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设计——以河源市双下古村规划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3

浅谈古村落保护发展与规划设计——以河源市双下古村规划设计为例

全少波

河源市规划设计测绘院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地形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形成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格局。这些遗存的建筑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珍贵资料,其对现代建筑、装饰、布局和环境等方面的设计也具有较为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河源市双下古村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建筑特色的探究,通过保护发展规划设计,探索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其内部蕴藏的地域建筑文化,保存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整体环境印记之道。

客家人是中国历史变迁的活标本。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客家人就代表着一次次的规模化的人口迁徙。客家人带着原来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建造工艺落户闽粤赣等地,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本土材料,同时考虑对外防御的功能,建布起新格局的居住村落,建造出了包括土楼、围龙屋、四角楼等具有显著而独特风格的民居建筑。

广东省客家人居住点散布多处,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深圳、惠州、韶关等。河源作为客家人聚集地之一,有着“客家古邑”的称号。根据广东省文联等联合相关机构统计,河源共有20个客家古村落入选“广东古村落”,而各式大小传统客家村落更是数不胜数。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人口转移,许多村落“空心化”,古村落逐渐衰败;即使是人气旺的乡村,新建建筑逐渐现代化或西化,导致古村落格局遭受严重破坏,古建风貌被浸染,更甚是不少古村落或传统村落凋零……如果不加强古村落保护力度,将会有更多的古村落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外。

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河源市全面启动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工作。经源城区政府筛选决定,双下片区被选为第一批“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试点地区”,而双下古村落因此展现在河源人眼前,笔者有幸参与其中的规划设计,以此为例,浅谈古村落的保护发展与规划设计。

1村落概况

双下村位于河源市源南镇,地处新丰江南岸,历史上是个临水乡村,在新丰江水库兴建之前,新丰江水既是村民的“甘泉”,也时常带来破坏性水灾。在这么一个水边区域建设而起的古建筑群,展现着古人的防洪智慧及文化特征。

双下村紧邻河源老城区,作为槎城的传统居民集中点,自明清以来,一直活跃着大量勤劳善良的客家人。由于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相对滞后,双下村仿佛被城市建设所遗忘,一直呈现着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态势。

双下村古建筑群涵盖范围约12万平方米,主要是四大姓氏(刘、陈、廖、黄)的聚居点。

2现状问题

古村在多年的空置中,逐渐遗留多样问题,从而导致如今的人去楼空,建筑破败不堪的现状。

2.1 环境问题

  1. 古建筑院落、池塘、小径皆是年久失修,无人问津,环境乱、差现象严重。

  2. 古村内村民自建住宅建筑,穿插布局于古村之中,在建筑材质和色彩上与古村整体风貌不相协调,个别村民住宅采取西式建筑风格建造,对历史环境破坏很大。

2.2 古建筑群问题

  1. 古屋基本成为空屋,功能缺失。

  2. 古村内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遗产受到损毁。

2.3人文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许多民俗文化渐渐被淡化,甚至悄然遗失,地区人文特征也逐渐减弱,世界大同。作为客家古村,除了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其他客家文化隐约不可见。

3古建筑保存情况

在近十年内有部分古建进行了修缮,但是古建破败的现状严重,残垣烂瓦遇雨倒塌的情况近年发生频繁。

6131872584364_html_750604fbacef9f5d.gif

类别

建筑数量(处)

建筑用地面积(平方)

所占比例

古建筑(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

7

11555

23.7%


传统客家围屋

17

8508

17.4%

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

41

3589

7.4%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

多处

25000

51.5%


图例

6131872584364_html_4648ea94af44f2d2.gif






6131872584364_html_cd10d7701832160a.gif 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

6131872584364_html_737c38fc4f1fa898.gif 传统客家围屋

6131872584364_html_c42b9b2a4e18f038.gif 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

6131872584364_html_8e2b702b52172c4d.gif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现代方盒子式)

6131872584364_html_26188647ea6187a3.gif 古村内道路

6131872584364_html_5a0dbb95e9368091.gif 古村范围线




4 规划思路

从总体上来看,本次规划思路主要包括针对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此为基点使古村落文化得到更有效的发掘和复兴,针对年久失修的古村落进行修旧,使其活化。进一步结合古村落的历史风貌,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切实有效的改造方案,使其充分满足历史文化需求,也能充分满足日后的保护发展需求,规划运用3条发展思路:

4.1赋予灵魂

以客家文化复兴为灵魂,发展客家文化展示学习路线、特色商业经济线,通过分区规划实现古建保护和文化复兴:

  1. 文化展示区:展示河源本地历史人文、民俗民风和艺术活动的独特魅力。

  2. 古香客栈区:亲密接触客家建筑,在体验中了解客家特有的建筑风格。

  3. 文化学习基地:通过国学、山歌、电影等学习,了解客家文化甚至中国文化。

  4. 商业服务街区:着力挖掘客家文华内涵,将客家建筑和现代商业完美融合,全景演绎古街文化的独特风情。

4.2赋予功能

赋予每栋建筑使用功能,使之得到充分和永续地利用。

4.3认养模式

借鉴意大利的古建筑“认养”机制,减缓政府压力,最大力度地发挥政府及社会认养人的职能,共同保护古村落,开发古建筑的经济效应。我国不少地区采用认养古建方式,在保护和发展古村落上取得可见的成效。笔者通过对韶关市始兴县等地的考研,确切感受到了该机制的可行性,并整理了政府、村民和认养人之间的职能,如下:

政府角色----规划控制/建立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 咨询服务--- 技术支持

村民角色---产权出让/出租/入股---维护古村建设与形象---共同发展乡镇特色产业/产品

“养主”角色---按要求“认养”古屋---古建筑修缮---经营管理古屋

5 具体的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

通过对双下古村建筑风貌及机理的分析,发现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交错的现状。根据这一特性,要求对古村的历史建筑(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和传统客家围屋)和部分现代建筑(尤其是古建筑控制地带范围内和主要游览路线两侧的建筑)分类保护和整治修缮。

5.1 古建筑(登记在册不可移动)

参考文物保护法要求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风貌及环境。现状结构质量较好的建筑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只对毁损的建筑部分进行原样补缺,做到“修旧如故”;现状结构体系毁损严重的建筑进行加固设计,保证使用安全,对具有特色的细部构造应尽量修复还原,保持建筑屋顶墙体等外部风貌。古建筑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并需按审核手续。

5.2传统客家围屋

应保留原有肌理和尺度,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在保留原有肌理和空间尺度的前提下,可对其内外部结构和空间进行适当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5.3部分现代建筑:主要是对位于古建筑控制地带范围内和主要游览路线两侧的现代建筑进行适宜的规划:

(1)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筑保留原有肌理和尺度,提升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

(2)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整治、改造或拆迁。

6 景观营造—古村绿化与景观改善

据古村现状情况,针对环境空间整治的主要方面,以“美化、净化、绿化、亮化”为目标,提出以下的措施及建议,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6.1公园建设

(1)结合古村商业街的改造,在古村入口处,通过拆除破旧建筑,整治鱼塘,改造成村内小公园,提供村民活动场所及塑造古村入口形象。

(2)利用村内闲置土地规划古村中心公园,利用周边闲置的空间做成带状小公园,打造古村处处是园,处处是景的环境。公园绿地应适当布置桌椅、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小品建筑等,形成公共场所氛围。

6.2沿街环境整治

整治商业街沿街立面,主要拆除临时搭建物,以及对建筑的色彩、风格、装饰等进行统一设计,并对沿街的路灯、指示牌、垃圾桶,以及沿街的电线进行整理,形成景观良好,富有特色的沿街门面新形象。

6.3 村民生活空间整治

(1)集中禽兽养殖圈,居民居住与禽兽养殖相分离;

(2)清理村内卫生死角,清理乱搭建,清理道路上的垃圾和建筑材料,清理乱拉电线;

(3)整治村内旧坑(水)塘,根据位置、大小、深度等具体情况,充分保留利用并改造,有条件可改造为种养水塘;

(4)村民可在房前屋后、庭院内栽树、种草、种花,宜选用具有生态效益的绿化品种。


6131872584364_html_feaed712048b1db3.gif


总平面图


7融汇综合,精准判断发展方向

传统村落的未来,既要做好保护,亦要将发展的可持续列入关键环节,这就势必要求传统村落所编制的规划应是保护与发展规划;要求在对其实施保护时,将村落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村落的产业开发。

旅游具有超强的关联性,通过旅游的联动发展,能够极强的促进产业的融合升级,带动社会多方面的发展。随着国内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双下古村以旅游作为复兴之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双下古村作为河源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一环,加强自身保护,发挥自身特征,体现优势,以特色化旅游为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将村域范围作为整体的景点进行打造,加大招商引资,发掘自身特色,关注自身建筑的保护,以旅游为出发点,推进旅游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同时带动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此为过程,逐渐形成第六产业(三产融合而诞生)的大综合。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重视村庄历史及生态基底的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总体形象,促进就地城镇化,在村庄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古村落保护和再设计要重视多方面因素,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协调好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效益关系,实现古村落在乡村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冼宁,曹智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研究——以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美术大观,2012(3).

[2]陈薇薇,唐梦玲.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再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5):78-80.

[3]林祖锐,刘婕,理南南.基于乡村性传承的古村落整治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南省新县毛铺村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4):16-23.

[4]李海港,赵博文,徐耀旭.美丽乡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河南省新乡市小店河村为例[J].现代园艺,2017(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