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发展需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发展需求研究

殷海芳 罗玛 马小燕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1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对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的受资助学生进行发展需求的调研和分析,从跟踪反馈、拓宽内容、创新方法三个层面提出推进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反馈型资助,产教融合,发展需求,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本专科教育阶段,已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减、免”资助体系,切实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存、生活需求。随着国家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产生了更多元化、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发展需求,目前对于这部分的发展型需求研究还比较少,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只掌握单一技能而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职业人,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新目标。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如何准确了解和把握其自我发展需求,是深化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提高精准资助,达到综合扶智目的的关键。

二、文献回顾与综述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反馈型资助模式

目前,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反馈型资助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环境分析,研究者针对不同主体进行了责任分析。二是路径探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资助育人创新路径探索。研究普遍指出产教融合视阈下的学生资助工作应从重物质资助到重精神资助,从职业能力培育到工匠精神养成,从兴趣岗位链接到创新创业探索,集济困、扶志、强能为一体,全面突出育人功能。

(二)受资助学生发展性需求研究

目前国内较少有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一部分研究从理论上论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某几个发展型需求。有学者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索经济需求,提出优化整合结构,实现资源合理分配设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受资助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哪些;二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受资助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调查方法与设计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家庭基本情况、目前受资助情况、对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受资助后的心理感受、自我发展意向和需求等,主要目的是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现状、学习生活现状和自身发展需求,进一步把握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达到深化资助育人工作、提高精准资助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文献调研法和问卷调研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后期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以探究个体内部及群体间的差异。

(三)调查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网络问卷1414份,回收有效问卷1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872人(占62.29%),女生528人(占37.71%);大一506份(占36.14%),大二545份(占38.93%),大三349份(占24.93%);专业包括精密、机电、电子、软件等全校8个系院,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合理,具备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受资助学生基本情况

1.经济生活现状

资助项目对学生经济生活的影响,可从受资助学生月均生活水平、受资助费用能否较好支持在校生活等方面得以体现。调查结果显示,37.64%的受资助学生每月生活费在700-800元,仅有6.21%受资助学生每月生活费大于1000元,仍有26.93%的受资助学生每月生活费在700元以下。这说明目前仍然存在部分经济上较为困难的学生,需要更多元化的资助渠道来改善经济状况。

  1. 受资助现状

除51名学生获得学校资助没有用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外,其他学生均将获得的资助用于学习和生活,其中超过半数学生均将60%以上的学校资助用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这说明学校的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受资助学生的经济生活状况。从整体上看,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资助学生中,对现行的资助政策基本满意,但仍有很大比例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需求。


  1. 素质能力拓展现状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资助学生愿意通过校内外兼职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拓展个人的素质能力,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较为强烈,但平台相对来说可能还比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二)受资助学生的心理感受

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受资助学生的心理感受,呵护他们在心理和人格上表现出来的敏感与脆弱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调查中95.29%的学生表示受到资助感到幸运、温暖、感恩,仍有小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愧疚、感觉不劳而获,心理压力大,感觉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还有1名学生选择了自卑、感觉被特殊对待,同时也有14名学生选择无所谓,自己符合条件应该获得。我们在实施资助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同学的心理。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但并未完全定型的特殊时期,他们可能表面看起来坚强独立,但内心实则脆弱敏感,面对自己的发展需求,既渴望又胆怯,需要外界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三)受资助学生自我发展意向和需求

从长远发展和资助需求上看,受资助学生更希望获得学业指导、技能提升和心理建设方面的发展型资助。

绝大部分受资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内归因去思考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高校应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工作中优秀困难生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其他困难生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通过提升自我来改变个人现状和家庭现状。

九成以上学生认为解决自身困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5%的学生认为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不足1%的学生认为需要社会更多捐助。这说明绝大部分受资助学生都有着自身成长成才的发展性需求,资助工作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给予综合能力提升的帮扶,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造血式”资助。

3.反馈社会的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有61.21%的学生表示今后如果有能力,非常愿意以不同的形式帮助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37.64%的学生表示愿意,只能2名学生表示不愿意,这说明当前的感恩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跟踪反馈,把握资助需求

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把“精准扶贫”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努力做到“精准资助”,而“精准资助”首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准确了解与把握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从内容和形式上优化跟踪反馈机制。

(二)拓宽内涵,丰富资助内容

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构建“学业-职业-心理-素养”等多维度一体化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总之,可以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文化艺术展示、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进一步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锻炼成长平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方法,推进资助育人

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通过诸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活动,通过身边榜样力量、公益志愿服务、反哺回馈母校等形式,引导受资助学生培养自信自强、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此外,还可以依托资助项目、勤工助学、校企合作等深入开展多层次的资助共建活动,提升对受助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培养,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其在学业进步、技能锻炼、素养提升等方面多样化的需求,实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兰芳、菅广峰、王瑛.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9(04):41-46

[2]吴海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69-70,73

【课题项目】名称: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资助专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反馈型资助创新模式研究》,编号:X-c/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