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伯特的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2

浅谈舒伯特的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

张素子

西南交通大学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与世长辞,两万多名维也纳民众自发送葬,护送这位划时代的伟大作曲家最后一程。舒伯特拖着病弱的身体,抬着贝多芬的棺柩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一年后,年仅31岁的舒伯特也跟随贝多芬逝世,按照他的遗愿葬在了贝多芬的墓旁。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早期奥地利作曲家,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包括九部交响曲、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以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为代表的众多钢琴小品、钢琴奏鸣曲、室内乐、声乐套曲、歌剧、歌唱剧、弥撒等体裁众多的作品。

舒伯特毕生崇拜贝多芬,在其创作中受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位集大成者的强烈影响。同时,作为19世纪德奥音乐的开拓者,舒伯特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潮流。保罗·亨利·朗评论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伟大”》:“就像守卫在管弦乐最伟大时代的神圣区域门口的最后堡垒一样”1。舒伯特的伟大之处并非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就,而是在充分吸收、领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罗西尼等人的音乐风格后,将浪漫的抒情性、歌唱性与色彩性融入其创作中。舒伯特既是古典主义的守护者,又是浪漫主义的开拓者。本文从舒伯特的具体作品为例,浅谈舒伯特的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

  1. 均衡性与幻想性以交响曲为例

舒伯特像贝多芬一样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他所有的交响曲都具有古典交响曲的均衡性与规范性,配器上采用维也纳古典主义晚期的标准编制,结构上采用四乐章古典奏鸣套曲的典型范式,显示出舒伯特对于古典风格的敬畏与继承。

舒伯特早期的交响曲风格似乎更加靠近莫扎特,如《bB大调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谱例1)具有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末乐章的影子(谱例2)。在旋律声部均采用了分解主和弦的进行,低音声部以柱式和弦支撑声部进行,最高音bB音的使用具有相同的音响效果。舒伯特的《第五交响曲》具有明亮、轻快、幽默的古典主义特点,主题材料和发展采用典型的古典风格,可以与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相媲美。

6131e5f35e768_html_83daf6408b7192d9.png

(谱例1 舒伯特《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5-12小节)


6131e5f35e768_html_8ba6f82176239af1.png


(谱例2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末乐章 第70-77小节)

《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由快板乐章和行板乐章两个乐章组成,与同时期贝多芬的《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一样仅有两个乐章,但在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上完全不同。这部仅有两个乐章的交响曲,抒发了舒伯特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具有浪漫主义幻想性的特点。第一乐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从远方传来的低沉的引子开始,奠定了全曲抒情忧郁的感情基调(谱例3);主部主题下行大跳与级进上行的音型造就了紧张压抑的气氛(谱例4);副部主题采用维也纳民间舞蹈曲调,具有抒情歌唱性(谱例5)。和声的丰富多彩、维也纳民间音乐的巧妙运用、旋律的抒情性与歌唱性,仿佛映照出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中所呈现出的幻想、沉思、抒情、诗意的内心世界。

6131e5f35e768_html_ed69d7ddb361df25.png

(谱例3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一乐章 引子材料)


6131e5f35e768_html_9b75d92f2be93fd6.png

(谱例4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一乐章 主部主题)

6131e5f35e768_html_6645d8762efd04e3.png

(谱例5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第一乐章 副部主题)

  1. 功能性与色彩性以奏鸣曲和“音乐瞬间”为例

舒伯特最擅长的领域是钢琴,他的钢琴创作包括奏鸣曲、圆舞曲、幻想曲、舞曲,以及数量众多的钢琴小品。

舒伯特在保持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典型结构的基础上,对调性和声的功能性进行创新,赋予了奏鸣曲新的风格特征。如舒伯特晚期的作品《C大调奏鸣曲》D.840,四个乐章分别为奏鸣曲式、复三部-五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由此看来,古典主义的奏鸣套曲范式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依然适用,但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结束时,采用了等和弦转调(bD大调:V7等于C大调:Gr+6),以此回到C大调(谱例6)。是这舒伯特经常采用的转调方式,具有浪漫主义的独创性与色彩性。

6131e5f35e768_html_b7546f3b5d11c3a7.png

(谱例6 等和弦转调)

舒伯特的一些钢琴小品短小精干,被出版商命名为“音乐瞬间”,作曲家用这种体裁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其歌曲般优美清新的特点。《bA大调音乐瞬间》(op.94 no.2)充满了浪漫主义细腻、丰富、深情的情感表达。这首钢琴特性曲采用单三部五部曲式,首部的两个对比乐段分别建立于bA大调和#f小调,与古典时期的主-属关系转调不同,这里的转调转向远关系调。A乐段结束于和弦bD -F-bA,可看作为等音和弦#C-#E-#G,而这个和弦又是B乐段#f小调的属和弦(谱例7)。在旋律骨干音上也采用相同方式,从bD同音转换至#C,自然地过渡到B乐段。这种和声的色彩性使作品颇具精致优雅的魅力,舒曼、肖邦、李斯特的钢琴创作也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

6131e5f35e768_html_694eace01a048dce.png

(谱例7 《bA大调音乐瞬间》17-18小节转调)

  1. 戏剧性与抒情性以艺术歌曲为例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一开始尝试性的实验之后,大多数已基于几乎全新的原则;它们仅仅是在否定意义上与过去的Lieder(艺术歌曲)有关联:它们湮灭了之前的所有同类。2”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划时代的,他改变了过去艺术歌曲的曲调近似诗歌朗诵的曲调,只配有简单的伴奏织体的做法,充分挖掘和发展了艺术歌曲的表现力,艺术歌曲成为抒发作曲家情感的重要载体,舒伯特将这种声乐体裁发展至顶峰。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采用通谱体、分节歌、变化分节歌三种写法。《魔王》是舒伯特用歌德的诗作为歌词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情节内容以四个角色——叙述者、父亲、儿子、魔王的对话形式呈现出来。分为八段,每段四句。舒伯特用长短不一的乐句来安排几乎长短相同的诗句。虽然采用通谱体的写法,不具有段落的重复,但在旋律的发展和调性布局上体现了戏剧性。引子的钢琴伴奏采用不断重复的三连音音型,预示全曲险恶、紧张、恐惧的氛围,这种音型始终贯穿全曲。舒伯特赋予不同角色以不同的旋律材料和调性,如魔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陈述中,分别采用bB大调和C大调,结构规律,调性清晰。而当第三次魔王以危险的口气出现时,调性从bE大调急转到d小调,展现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性。

《冬之旅》是舒伯特根据缪勒的诗歌创作的声乐套曲,相对于《美丽的磨坊女》更加阴郁和忧伤。《菩提树》是《冬之旅》的第五首,描绘了一个流浪者深夜经过家门口的菩提树,回忆起往日生活与爱情的点点滴滴,在刺骨的寒风中,又踏上了流浪旅途的故事。该曲由A-A1-B-A2四部分构成。A乐段建立于主调E大调,是对与菩提树度过的往日时光的回忆;A1乐段转入同主音小调e小调,又过渡回主调,通过关系大小调的色彩表达流浪者内心的跌宕起伏;B乐段转入G大调象征刺骨的寒风;A2乐段再现是对菩提树的呼唤,表现对故乡思念和不舍的复杂内心情感。整个乐曲篇幅不长,融合了奥地利民间音乐的特点,钢琴伴奏、诗歌内容、和声调性融合为一体,具有舒伯特典型的抒情性,成为了艺术歌曲史上杰出的作品。

  1. 结语

舒伯特作为跨越古典和浪漫两种音乐风格的伟大作曲家,在创作中一方面遵循维也纳古典乐派建立的典型范式,另一方面,从维也纳丰富的市民音乐、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和声语汇与抒情旋律。其创作中展现出的幻想性、抒情性、民族性与歌唱性,对浪漫主义后世作曲家的创作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舒曼的声乐套曲、肖邦的夜曲,甚至是民族乐派的创作,似乎都受到了舒伯特音乐风格的影响。自舒伯特起,拉开了浪漫主义的崭新篇章。





















1 【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79页.

2 【美】查尔斯·罗森著,杨燕迪译:《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