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战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6
/ 2


基于人口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战略

黄林波

中冶赛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摘 要]本文主要对近10年以上的全国人口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得出人口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尤其是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关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同时提出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战略。

 [关键词]全国人口 数据分析 智能化

近年来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愈发严重,农村里的大量土地闲置、大部分从业人员到城镇或外省务工,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等现象突出,钢铁行业的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而且还出现一线工人难求的现象,种种现象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及影响。人口问题始终是国家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国家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少人化甚至无人化,即智能化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全国人口数据分析

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我国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从此次普查数据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二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三是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城镇化人口达到60%以上。本文分析相关的全国人口主要数据,这些数据均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其中2020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1.1 全国人口总数及增长率

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发布的数据,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比2010年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从1986年数据统计来看,全国人口一直在增长,但从2000年以来呈现低速增长态势,见图1。

从2006年到2015年这10年期间,增长率几乎维持不变,在2016年及2020年增长率增加,可能与二胎政策的持续性调整及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影响有关,但增长也很有限。

6135c93d27d88_html_e50e4cd27a8ef71d.png

1 1986-2020年全国人口总数及增长率(单位:万人)

2019年,新生儿1467万人,死亡1000万人,比2018年净增加467万人,从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来看,见图2,总的趋势近20年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在持续下降,死亡率随着人民生活的提升及医疗水平提高等因素相对平稳。

6135c93d27d88_html_6cf614ca93fd435.png

2 2000-2019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单位:‰)

1.2 全国人口构成及城镇化

从城乡来看,城镇人口90199万人,占63.9%,城镇人口稳步提升,见图3,1986年城镇人口占比24.5%,在1999年到2000年之间实现了一次跨越,并在2010年城乡人口各占50%,到2019年城镇人口超过60%,同时在2020年城镇人口增加5356万人,比2019年增长3.3%,说明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而早期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城镇化占比都比我国要高很多,比如:英国为83%、美国为82%、法国为80%、德国为77%,说明我国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6135c93d27d88_html_1d18f90ca6b22b2.png

3 2000-2020年市镇人口总数及比重(单位:万人,%)

从性别来看,男性人口72334万人,比女性人口高出2.5%,全国人口男女比例相对发展平稳,男性人口始终高出2-3个百分点(见图4),男女比例不均衡未进一步扩大,也未进一步得到改善,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存在。

6135c93d27d88_html_de1397e7a08a9ced.png

4 1952-2020年男女比重(单位: %)

1.3 从业人口及产业人口

数据显示,见图5,2019年底,我国从业人口77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5.3%,1990年之前从业人口不到50%,在1990年有一个快速增长,比1989年增加9420万人从业人口,并一直维持在56%左右达20年。

6135c93d27d88_html_ac0125c08f7f24ae.png

5 1952-2019年从业人口总数及比重(单位:万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服务也或商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教育、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占比快速增加,在2019年底从事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包括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的从业人口19445万人,占比持续降低,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口21305万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达到36721万人,几乎比第一产业高出一倍。

6135c93d27d88_html_6f63495362889968.png

6 1952-2019年从业人口各产业比重(单位:%)

从上述数据看出,2012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见图6,第三产业加速上升,第一产业加速降低,而且还发现,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也达到峰值,开始呈下降趋势。未来,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会越来越多,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人员会逐步减少。

1.4 年龄构成及负担系数

数据显示,见图7,2020年15-64岁的人口96776万人,占总人口的68.5%,2013年达到峰值,并开始呈现下降趋势;0-14岁的人口25338万人,从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自从2016年开始在缓慢上升,说明二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国家卫健委表示,在2021年5月31日后均可生三孩,对新生儿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5岁及以上人口19064万人,比2000年增加10243万人,老龄化趋势日趋加重,但早在2008年11月,人保部就提出了酝酿延长到65岁的退休方案,来增加从业人口规模。

从负担系数方面来看,2010年开始总抚养系数稳步提升,在2020年达到了45.9%,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从业人员降低,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

6135c93d27d88_html_ae22dfa17842547b.png

7 2000-2020年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及负担系数(单位:%)

1.5 人口数据分析结果

全国人口持续维持低速增长态势及新生儿出生率持续降低而老龄化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人口快速增加,从业人口相对稳定但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快速增加,说明未来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人口逐步减少,尤其是传统的工业、农业从业人口不断减少。虽然国家在深化二胎政策的基础上,开始推进开放三胎政策以及研究延迟退休计划等,从二胎政策深化执行效果来看,短期内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很有限,而且总体的趋势不会改变,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将不断较少,工厂少人化、无人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2 冶金行业智能化应用

人类一直在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对生产力的提高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机时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化时代,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信息化时代,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极大的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生产方式,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等。当期,人类已经开启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能化时代,为此德国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德国所谓的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1】。 国内各行各业掀起学习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相关文件、精神以及相关技术的浪潮。赛迪集团作为中央企业,积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快速进行机构调整,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2018年宝武集团启动了韶钢智慧中心建设,赛迪集团抓住此次契机,提供了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整合了铁区和能介全部单元的控制与决策,实现了5公里外跨工序、跨区域、远距离、大规模集控、无边界协同和大数据决策,一系列智能化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够对全厂的生产运行进行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此智能化集控项目,是大数据、智能制造对冶金行业的创新式突破,彻底颠覆了冶金行业的生产方式(见图8传统钢厂、图9智能集控钢厂),开启了冶金行业实施智能制造的新纪元。




6135c93d27d88_html_599926ffda5fc4a.png

8 企传统钢厂

6135c93d27d88_html_b2c049ca7ee4c4a9.png

9 智能集控钢厂

随着智能化、大数据在宝武韶钢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国内钢铁掀起了智能化应用浪潮,武钢、马钢、永锋钢铁、南钢等都争先孔后上智能化项目,一是通过与工艺结合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通过智能化、大数据实现了少人化,甚至也提出无人化车间;三是实现了工作场景的改变,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企业风险。

3 结语

本文主要从全国人口发展的数据统计分析视角,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人口越来越少,人口老龄化、负担系数越来越高;传统工业现场条件艰苦、安全风险大,企业运营风险系数高,行业智能化、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必然趋势,企业特别是从事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关的企业应及时进行战略转型及调整,同时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美国应用信息经济学创始人道格拉斯· W. 哈伯德声称,数据无孔不入,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了数据,谁就能把握成功2】。万物互联、万物互通的智能化时代将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当“中国制造2025”遇上德国“工业4.0”》,中国政府网, 2018.12.03.

【2】《数据化决策》,[美] 道格拉斯 W.哈伯德(Douglas W.Hubbard) 著,邓洪涛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12.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