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1
/ 3

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王雪纯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 广州市, 510006)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提升民族信念与民族意志的主要推动力,提出要始终将民族意识放于首位,进而铸牢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深厚基础。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民族地区在地理区位、生活特性与宗教信仰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成为新时代培育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与重点区域。有鉴于此,本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培育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时面临的困境,并给出具体建议,以促进民族间团结、互助。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青少年

引言

作为一个大家庭,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1],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与经济稳定发展。在中华民族后面加上共同体代表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就像一个大家庭的美好关系。只有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中国共产党才会实现长久发展,民族团结与稳定才会成为可能。而学生作为新一代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需要加强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奠定深厚基础。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极具包容性与民族性的名词。这充分表达了各民族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要情缘,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新时代下,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与最新理论成果结晶,为各个民族在今后实现团结与繁荣发展奠定理论来源。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与整体,为实现中华人民富裕、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2]。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是以人、以政治、以经济、以文化为主的共同体[3]。第一,中华民族是以人为主的共同体。在五百多年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一直以个体形式存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你中包含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且分布在全国各地,虽然分布特点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但整体上来说,少数民族之间可以很好的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为构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此外,中华民族之间的命运息息相关,各民族对于伟大祖国的热爱使得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加强,使得各民族之间有集体归属感与民族意识感。每个人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应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各个民族的团结进步。第二,中华民族是以经济为主的共同体。经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根基,只有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整个民族繁荣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不仅应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意识,还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使得各民族间可以共同进步、实现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发展必须在保证人民幸福生活基础上,凝聚各民族力量,使得少数民族每个成员都可以利益共享。第三,中华民族是以文化为主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实现长久发展,最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奠基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华各个民族凭借自身独特文化底蕴与特征,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增添光彩,使得中华文化在国内外得以流传与发展。同时,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为其实现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与奋斗源泉。

二、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新时代下,少数民族团结互助、民族团结一家亲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旋律[4],这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可以实现相互交流,进而使得双方实现繁荣发展;拉近了不同民族间的距离与情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实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奠定深厚基础。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鼓励与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通过演讲与其他实践类活动增强青少年动手能力,这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心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一直以来,青少年都是推动民族发展与进步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所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发展。可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教育,从小培养其团结意识与民族意识,不断加强思想引导,最终促使少数民族青少年心中形成维护民族共同体、全民共建和谐家园的意识。

(二)维护国家统一团结发展

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者时,少数民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勇带领下,少数民族的抗战决心与无畏精神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少数民族的英勇战斗也为促进当地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带来一定机遇,为培养大批具有民族精神的青少年树立典范。因此,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大力推进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的选择,亦是促进国家团结统一的基础。青少年正值青春年少之际,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繁荣、推动民族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助推力与中坚力量。培育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共同体意识,即是积极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与共同体意识,强化当地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思想,使得青少年认识到祖国强大的益处,进而坚定其理想信念。这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三观、铸牢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奠基。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随着中国梦这一概念逐渐被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内涵就变为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实现不只是口头说说,需要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勇往直前,让其在中华民族发展中逐渐成为现实。而青少年作为新一代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国家将其放于重要位置,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再发展。古话说道,少年强则中国强,因此培育少数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青少年应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努力奋斗,在一代青年中脱颖而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常态化工作奠定基础。组成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团队,专门为其提供民族日报或杂志,目的在于让更多青少年意识到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其思想觉悟与学习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基础。

(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心聚力、提高人民思想觉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尤其对于少数民族青少年来讲,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其在思想与行为上得以规范,最终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与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梳理正确的三观。以群众发展和民族发展层面来讲,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得集体主义精神贯穿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最终形成人民统一奋斗、国家发展向好的局面。学校作为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载体,是各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聚集地,为增强青少年的团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发源地,是促进各民族地区人民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主要载体,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发展氛围。但与此同时,由于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思想与行为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障碍,若不加以引导,长期以往会造成民族分裂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及时举办关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活动,并结合当地发展情况,最终增进各民族青少年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信念。

三、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困境

培育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团结互助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民族统一、培育时代新人主要战略。但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青少年由于意识不强烈、对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足,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

(一)青少年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足

第一,缺乏学习自觉性。由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较差。具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民族文化众多且发展参差不齐,面对这一发展局面,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必然会受到阻碍,使其在面对不同文化与西方文化时无法有效辨别,最终给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灵带来一定伤害,这不利于民族团结与进步发展。如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中华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加之,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接受的教育较为单一,且教师在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只注重理论灌输,使得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失去信心。所以,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不足。第二,跨族别交往的影响。跨族别交往不仅是经济的交往,更多的是文化的交往,主要指两个以上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共同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而青少年作为年轻一代,其思想尚未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较为明显,对于他人的抵御能力也较强,使得跨族别交往成为一种障碍。部分青少年还会出现自卑行为,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意其他民族的同伴交流。这一情况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无法有效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与人文,更无法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不利于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发展。此外,由于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出现一定障碍。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只希望民族之外的人听从自己的话,却无法接受他人的建议,常常陷入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这一情况为中华各民族间实现和谐交流、团结发展带来一定阻碍,更不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二)家庭培育意识不强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课堂,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二任教师。因此,在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家庭的作用与教育尤为重要。而部分家庭在教导、培育孩子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使得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不太强烈,不利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关注度不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与引领着青少年的思想与成长,父母的言行举止为青少年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形成指明方向。然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父母受文化教育程度低,导致其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也只局限于表面。父母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更为薄弱,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于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度也不高。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家庭都信仰宗教,这导致他们对于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度不高,对于孩子也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青少年受到家长影响,只愿意关注宗教信仰,却忽略了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可见,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影响意义巨大,一旦家长对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度不高,且不愿进行民族间文化交流时,往往使得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得以淡化,不利于民族团结与发展。其二,家庭培育氛围不强烈。要想培育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父母的极大关注,还需要家庭具有良好的氛围。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家庭的父母综合素养较低,在青少年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加之,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将学习放在首位,认为青少年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是培育其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父母也认为青少年的天职就是学习学校理论知识,导致青少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的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不利于中华各民族之间实现团结与和谐发展。

四、提高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增强青少年主体自觉性

第一,加强青少年主体的认知自觉性。首先,增强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于新时代接班人的认同,帮助他们树立起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实现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指出,要将青少年培育成为具有担当、有责任心、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年轻一代。增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转变青少年的认知与行为,就是要增强他们弘扬者与推动者的精神,使其认识到增强主体认知自觉性的重要性。其次,相关部门应增强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于未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地区繁荣昌盛,这为未来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基础。青少年作为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一代,应时刻充满对于未来中华民族建设、民族地区发展的信心,为未来他们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而奠定基础。最后,增强少数民主青少年对于自身公民身份的强烈认知。少数民族青少年应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公民,是具有法律身份与特殊地位的中国公民。因此,少数民族青少年应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将自身定义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与缔造者,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捍卫者。第二,加强少数民族青少年主体的行动自觉性。实践是理论的延伸与再发展,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想增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共同体意识,必须打造其社会实践能力。具体来说,组织少数民族青少年定期参加课内课外举办的民族团结活动,或举办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讲或唱歌活动,以促进民族间的团结与交流。学校也应承担起这一重任,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使得青少年在了解自己文化基础上,增加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不用民族青少年之间的互助、互信,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增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家庭作为青少年终身学习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家长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孩子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家长应在孩子放假期间,组织其观看关于民族团结的电视节目或书籍,引导青少年的认知,使少数民族青少年认识到他们对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性。同时,家长应以言行举止引导学生,这对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意义重大。例如,家长应实时观看关于民族团结的节目,这样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会让青少年耳濡目染,进而增强自身的民主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娟,许军华,张启睿.青年发展视阈下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青年亚文化分析——以R地区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1).

[2]欧潮泉.论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J]. 贵州民族研究, 1992(4):1-10.

[3]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7(001):83-94.

[4]耿俊茂.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J]. 社会科学家, 2019(5):145-148.


作者简介:王雪纯(1991.1—),女,汉族,江苏赣榆,硕士,广东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课题】2002年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0XG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