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可视化视角研究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及预防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8
/ 3

从信息可视化视角研究我国校园欺凌 的现状及预防对策

郭芷泠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近些年来出现的大量校园欺凌案件与新闻给社会以及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对学生成长来说,校园欺凌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校园欺凌不仅会伤害与摧毁青少年的身体,同时也会对青少年的精神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本文通过有关的校园欺凌统计分析,做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找到校园欺凌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能够带给青少年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校园欺凌 预防对策 综合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sf2020017)

【作者简介】郭芷泠(2000.08.11-),女,回族,福建人,本科在校学生,研究方向为矫正教育学。


一、校园欺凌的研究意义

校园欺凌作为这几年频频出现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点关注。曝光出来的“施暴者”们施暴手段令人发指,本该正是处在认真学习阶段的青少年,为何会变得如此充满戾气?面对校园欺凌的特殊性和严重性,本研究重点通过信息可视化的视角来分析目前国内校园欺凌的现状,从直观简洁的大数据中思考剖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这样不仅可以让社会各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同时也能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一些能够妥善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建议和参考。


二、校园欺凌的现状

纵观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调查目前校园中存在的青少年欺凌事件的真实情况。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秩序,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种大数据后得出现阶段校园欺凌的大致特点如下:

(一)低龄化趋势明显,网络欺凌高发

随着科技快速地更新迭代,网络成为了校园欺凌另一个新的平台。由于网络的自由度非常高,加上群功能的开发,人们在网上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言、操作,互联网犹如一个巨大的保护伞,人们隔着屏幕,“合伙”起来采用语言攻击、“人肉搜索”等方式来进行“网络欺凌”。而且,由于网络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用户可以选择匿名,经网络中介化之后产生的欺凌行为,其传播范围及危害后果大大增加。在分析大量有关网络欺凌的相关视频和资料之后发现,网络欺凌的“施暴者”往往使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来进行长时间夸张性的表演,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进行网络围观,从而获取更大的曝光量。在这帮“施暴者”中,不乏出现青少年的身影,且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在他们眼中,浑然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多地是抱有娱乐性的态度来获得“成就感”,亦或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欺凌持续升温

调查研究表明,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男生多是采用欺凌冲突的方式,比如聚众斗殴。他们会进行肢体冲撞攻击,故意伤害或者抢劫,他们的犯罪行为往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与之相反,女生进行校园欺凌的方式一般不具有明显性,比较隐蔽。她们会避免肢体上的接触和正面冲突,更为倾向于对受害人实施心理欺凌,或者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实施欺凌,比如孤立排挤受害人,传播无中生有的流言使受害人蒙受侮辱。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性别的中性化,女生男性化的趋势也逐渐显现,近些年女生占校园欺凌“施暴者”的比例逐年攀升,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女生的施暴手段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欺凌行为常常与性相关,带有更多的性侮辱成分,具有逼迫性,虐待性和表演性等特点。


(三)团体作案为主,多有旁观者在场

整理校园欺凌发生的各个过程,发现团伙作案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团伙作案主要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第一,提高了成功率;第二,减少了施暴者的心理负担;第三,增加了受害者的恐惧感。校园欺凌往往伴随着围观现象的发生,围观者的数量在两人及以上,有时候甚至是一个班都在围观。网络上流传的欺凌视频,往往也是由旁观者进行拍摄,同时旁观者会对受害者进行嘲笑讥讽,甚至伴有恶意的解说。宋雁慧教授(女,博士学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25所中学里面的2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1.4%的学生参与过校园欺凌的旁观,这部分学生里又有34.7%的学生曾经多次参与旁观校园欺凌的发生。


(四)模仿性强,易发生角色逆变

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和施暴者长期处在相同的生活环境,这样会更容易导致他们彼此之间角色的互换,从而发展出更多的模仿性校园欺凌事件。受害者如果在受害后,不能够及时地得到心理疏导和校园救助,那他极有可能会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或是自愿或是被迫成为下一次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有研究表明未成年女性在转换角色后进行性犯罪和欺凌犯罪的概率会比未成年男性要高。在女性群体中,欺凌事件的结束并意味她们之间的恩怨就结束了,女性之间的恩怨往往会具有累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出现下一次的报复性欺凌事件。根据破窗理论,如果外部环境是非常没有秩序的,那么对越轨犯罪是非常有利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及时地修复破窗,所以只有减少诱发校园欺凌的因素,才能够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1. 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但针对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与此同时,各种不良文化也在引诱着青少年进行校园欺凌的犯罪。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一些负能量的媒体信息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例如近几年兴起的短视频软件,只要下载就可以轻松浏览到各种各样的视频,在这其中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尚未成熟的阶段,认知能力较差,判断能力较弱,模仿能力很强,极易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


(二)家庭方面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是幸福美满的。在偏远山区,很多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家中年迈的长辈。脱离了家长的严格管教,孩子没有了约束力,很难培养较强的自制力和对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又或者虽然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由于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没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自己的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只会一味地苛责孩子,盲目地信奉“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在自己的家庭成长环境中会产生逆反心态,同时也会将自己的委屈和不满情绪转化为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采用欺凌手段。


(三)学校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还有所欠缺,学生们的法制意识淡薄,在面对被欺凌的时候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另外,由于授课压力大,学生数量多,老师在对待学生时无法完全做到“平均主义”,对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耐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以读书为唯一要事,忽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此刻板严肃和高压的环境下,往往会成为校园欺凌常出现的地方。


  1.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1.结合可视化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1990年到2020年这30年间的3788篇有关校园欺凌的典型中文文献进行研究,主要将这个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计量统计操作以及可视化分析,同时编绘科学图谱,将校园欺凌多年来的发展脉络进行整理归纳,揭示了校园欺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总结了如何建立预防校园欺凌发生机制的方案。这对于那些研究校园欺凌的学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控学科结构,学科的发展动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让校园欺凌研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能够推动我国建立健全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法规,努力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2.利用计量统计

本文使用的是CiteSpace5.3对收集的100篇文献记录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处理与可视化分析处理。对数据的具体处理方法:首先,用Refwork格式保存文献,然后使用CiteSpace5.3软件中的自动转换工具,把得到的数据转换成软件可识别的Data格式,同时新建一个工程处理文件夹,再将数据导入CiteSpace5.3软件中。将时间的跨度设置从1990年,历经30年到2020年。最后将网络节点设置成为第一是“关键词”,第二是“作者”,第三是“机构”,用简化路径的算法(Pathfinder)的方式进行修建。


(二)采用专题论述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综述,访谈法和问卷法这三种研究的方法,其中访谈法以及问卷法使用频率较高。

专题论述是针对一种现象或者一个问题用理论的方法去论述,它的应用场景是一些不需要提供实证的研究。而问卷法和访谈法,主要是对实证进行研究,需要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一现象进行实地的调查,分析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结果,最后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用专题论述的方法去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但是缺点就是没有数据和案例的证明,导致可信度以及有效度不是很高。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进行分析,有利于校园欺凌的量化分析研究。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调查搜集到的那些数据和实例,这样可以将校园欺凌事件进行量化,使得研究分析的结果更加可靠。


  1. 校园欺凌的预防对策

(一)立足政府

2017年两会提出,针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立法,划分校园欺凌的不同形式,有针对性地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政府应当在全社会进行法治教育宣传,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筛选出学生最常使用的软件和关注的媒体运营号,精准投放有关抵制校园欺凌的呼吁宣传,让学生在日常的上网浏览当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抵制校园欺凌的潜意识。有关部门机关还可以联合学校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综合治理校内外发生的欺凌事件,对该类事件进行排查和督导,及时处理。


(二)立足校园

  1. 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天地,更是青少年塑造自身性格,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定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开设相关的普法课程和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第二,成立相关的安保部门,完善校园的监控体系,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在日常巡逻中不放过任何有可能产生欺凌事件的角落,对校园欺凌抱有坚决抵制和排斥的态度。第三,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避免欺凌倾向的出现。


(三)立足家长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之间应形成良性互动,不过于严苛也不过于溺爱,除了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相关教育以外,家庭也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要多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在行为或者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尽可能让孩子减少甚至不接触包含欺凌情节的电影、电视剧等。家长还要带领孩子多参加积极向上的活动,接触健康美好的事物,接受正能量的教育,远离阴暗负面的信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校园欺凌时,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向学校反映并关心询问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而不应该质问孩子:“为什么别人没受欺负,就你受欺负了?”,更不应该在得知孩子受欺凌以后,责怪孩子胆小懦弱,在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就把所有的过错都总结到孩子一个人身上。反之,如果自己的孩子是“施暴者”,家长也要先问清楚原因,无论是出于主动或者被动的施暴动机,都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惩罚,让孩子知道实施这种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和排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立足受害者”

由于校园欺凌多是发生在校园内或是校园周围,因此若自身遭遇欺凌事件时要大声呼叫,尽量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有条件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录音或者录视频,保存证据,在对方人多的时候千万不能选择“硬碰硬”,而是找准时机,采取恰当的方式尽快逃跑离开,去寻求老师、保安、路人或警察的帮助。上文我们提过在一次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往往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欺凌事件的“施暴者”,为打破此类循环角色的演变,我们鼓励“受害者”勇敢地向老师或者家长倾诉,寻求正向的帮助,不要觉得羞耻而难以启齿,忍气吞声。

结合实际调查和研究数据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校园欺凌不仅会影响到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危害到校园秩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如果要从源头上阻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能仅仅依赖学校的管理,需要家庭和社会各领域各部门一起合作,为青少年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远离校园欺凌。

参考文献


[1]井世洁.周健明.我国校园欺凌研究(1990-2019年)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06):82-89.

[2]张学政.李东林.我国校园欺凌研究现状述评——基于CSSCI源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教育导刊.2017,(06):67-71.

[3]李荣.大学生法治观念构建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2020,(20):179-180.

[4]陈彩霞.校园女生欺凌的成因及其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7,(19):176-177.

[5]宋雁慧.孛志君.秦颖雪.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师.2013,(15):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