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支架”,展开学习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借助“支架”,展开学习活动

李 洁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第二小学

背景

记得一次学校教研活动,组长让大家提提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有老师说,我常常上课的时候讲着讲着就下课了,好像内容都没有上好;有老师说,我的学生都不爱思考;有老师讲,习作很难讲……

从老师们的发言中,我们能感觉到,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比较多的处于讲的角色,学生很少有学习活动。其实这是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关键,因此我认为只有“介入”学习支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此类学习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二、课例描述

1.介入图片资料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段:

《人物描写一组》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动作描写非常精彩,作者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渲染两人对阵时的架势,如: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

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

一老师借助了图片----公鸡掐架和走马灯(因为此处比喻句中的喻体具有明显地方色彩,很多孩子并不太熟悉),引导孩子对两人对阵的画面展开联想。

这篇文章比较突出的是动作描写,但不点拨比喻的妙处,双方对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就凸显不出来,因为了有了“图片”的形象介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揣摩人物的心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2.介入文字资料:

《恐龙》片段:

《恐龙》这一课“围绕中心句介绍恐龙的形态特点”段式特点很明显,介入了课外资料,对学生原有信息进行冲击,引发孩子辨析。如修改段落内容: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时代可追溯至1亿5000万至1亿4700万年前。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

更换课文中梁龙的句子,在“能不能替换”的讨论中,学生发现了这段是围绕“恐龙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来写的。而更换的资料讲的却是恐龙生活的地方和年代,跟中心意思没有关系,在辨析讨论中,促使学生对中心句的认识从概念走向感性。

紧接着,老师组织学生围绕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介绍一种课外的恐龙。

在明晰了中心句的含义后,学生选取练习的内容就很明确了。

3.介入方法

《女娲补天》片段:(此课例,学生手头没有文本,全凭听,获得学习内容)

目标:抓“神奇细节”复述故事

过程:

A.播放配乐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寻找印象深刻的画面?

B.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在气泡中填写“细节”。

C.四人小组讲故事:一号学生对第一张图,以此类推。

D.评价:谁讲得好,将你带到故事中了?

老师紧抓神奇细节,引导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小组合作的氛围中,学生越说越好。

以上的课堂片段,老师们就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梯架,促使学生一步一步爬台阶,而后顺利达到学习的目标。

三、学习支架的几种类型

支架教学,其实是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搭建支架,让学生自己去攀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学习支架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问题支架:当教师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适当进行问题支架设计。(次支架系统性比较弱,但比较容易关注细节)

建议支架:当学生在独立探究遇到困难时候,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向导支架:向导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观察向导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等)

范例支架:范例就是举例子,可以避免拖沓冗长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并达到学习目标,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实体,还可以是教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

图标支架: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高级思维活动。图标的形式:概念地图、思维图、组织图、流程图……

四.搭建学习支架的指向维度

结合以上的听课活动,笔者对搭建教学支架的指向,作了一些思考:

1.指向“言语情趣”的学习支架

汉字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汉语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越加丰富而生动,言语中含着浓浓的情味。

记得,我上《盘古开天地》时,在基本完成复述环节后,播放方言版《盘古开天地》,激发了孩子说讲故事的冲动,孩子们纷纷跃跃欲试,在方言讲故事的活动中展开了新的语言实践,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对方言的喜爱之情。

指向“言语情趣”的支架学习活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对汉语的喜爱之情。

2.指向“言语形式”的学习支架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至六年级共安排了二十多种体裁的课文。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诗、散文、小说、说明文、寓言、古诗、文言文、剧本、相声、词、通讯、小小说、人物散文……

要指导好学生作文,就必须要引导孩子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恐龙》片段中,引导学生理解围绕一句话选择材料的段式, 而后老师还介入其他恐龙图片(标注形体信息的),让学生给原文补充,写好“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这样,孩子们对围绕一句话而取材的观点,就理解得更加到位了。

高段的语文学习则更多的关注布局谋篇,学习布局谋篇的过程如何展开呢?必须搭“脚手架”,引导学生“順梯摸藤”。

如,《一件运动衫》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对《麦琪的礼物》与《一件运动衫》在写作上有哪些共同点,进行讨论。而后补充小练笔:《电视保修》

老师就通过对比,让学生领悟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写作手法,后续练笔,是在尝试言语创作中,让学生对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写作手法有更真切地认知。

3.指向“方法过程”的学习支架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有方法的,如有感情地朗读要做到抑扬顿挫,有时要关注关键词,有时则看标点符号……

一老师在《野骆驼》一课中,教学生“略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故事,边读边寻找下列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找到相关的词语,画出来。

(2)教师计时,学生阅读。

(3)学生填写:先不看课文填写,想不出的空着。填完后,再看课文,找自己填不出的信息。(而后结合信息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孩子学会了这些方法,日后遇到类似的阅读问题,就会有能力面对。

依据学情,指向目标,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指引探究的途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显示教学目标的第二个维度──方法与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有效得以提升。


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者对支架的要求不同。笔者认为首先在选择支架时要符合学生与文本的要求,只有当学生与文本均有要求的时候,教师适时的设计支架,才能够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