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台州市农村物流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台州市农村物流发展研究

金玲琴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 2021年6月,浙江已经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为农村振兴带来了极大的机遇。而物流的畅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国家及各级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台州市农村物流的现状以及农村物流发展遇到的问题,再结合当前政策背景,探索提出台州市农村物流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有效地盘活乡村资源、激活乡村经济,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 农村物流;农村经济;台州市;共同富裕


1、前言

2021年6月,浙江已经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提出要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共富。多年来,城乡差距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之一,因此建设共富乡村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必须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主攻点。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指在农村地区,为生产销售和农村居民生活及其他经济活动所提供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的总称,是农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及农村消费品流通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一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加快农村物流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今年7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的重要举措”。这对台州市进一步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更好地满足全市农民生产及生活需要,提升农业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

2、台州市农村物流发展现状

农村物流产业基础发展良好。农业品牌大力提升,仙居杨梅、涌泉蜜桔、玉环文旦、天台铁皮石斛、三门青蟹等知名度越来越高,成功创成了10 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20年粮食总产量52.09万吨,比上年增长3.7%;蔬菜产量225.02万吨,比上年增长2.8%;油料产量1.32万吨,比上年增长0.4%;水果产量149.93万吨,比上年增长1.2%,水产品产量149.04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水果产量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二。农村工业化进程良好,台州市块状经济明显,临海市以休闲用品为主、温岭市以鞋业为主、天台县以汽车用品为主,各地都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全市拥有48个淘宝镇、295个淘宝村,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充分利用县域电子商务优势,结合各地产业集群特色,打造了台州特色的线上产业集群。农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8元,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持续扩大的农产品产量及农村消费能力为农村物流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6136f77e3b859_html_57d53a153e4e7418.gif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路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1万多公里,优良中等路率92%以上, 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的农村客货运网络;铁路方面,建成甬台温铁路、金台铁路台州段(含头门港支线),杭绍台铁路即将完工,温玉铁路、杭温铁路开工建设;港口方面,头门港区加快建设,全市共形成生产性泊位 197 个,其中万吨级泊位 9 个,全国交通重要节点区位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农村服务设施布局愈加完备,建成乡镇运输服务站52个、普通公路服务站143个、港湾式停靠站1730个、村级物流网点2460个,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一步打通了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农村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规模化、品牌化培育、生产和销售,农村物流规模逐渐扩大。全市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农业龙头企业45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204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通过“公司+集体经济+家庭农场”等模式,集合农村个体农户产能,开展规模化农业、高效农业生产,并推行统一包销及统一运输,以解农民后顾之忧,农民创收保收取得良好效果。

农村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止2020年末全市拥有物流企业 2533家,其中快递企业130多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149家、国家2A级以上物流企业87家;总货物周转量超过1797亿吨公里,覆盖全市城乡。各物流企业不断提升现代化经营能力,逐步走向经营多元化、管理现代化。快递进村不断推进,如菜鸟、京东、顺丰、德邦、申通、圆通等快递企业各自下沉快递网络,加快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快递农村覆盖率已达到100%以上。同时,台州市物流企业不断创新农村物流服务能力,探索推进“布点、织网、联动”3条发展路径,实施“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创新货运公交、小件快运等便民新模式,提供高质量农村物流服务。

农村物流新技术应用不断推广。信息技术逐步运用于农村物流。冷链物流信息化助推全程冷链不断发展,不仅满足了农产品的保鲜需求,还降低了损耗率。通过运用物联网及卫星定位技术,实现了农资流通的在线监控,实现物流车辆即时定位、补货配货电子化等。全市标准化托盘逐步推广,车货匹配平台、智能机器人、智能快递柜、无人机、无人仓等智慧物流技术加速运用,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

3、台州市农村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村物流服务水平不高。从物流企业看,台州市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业态较为传统,各部门、各企业自建物流信息网资源共享度、功能完整性还存在不足,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需求。从物流末端网点配备看,有些村庄除了邮政外配送服务到村到户的较少,大部分快递包裹需要村民自取,最后“一公里”多年都难以解决。从农村物流装备水平看,从事物流的运输车辆主要以小货、面包、三轮为主,农产品物流急需的冷藏车辆、保鲜装备和其他专用车辆等仍未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道路有待继续完善,虽然台州市在推行“四好农村路”建设,但是农村部分仍存在道路窄、路面破损、断头路等问题,导致通行不畅,运货效率降低。物流站场建设有待加强,部分物流园区在通道完善、枢纽衔接、节点布局等方面,缺乏统筹布局和顶层规划的指引,不能实现有机衔接和协同联动,难以获得物流集约化运作的效果;园区内缺乏联运中转转运设施,与港口、铁路货站、机场等交通枢纽的衔接有待完善,对外集疏运通道、干支运输衔接等有待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滞后,冷库、田头预冷设施等不足,共享共用物流体系非常薄弱,导致农业损失严重,例如涌泉蜜桔由于没有公用型的冷藏仓库,腐烂现象严重,路边、河边、田野边有成堆的腐烂桔子堆积,十分影响村容村貌,也影响村民的收入。

政策扶持尚且不足。相对于周边城市,台州市在物流政策和资金扶持上力度小,政策精准度和协同性不足,用地供应、投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方式亟待创新。各县(市、区)政府出台的对农村物流的具体支持政策也是偏少,对农村物流企业支持培育力度小。农村物流行业监管机制仍待完善,缺少市级层面农村物流统筹发展协调机制。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缺乏与官方的公共信息平台,不能有效整合农业产业链各项信息,导致农产品溯源难度加大,农民获得物流信息能力也较弱。农村物流标准化水平也不高,缺乏农产品冷链流通链条、社区冷链配送、企业操作管理规范等标准,导致农村物流发展仍处于野蛮自发发展阶段。

部门协调合力不足。一直以来,我市物流业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情况,发改、交通、商务、农业农村、邮政等部门职能对农村物流业务均有涉及。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部门间存在职责交叉、信息壁垒,导致资源分散,存在整合不够、效率不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并且农村物流规划不足,现有农村物流节点由各快递、物流企业根据业务需要自发布局,导致物流需求旺盛的镇村设点扎堆,偏远村庄物流网点少。总体来说,台州市农村物流资源整合利用不足,流通效率不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4、推进台州市农村物流发展对策和建议

1)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结合台州产业实际和路网体系,加快构建“县县有物流中心、乡乡有农村物流服务站、村村有农村物流服务点”的县(市、区)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布局,加快融入“123快货物流圈”。

县(市、区)级节点:选择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或依托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园、物流产业园区等物流集散区块,如韵达(三门)快递电商总部基地、温岭鞋业智造创新服务产业园、圆通总部台州区域基地等专业园区,提供运输服务、仓储服务、信息交易、物流增值、电商快递服务等多功能服务,并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冷链物流等其他专业化服务,提供县域农村物资下行配送和农副产品上行的物流服务能力,打造成为县市农村物流节点与上下游枢纽节点间的物流组织网络。

乡(镇)级节点:选择现有渔港、养殖产业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客运站点、邮政、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商超等,按照“多站合一”模式,建设拥有快递包裹收寄、代购代销、信息采集发布、便民服务等功能的物流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为上接县、下联村的中间物流节点,支撑农村各类物资的中转仓储和分拨配送。

村级节点:选择农家店(超市、小店)、菜鸟驿站、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农村电商服务点等,建设集邮政、快递、电商、供销、信息采集发布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构建村级邮政快递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末端网点布局,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路网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以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区公路为引领,实施全域农村公路路面硬化、断头路消除等计划,织密农村路网,提升农村路网功能。根据服务需求完善交通驿站、停车休息观景点、公共停车场等普通公路沿线服务设施。重视乡镇物流园区与港口、铁路货站、机场、口岸等交通枢纽的连接,加强交通枢纽与快递仓储、分拨、接驳等设施的衔接,优化与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对外交通干线的衔接,构建公、铁、水、空衔接畅通的”多式联运”物流运输体系,打通干线运输大动脉。

提升农业物流装备技术。针对冷链物流中的薄弱环节,建设与冷链物流相对应的仓储、包装以及配送等基础设施,提高冷链物流运输能力和水平。借助现代智能化技术与设备,建立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鼓励应用“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等,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还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5G全覆盖,补齐农村信息设施短板。

打造农村数字物流。依托数字台州建设,建设农村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依托5G、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农村零散物流需求,解决产销和流通组织化对接问题。鼓励台州市现有物流公司升级,采用信息手段进行智慧管理,利用射频技术、GPS等实现货物跟踪调配、车辆定位调度、物流信息汇总查询等,利用自动导引车(AGV)、自动码垛机、智能分拣、感应货架对仓储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解决末端配送问题。全市范围内开展农产品的溯源工作。

3)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培育物流领航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智能化水平高、产业链管理能力强、竞争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台州市物流龙头企业。立足于“扶优扶强”理念,资金、用地保障等各项扶持政策需向骨干物流龙头企业倾斜。加快物流联盟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台州市本地企业的发展。鼓励生产企业、商贸企业、批发零售企业、餐饮企业等将物流业务剥离外包,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末端配送企业发展。强化开放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提升台州市物流的服务能力。

推进物流标准化。加快标准托盘(1200mm×1000mm)、标准物流周转箱(筐)等物流载具推广应用。应用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拓展标准托盘、周转箱(筐)信息承载功能,推动托盘条码与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关联衔接。探索构建开放式周转箱(筐)、标准托盘等循环共用体系,支持托盘、周转箱(筐)回收网点、清洗中心、维修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标准研发建设,统一技术接口标准,鼓励平台间开展联盟合作,实现可公开信息的共享互联互通。

打造农村物流品牌。依托台州市特色农产品和农村特色工业,推进品牌强农,提升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打造一批特色化、绿色化、优质化、高端化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商品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以及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及产销对接,提升台州农业及工业的知名度、影响力。支持物流企业集约发展、做大做强,成为规模化、网络化的品牌公司。

4)积极提升农村物流管理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农村物流是现代物流中最基础的物流,范围广、基础弱、环节多、链条长,因此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物流工作领导体制。建立由市级主要领导为负责,发改、交通、农业、国土、财政、商务、供销、邮政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物流工作领导小组,以合力推进农村物流发展。各县市区政府充分发挥在促进农村物流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将农村物流发展纳入到共同富裕以及乡村振兴等考评内容。

加强政策保障。农村物流与农村公路、农村客运一样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发展初期,政府应给予资金补助。建议设立台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或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站场设施建设、设施装备改造、信息系统建设、组织模式创新等具有较强公益性的项目予以引导扶持,对发展较好的物流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提升农村物流运营管理水平。推动城乡配送车辆“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增强农村物流品牌形象识别度,方便群众监督。高度重视农村物流安全,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物流园区的安检设备投入,积极推进物流站点严格实行入园企业证照齐全、货物受理实名制,100%开箱验视和快递物品100%过机安检。重视各物流园区和各物流企业的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祁思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物流发展研究》.探讨与研究,2021(07)

[2] 苏循博,郑煜.《烟台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山西农经,2021(04).

[3] 王二威,王坤.《珠海农村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特区经济.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