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团的人才培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4
/ 2

戏曲剧团的人才培养分析

李进豹

山东省东明县大平调剧团 山东 东明 274500

摘要: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同时因其深厚的民间基础,又使戏曲在不同的地域生发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乃至戏曲剧种。新时期,如何做好戏曲剧团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推动戏曲剧团转型,为我国艺术事业注入活力,是剧团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课题。文章对此进行研究,旨在能够推动戏曲剧团人才培养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戏曲剧团;队伍建设;奖励

一、戏曲剧团人才培养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与教育活动本身同时存在,且极为重要的教育工作内容。在既定的教育方针和明确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人们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势必要选择某种教育培训方式和方法,以及相对应的培训内容,在特定的场所中由相关人员进行组织实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特定条件下的这些组织方式和方法,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为此,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根据其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部分。培养目标,是指戏曲剧团根据国家艺术方针和政策,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设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要求,具体的培养要求包括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规格、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等内容。培养过程,是指为了达到明确的培养目标,按照国家艺术领域的规定,使用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关联的教材、实验(实践)和培训设施等手段,用某种方式从事培训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专业设置、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以及开展人才培养的途径等。培养制度,是指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国家法律、重要规定、工作程序及其实施体系,包括基本制度、组织制度和日常培训管理制度三大类规章制度。培养评价,是指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对培养过程、培训质量、教育效益等作出多维度的客观评判,从而检验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二、戏曲剧团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戏曲剧种传承人最关键的是配置专业性师资队伍。戏曲剧种传承关键是培养传承人,传承人的培养只能由上一代传承人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如果没有师承,那么戏曲剧种的传承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讲更理想的活态传承。专业师资的配备就是戏曲剧种传承人培养的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席的。现实中,许多剧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曾邀请传承人来剧团授课,但条件限制,难以保证课时量。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即便是邀请到专业老师授课,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离开其原生地,就失去其固有的生态,无法进行活态演示和培训。

因此,戏曲剧团培养戏曲剧种传承人需在聘请专业老师教授的基础上,应尽量在戏曲剧种的原生地进行培训。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在稀见剧种的原生地与当地戏曲剧团联合培养戏曲剧种传承人。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为了保证戏曲剧种传承人的质量,目前来说,只能加大对培养戏曲剧种传承人的投入,由剧团来培养其传承人。专业戏曲院团要加入到戏曲类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中。在现有优秀师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专业戏曲院团的优势,针对好“苗子”,发挥院团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为优秀的剧团学员搭建与名师沟通学习的桥梁。

(二)努力搭建实践平台

戏曲剧种的传承和保护最终目的在于其“活态传承”,剧种能否延续“活态性”是衡量其传承的最基本的标尺。戏曲剧种的活态传承则在于正常市场环境之下的舞台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曾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基本特性,也决定了我们今天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为了发展的保护。没有保护,难以发展;而没有发展,保护也就失去了重要意义。”[2]为此,戏曲剧团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对剧团学员进行基础性教育和培养之外,不断强化舞台实践培养,注重与高校或者其它平台的联系,进一步加大组织学员参加实践演出活动的力度,加强剧团学员的实践锻炼;注重开展学习竞赛、展演评比等活动,激发剧团学员提高技艺水平的积极性。

(三)为地方戏曲新人、新剧目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完善奖励机制

戏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固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但也不能等闲视之、长期搁置,必须设立长期可控的有效机制。

第一,切实加强基层地方戏曲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如不能在短期内改善工资待遇,则要在增加演出实践上着力改善现有境遇,既使青年演员得到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又能使他们在实践演出中通过演出补助的收入提升,改善青年演员的收入和生活待遇,尽可能地解决或减轻青年演员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业务工作中。

第二,积极参与业内汇演和地方性赛事以及专业评比。目前,几乎每年都有全国性的地方戏曲调研或者汇演活动,这是地方戏曲走向全国,向全国戏曲观众展示独特艺术风格的机会。2015 年,辽剧《圆谎》在首届“辽吉黑蒙”地方戏调演中首演并得到观众的欢迎;2017 年,首届百戏盛典在浙江昆山举行,盖州市辽剧团和鞍山喇叭戏剧团双双应邀在“百戏节”上一显身手;2019 年,鞍山演艺集团喇叭戏剧团携现代剧目《孝顺媳妇》进京参加全国地方戏曲基层汇演……这些活动为地方戏曲剧团乃至剧种在全国舞台上的展示创造了机会,也为各地剧团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思路

[3]。这些活动也是锻炼新人、展示剧目的绝好机会,各级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应鼓励院团积极参加此类交流活动与赛事,积极鼓励地方戏曲走出去。同时,也要充分借助各个省份艺术节这一平台,在遴选中对基层的地方戏曲院团的报评剧目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鼓励地方戏曲院团的新剧目参评或传统经典剧目的展演,调动基层戏曲院团艺术创作和参与的积极性。

(四)鼓励在市级和院团内积极开展专业评比

尽管目前的演出市场面临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对于戏曲演员来说,诸如练功、吊嗓一类的专业训练却不能因此废弃和中断,但对青年演员来说,面对那些改行或经商的同行,每天坚持苦练技能的目的和意义又在何处?因此,要通过市一级或院团内的业务评比和展示,给予一定的精神嘉奖或物质鼓励,从而,使青年演员看到坚持练功所能取得的荣誉,以及来自于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坚守岗位、苦练基本功的同志们认同与表彰,要让青年演员在一个剧团或一个团队里感到公平,有存在感、参与感和归属感,最终让他们对自己的剧团以及从事的事业看到希望。

三、结束语

戏曲危机产生于中国谋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因而让戏曲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是戏曲走出危机的必经之路。当前,戏曲院团在改革中遇到了各种瓶颈:人才青黄不接,后备力量不足,老演员退不下来,青年演员又无编制指标,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等,都影响和困扰着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变则通,不变则亡,“大锅饭”显然不利于剧团的发展,戏曲剧团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进行改革。当前戏曲剧团的改革正在持续进行中,怎样改革仍在深入探讨中。可喜的是,大量戏曲剧团在青年人才的培养和编制等问题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这些成功的经验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人才问题是根本问题,这是一个剧团立足的基础,相信有着年轻而扎实的阵容,又逢着“新松”之后一炮而响的机遇,戏曲剧团一定有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晓浤.民营戏曲剧团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的探索与思考——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民营戏曲剧团演员培训为例[J].文教资料,2020(21):65-67.

[2]施瑶. 南京市越剧团运营管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3]朱长生,徐振斌.戏曲剧团回归市场的思考[J].剧影月报,2013(0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