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5
/ 1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用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7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4只;腹腔感染组24只;模型组24只。首先建立腹腔感染模型,腹腔感染建立6 h后行剖腹手术,轻轻取出全部小肠置于两层湿纱布之间,用带有滑石粉的手套进行手术操作,用盐水棉签从小肠末端自下而上到幽门环擦拭小肠浆膜层,反复6次,共15 min。分别于第3、5、7天处死大鼠,行胃肠道传输速率测定和腹部立位腹部平片检查。术后观察肠管粘连情况,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kit原癌基因蛋白(C-kit)表达。组间比较先采用One-way ANOVA检验,之后采用Dunnet 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模型组大鼠胃肠道传输速率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1.25±2.68)%、(21.90±0.96)%、(21.17±2.47)%;而对照组分别为(62.61±3.25)%、(59.76±4.92)%、(57.18±4.30)%。腹腔感染组分别为(50.66±5.95)%、(48.89±3.15)%、(47.58±3.74)%,模型组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924、228.536、193.761,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SOD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263.12±18.50)、(260.14±29.53)、(261.43±47.92) U/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6、28.863、37.244,P均<0.01)。模型组大鼠组织MDA含量术后第3、5、7天分别为(7.36±1.38)、(6.14±1.02)、(6.49±0.65) nmol/ml,与对照组和腹腔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92、11.190、16.156,P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iNOS阳性表达显著增强,C-kit阳性表达显著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改良方法建立的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模型与临床上发生的炎性肠梗阻指标基本一致,该方法能成功建立大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