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

凌加展

百色市凌云县博物馆 533199

要:文物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当时社会事实的见证,对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考古挖掘过程中,文物的保护要遵循专业原则与方法,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升文物的价值。基于此本文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历史文明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重要性分析


言:

文物考古发掘是一项极为细致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的起始阶段,这一环节面临着很多影响文物保护的因素,如自然光照、温湿度变化、微生物与病虫害以及地理环境等。因此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量文物考古发掘现场影像文物保护的各种因素,还要采取专业的技术、方法以及配备专业的设备、材料对文物及时加以专业保护。

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概述

文物发掘是全人类的“遗产”,也是帮助后代了解祖先的最好方式。任何在人类考古发掘过程中出现的考古遗迹遭到破坏,可能意味着子孙后代将失去重新认识祖先的最佳机会。

1.1考古发掘

考古遗址的科学管理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保护考古文物和遗址。科研人员的实时现场维护,不仅是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处理,更是现场实时记录的需要。如前所述,我国考古研究中的文物发掘者不具备完善的科学知识,可能会在无意中破坏遗址,但也将考古研究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文物现场保存的历史信息,对以后的历史分析也应该有客观的参考价值,所以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实时记录[1]

1.2文物保护

我国对文物考古鉴定的主要理论和科学研究大多是以文物考古鉴定为基础。而所谓忽视文物考古发掘,一旦部分文物完全露出深层土壤表层,它们极有可能被暴雨淹没,这都是由于文物发掘者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造成的。虽然考古前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但这些人对挖掘机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透彻,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出现所谓的不稳定性,很容易直接对这些文物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必须加强关注,避免因各类突发情况而造成文物损坏。

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2.1保留研究价值

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着其所存在于某个时期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工艺技术和社会经济水平等等历史信息。文物也承载着宝贵的文化信息,考古保护工作是促进人们通过研究文物来探索历史、传播与交流我国悠久文化现实的重要手段。因此刚出土的文物,由于长期被埋在地下,未曾接触到空气、光照等等,或其在地下自身已形成一层保护膜,为此要对其要十分小心并尽可能做最少处理,实施最小“干扰”手段,保留最大的研究价值。

2.2避免损坏文物

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内涵。因此文物也是后人深入了解古人生活的主要途径。但这种了解仅存于知识研究和历史探索方面。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化角度,考古出场的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这也为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特别要求。对于前期过多使用的保护材料,也会增加后期清理、消除等工作量,要求减少文物的损耗程度,由于大部分文物遗址地处偏远,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减少保护材料,在最大程度生避免对文物造成破坏[2]

2.3推动文化发展

从实际情况分析,考古挖掘工作以及其他人类行为都会对遗址或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与探索资料的真实性。尽管现如今一些考古专家或技术人员能够较完美地复原遗址、修复文物,但这种修复工作是基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脑思维创造进行的,因此具有不可复原性。因此对于那些无法进行事先取样的文物,应在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记录中详细说明,并阐明对该文物完整的发掘及保护过程,有助于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具体策略

3.1控制文物放置环境

对出土文物温湿度环境进行控制的措施就是要做到科学建构或提前创制出土文物所需适宜的温湿度。这就要求考古工作人员对文物原有的存在环境进行勘测,得到相应的温湿度准确数据,进而依据科学数据建构文物在出土后的保存环境。这种保护对考古发掘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如果考古发掘中无法达到高标准的技术条件,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基础性、经验性保护措施也可以实现对文物所需温湿度环境的创设。如某些水分含量较高的文物在出土后要置于湿度较高的空间环境中,或者直接将其暂时浸泡于清水中,使其自身湿度与存放环境的湿度匹配。

3.2了解出土文物状况

由于土壤中存在腐蚀性物质和大量微生物,这些物质可能使文物极为脆弱。因此,文物在土壤中会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将与周围环境达到平衡,其结构将趋于稳定,不易被侵蚀。然而,文物在被挖掘之后,会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空气和土壤成分不同,氧气、湿度等因素会再次破坏文物的结构。例如木材长期接触土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脱皮,即使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结构也有可能倒塌,文物也会破碎,因此对出土文物的调查和保护非常重要,考古单位也应首次采用封闭的方法,以免文物不适应环境。

3.3现场挖掘抢救工作

现场文物的原始主体无法更改,用于保护和加强现场历史文物的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和抗老化性。由于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是长期和临时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用于文物材料的安全性、可逆性和操作简便性,促进可逆的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抢救工作包括两个主要环节,包括抢救文物需要的所有重要信息,例如文物特征、形态、艺术美学特性、历史文化特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所需要依靠的信息是前者的相关信息。现场文物抢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抢救工作,这也是后期文物修复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抢救记录文物过程中,必须注意保证文物信息的准确和全面,提升文物修复的成功性[3]

3.4考古挖掘现场加固

由于现场文物信息是不可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因此,作为一种临时性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加固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及时获取现有的文物保护信息资源,并且可以确保受保护文物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安全性。在使用考古文物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和加固时,应特别注意正确选择文物加固材料。在挖掘和加固遗址考古文物之前,应清理遗址附近的白土、可溶性硝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以确保文物加固的效果不会对遗址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3.5注重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与病虫害是文物考古发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具有的持续性、不易发觉性会给文物造成极大的损坏。特别是木质、丝质、漆器等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文物会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对此类文物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更为严格的杀虫灭菌工作[4]。因此要加强文物在出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保护措施,使文物尽量在出土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并且密闭的空间,在出土后一段时间内要对文物表面的微生物进行采样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

结束语:

考古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专门的工作,考古学应积极寻求新的进展并采取合理的方法、渠道、完善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从而通过考古更好地了解历史。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开展出土文物保护工作,防止由于所选文物保护措施的失当使保护工作的后续开展受到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 从考古遗址到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的价值认定与保护利用[J]. 东南文化,2019(1):6-13.

  2. 王心源,骆磊. 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时代的新任务[J]. 遥感学报,2020,24(7):837-841.

  3. 李林. 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探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140-141.

  4. 余斌. 引江济淮庐江段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20(1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