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2

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梁洺瑄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自然资源整治中心 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农村土地生态整治是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农产品的产量增长,更加关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基于此,以下对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保护理念;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引言

土地整治是改变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我国土地整治已由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传统整治模式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转型,但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脚步。土地整治应彻底转变模式和观念,由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向生态土地整治模式转型,建立严格规范的土地整治生态评价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1农村土地生态整治的重要性分析

近些年,随着农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加快,对土地的不科学开发利用,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不断锐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通过调查能够发现,现有40%以上的农业用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生态能力显著下降,土地质量问题频繁出现。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就需要加强对土地的科学规划和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土地工程技术应运而生。农村土地生态治理过程中就需要应用先进的土地工程技术,并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提高耕地的数量,加强农村耕地的有效保护。现阶段土地工程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村土地生态整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整治过程中如果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修复,一旦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就会严重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实行严格的农村土地生态整治工作,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贯彻党的十八以来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方案和工作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2土地整治存在问题

2.1对整治项目土地利用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展两极分化一直比较严重,很多农村居民放弃自有土地而搬迁至城市发展,导致农村耕种土地锐减甚至撂荒。因此,农村土地不能充分利用是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若能颁布相关政策,提高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对其加大开发力度,必然能大幅度优化士地整治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2未将生态保护作为刚性指标,缺乏完善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规划与评价。未根据整治区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条件及生物多样性,对整治区的生态脆弱性和整治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未对土地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研究论证,只是简单按是否可整治进行区分。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设计,项目生态效益及环境影响只有定性分析,缺少项目实施后对生态、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影响的定量评价指标。

2.3公众对土地整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据了解,土地整治项目工作主要在偏远乡村开展,大多村民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不了解或者不重视,致使土地整治工作很难开展。比如,在项目进行当中,需要对村民旧宅拆迁、耕地占用时,当地村民不重视、不关心、不理会、不配合相关政策,使土地整治工作无法开展或达不到预期整治效果[6]。除了村民不配合外,当地政府对相关政策也不够重视,这也给土地整治工作开展造成了很大困扰。

3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

3.1优化和适度开发区域的规划设计

针对优化和适度开发区域,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时,应确保设计的自然生态体系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相互协调,来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农村生态社区的规划设计中,应确保农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以传统的住宅布局为基础,吸收现代生态住宅的设计理念,以实现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态社区的发展目标。在社区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农村自然条件的优势,将自然环境元素融入其中,在社区住宅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农村家庭的人口结构、生活水平、工作性质等因素,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住宅建设成本,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水、地热等资源优势,以实现打造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3.2加强农村土地流转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和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新办法和新措施,建立专业化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高效经营。

3.3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监督

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地域性、差异性极为显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到有效掌握。严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发生的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以及强制征收土地等行为,使农民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同时,在土地综合整治时,整治的标准应先确立,综合分析土地的数量、质量以及集约用地的水平,对监督及考核工作的重点进行明确。

3.4建立完善的设计体系

土地整治应树立生态设计理念,对整治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找准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采用低碳、绿色、生态的设计方案,加强对生物栖息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混凝土硬化道路改为泥结碎石道路,混凝土硬化沟渠改为菱形框架植草沟渠,并设置生物栖息地和逃生通道,将小池塘由掩埋改为渍水净化池,将单一植被绿化改为复合植被绿化,充分发挥土地整治设计的生态导向作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有益生物繁衍生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3.5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领导责任要进一步强化,实行县、乡、村等各基层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制,积极为整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动员全民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环境治理工作的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打造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长期战略,确保农村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束语

按照目前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趋势,应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体系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监管;实施生态保护为导向空间优化和规划设计;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采取多样化的筹融资模式;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推动我国农村生态保护理念下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源.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03):116-117.

[2]曾文清,张斌.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转型及实施路径[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04):69-73.

[3]保继霞.浅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措施[J].农家参谋,2021(03):97-98.

[4]陈艳林,李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土地,2021(02):44-46.

[5]赖松坡.当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