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家长在多与少中把握家教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指导家长 在多与少中把握家教艺术

郑 刚

兰溪市育才中学

摘 要:要指导家教,是教师的一份应有责任。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形成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机制,需要家长们在多与少中把握家教艺术。多自理,少代劳;多鼓励,少责备;多自主,少限制;多关注,少放任。

关键词:家庭教育;多与少;辩证艺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视,家庭教育的物质投资和精力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审视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纵观人们的家庭教育行为和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今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偏离现象,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作为一位初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学生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我认为要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形成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机制,需要指导家长在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中把握家教艺术。

一、多自理,少代劳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面对的一个个独生子女,爱之有加,一切围着孩子转,只要孩子开口要,什么都尽力满足,一切都为之代劳,凡事不要孩子笼边,忽视对这样,他们在家里成了一个个"小皇帝"、"小太阳"、"小公主";现在很多孩子到初中了,一些本应该完全自理的日常生活都没有学会。不知道整理自己的房间,就是连自己的书包都不会整理,更不用说帮助父母做家务了。很多家长是这样想的:现在的孩子学习紧张,我们当家长的无法替孩子学习,只能在照顾孩子的生活方面都做一些了,能代劳的就尽量为孩子们代劳。殊不知,真是这种想法和做法害了孩子。很多孩子的懒惰性格和坏脾气就是被这样的家长惯出来的。家里懒惰的孩子,在学校往往就成了"吃好、穿好、玩好"的"三好"学生。长此以往,其后果不堪设想,等到有一天管不住,束手无策时就晚了。为此,我们作为教师要大声疾呼:家长们应该改变教子观念,从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应该多从"自食其力"方面去引导孩子,授之以方法,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会生活自理的本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导他们学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小问题自己解决,多动手,勤动脑。一句话要多让孩子养成自理能力,少一些家长的代劳。

让孩子学会自理,减少家长的代劳,最主要的是让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原本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今有许多专家给家庭教育支招,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方法,但我认为最有效的仍然是最传统的劳动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是一种最有效的品德教育,可以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完善孩子的品格。劳动还具有娱乐的功能,现在孩子不是埋头在书堆里就是沉湎在手机游戏中,看他们的大多数人都感觉生活枯燥乏味。让孩子适当地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们会在劳动中找到了乐趣和幸福。否则,今后走向社会就会无所适从,或仍闹出"上大学请保姆"的笑话来。

我们要告诉所有的家长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让孩子适当地参加劳动,绝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绝大多少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

二、多鼓励,少责备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以便满足荣誉感和自豪感的需要。一棵小草,缺少不了雨露,更需要阳光。今天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在生活更多地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整个社会越来越走向民主文明的背景下,孩子的民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家长的反感和情感距离的渐行渐远,大多是因为家长对其鼓励较少,责备较多。孩子的童真童趣未泯,处处有幼稚,甚至有可笑之处。他们必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成长中的错误,对此,我们要让家长明白,既要学会宽容,又要给予正确的诱导,对于孩子的种种行为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强求。一个幸福的家庭总是与快乐相伴,父母要让孩子生活在快乐中,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活、学习、成长。不能过早地让他们处于老气横秋的状态之中,那样只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

要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对于孩子的成长,不能过多地强调学习成绩,而要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对于孩子虽然不能缺失批评教育,但更多的还是要进行"赏识教育",只要孩子能有一点进步,做家长的就给他鼓励、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哪怕是犯了错但只要能认识到错误,除了批评还得有表扬。孩子做错了事,或者是想事、做事的思路、方法、程序和大人的要求不一致,父母便不管青红皂白,也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由分说地呵斥或讥讽、挖苦、甚至打骂,这样粗暴的家教就会划出两代人之间心灵的鸿沟。一旦形成,要想弥合,就不那么容易了。

当然,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持之以恒,有不少父母甚至为孩子写成长日记,这确实难能可贵。特别是当前农村,许多留守孩子成了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有些就轻易地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结果这种隔代教育造成的是畸形的性格,父母与子女之间变得陌生,彼此无感情可言。也有许多父母用真诚的爱关怀着子女的成长,用热切的期望精心为孩子描绘未来的蓝图,但孩子不但不感激、不领情,甚至还反感。其实,真正的爱是心相通,而非一厢情愿。他们的思维也在显著提高,心理所接纳的东西,对某事物的看法,发表意见的方式,往往都超出大人们的想象。因此,家长要用心去架起与孩子相通的桥梁,给他真正的关爱,多鼓励、少责备,让其健康、幸福、和谐地成长。

三、多自主,少限制

时代在发展,许多先进的家庭教育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种以限制孩子为主要目的"棒棍教育"却仍然有很大市场。如去年8月份江苏的一位学生就被“虎爸”暴打得满身是血,原因就是在家玩游戏。特别是一些家长感到“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精英教育”不好理解,或者不那么灵验的时候,就会相信“棒棍教育”。甚至有人还把“棒棍教育”作为优秀的传统教育,呼吁人们重新找回来。更让人不解的是赞成“棒棍教育”大多是被“棒棍教育”出来的人。其实“棒棍教育”之所以能流行,有其他的独特功用。首先是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对犯错的孩子来说,一顿棍棒下去,至少能记住好几天,不敢犯同样的错误。另外能显示家长的权威,你不听话就得挨打挨骂。其实“棒棍教育”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太过严格的管教,孩子的心理容易扭曲,在他们的血脉中会缺少自主意识,多一分奴性。

我们要指导家长,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成长的空间。如今有个怪现象,就是家长们忙着给孩子上兴趣班,名其曰培养个性特长。表明上看是在为孩子的自由发展提供平台。实际上孩子在多个兴趣班中陀螺一样旋转,哪来的兴趣和特长可言。如今还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在我们的家长中非常有市场。那就是让孩子学习某种特长,就要想在这方面成"家",成"星"。让孩子学打球就期望其成球星,学体操就成世界冠军,学唱歌就成歌星,搞点创造发明将来就成为科学家。如此种种,都是很不现实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适当学点特长是必要的,但这只能是学习的补充和调节。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要引导和发展孩子的正当兴趣。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行为,不要用成人的要求去过多地规范孩子。如有一位家长发现自己的儿子喜爱赛车,一玩就是两个小时,装了又拆,拆了又装,尽管没有摆弄出什么花样来,但有一天却写出了一篇叙述清楚、条理清晰的日记。如果当时过多地阻止,他不但写不出日记,还会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情绪。所以,如果一味地强迫他们要达到什么程度或标准,就会失去教育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到头来既丢了西瓜,又得不到芝麻。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设"圈套",定"调子",做"模子",而应让孩子自己去创造,去创新。也不应强求他们一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凡事尽力而为就行。

四、多关注,少放任

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长在职场是个挣钱能手,是个成功者,但对孩子的教育却是个失败者。不是说这部分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爱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别人给孩子考虑到的他们都考虑到了,别人没有考虑到的他们也考虑到了。但这种爱更多的是表现在物质上尤其是金钱上,而不是精神上。这部分家长每天围绕着一个字——"忙",忙赚钱,忙应酬,忙消费,可就是没有"忙"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想什么、做什么、要什么;他们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意同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甚至连每天见见孩子、同孩子讲讲话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他们对孩子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而不是身心和精神上的关怀。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把培养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老师。这种放任的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甚至是可怕的。这对这样的家长,作为学校的老师

也有一部分家长为生计、为发展、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外出务工,这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一小部分孩子被家长带在身边上学了,能够更多地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更多地享受家庭的温暖,但更多的孩子成了留守空巢、无人监护的"自由"人。可相隔千山万水,平时与孩子维系情感的手段主要是电话和手机。有的家长甚至一年半载都难得见上孩子一面,要求这部分家长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乃至"走入孩子心灵",恐怕是不现实的。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家庭教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真的担心这些孩子成了断线的"风筝",这可让家长忧心忡忡、进退两难啊!

以上两种对孩子的放任现象,虽然原因大相径庭,但其表现形式是一样的,都是缺乏对孩子的必要的关心和关爱,其结果一是一样的,孩子会因缺少父母的关怀而导致心理的扭曲。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要呼吁家长们强调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放任。

总之,家庭教育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情况特别复杂的艺术。不同的家长本身的素质是不同的,其教育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理论指导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在多于少中把握中家庭教育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友传.推进家庭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27):18.

  2. 张丽萍.浅析家庭教育中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63-64.

  3. 王振存,周岸.新时代家庭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2(04):50-5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