基础》课程开发与实施

覃晓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钦州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中本衔接的实施情况,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综合素质差,课程内容衔接不上,在职业能力方面无法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制定7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资源整合和优化,完善中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机制等。以期提升中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尽快是一个本科阶段的学习。


关键词:中本衔接;机械基础;课程开发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020年,要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职业教育是我国的四大教育模式之一,近年来,广西在推进高职教育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2013年起,广西在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这种教育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分段培养、转段考核过程监控、资源建设和共享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科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中本衔接试点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

1“中本衔接”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分析

1.1学生综合素质差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发现,绝大多数的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中本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树立从事某项特定工作的职业理想,而且其理念仍然停留将掌握机械专业技能作为其未来谋生手段的阶段,并未真正的认识到职业意识、人生发理想、敬业精神等职业能力的内涵和价值,自身的基础文化知识差,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个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走上技能型与技术性的多元化成才道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1.2课程衔接不系统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不但是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职业院校来说,应该严格的按照教育价值理念的要求,将课程中涉及到的各个构成要素重新排列组合在一起,为课程体系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中本衔接教育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要求职业院校不仅要保证课程衔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还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为依托。由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标准尚在制定阶段,再加上中职与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导致两者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不系统的问题,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此外。大多数院校在中本过衔接过程中,只是通过对两者衔接部分课程微调的方式,然后将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直接下移至中职阶段,不仅导致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内容设置重复、交叉严重以及课程体系贯通性不足的问题,而且这种生硬的组合方式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本课程有机融合目标。

1.3中本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问题

中本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显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通过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校内、校外汽车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将服务产业需求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培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是中本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隐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比如,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作为中本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通过开展知识技能素养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中本院校在设定教育目标时,必须保证教育目标的设定与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保持一致,站在学生受教育的角度上,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前瞻性、厚德敏行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后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中本衔接”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教学策略构建

2.1制定7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计划

中本衔接教育自身具有显著的协同特点,要求中本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按照分阶段进行的原则和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贯穿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两者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教育层次,但是因为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都是将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中本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的过程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贯通性以及定位的准确性,才能确保中本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中本院校在设计中本衔接教育的内容时,必须使用覆盖全面且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按照分阶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和要求,设计中本衔接教育各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策略,准确定位中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中本衔接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体现出各个人才培养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延续性和层次差异,吸引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到中本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与递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课程资源整合和优化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中本衔接教育的核心所在,所谓衔接教育实际上就是两者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的中本衔接教育主要是以中职教育养护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课程的对话为主,在中本衔接教育过程中,将不同类型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减少了课程设置出现的重复问题,而且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稳步提高。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必须加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相互合作的力度,严格的按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开发一体化的课程,并在内容上同时兼顾独立与融通,才能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合理的分布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借助理实一体化课程,将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比较,按照7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对重复的内容进一步删减,将中职本科在该课程上断层的内容衔接上,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整合知识点,确保学生技能学到,中本院校在设置基础课程时应该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法,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应用本科为目标,确保模块课程前后紧密衔接在一起,避免因为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或脱节的问题,影响中本教育的效果。

2.3完善中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生源呈现出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中本衔接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多元化评价。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中本衔接教育既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进入高职或本科层次院校继续深造和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中本衔接教育在设计学生的学分获取机制时,必须同时兼顾过程性、阶段性与终结性等几方面的内容,将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实践、竞赛比赛以及企业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纳入到学分获取评价体系中。从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分制评价体系的优势,为不同生源群体完成学业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教育部门实施的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的中本衔接教育策略,在充分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将新技术革命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制定了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教育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了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峰.突出能力本位一体化设计“3+4”中本衔接培养体系[J].职教通讯,2017(03):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