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8
/ 2

浅谈“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

李芳华

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团结小学 广东 广州 5108 00


摘要】“边缘学生”是学校中容易产生极端自卑心态和过度敏感人格等心理问题的边缘群体,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给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主要探究“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浅谈“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边缘学生”;表现;原因;转化策略

“边缘学生”的教育转型是老师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边缘学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性格孤僻、远离集体、喜欢独处的边缘心态导致集体或学习的边缘个体。以下是基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边缘学生”的表现、形成的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一、“边缘学生”的表现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边缘学生”有以下的表现:第一,智商水平较同龄人低,学习成绩较差;第二,没有能够促进学业成功的能力和背景。以上两点可以称为“学习边缘个体”。第三,性格孤僻、偏激,喜欢独处、冷漠待人处事,不能融进集体之中的,被称为“集体边缘个体”。

二、“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

人格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形成“边缘学生”的原因也纷然杂陈,可以概述为以下四种影响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如果个人因素是“边缘学生”形成的“原材料”,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就是“加工厂”,而社会因素则是一个巨大的“培养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形成“边缘学生”,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更为巨大。

1、学校因素:定型的评价。

“定型化效应”又叫“刻板印象”,反映在教育工作中,就是教师受到现实因素影响,对学生的看法处于稳定不变的看法,是定型的思维习惯。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因素,在学校中,还是有不少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数的高低和是否遵守纪律。在这样的定型评价下,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个性亮点、爱好等。对成绩低或屡次违纪的学生认为是烂泥护不上墙,甚至出现体罚或者心理性惩戒现象;如果几番“挽救”后都无法扭转情况,则认为学生“无可救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心理。在这样的定型评价之下,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成绩优秀、品德出众的学生身上,对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生缺乏重视,更容易促使“边缘学生”的形成。

2、个人因素:学生的因内。

“边缘学生”的形成,除了学校这个外因还体现在的学生个体内因。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学习表现。“边缘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比如学习欠缺自觉性、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不能处理好娱乐与学习间的关系等。因为学习能力的差异,造成了学习表现的差距,随着学习表现差距越来越大,其学习能力必然会进一步下降,逐渐形成了“边缘学生”。

3、家庭因素:无形的忽视。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岗位、成长经历的差异,造成教育孩子方式不同,很少过问孩子在校学习的状况,或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却不予以指导,使子女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有些家长终日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情况不甚了解,与孩子缺乏交流,或一旦出现情况,就开展打骂教育,使孩子心理状况失衡;有些家庭夫妻失和,只重视自己的利益,忽略孩子的感受,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孩子溺爱,出现问题后又互相推搪,问题得不到解决,孩子的成长变得扭曲......这些情况,其实家长都在无形中忽视孩子。他们没有留下空间观察孩子的成长情况,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情况不明了,没有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正确的指引,孩子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均会导致“边缘学生”的形成。

三、“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他的观点说明,人本性善良,就像水会向下流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人的本性发生了改变,误入歧途,说明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后天环境的影响。“边缘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边缘”性质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之下慢慢形成的。

作为教育者,对“边缘学生”的转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转化“边缘学生”?

1、坚持“因材施教”,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因为每个人智力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相同,才会有各种各样、性格鲜明的学生,我们教育的学生才不一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然而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差异存在,把学生简单地按成绩和行为表现来划分等级,如果被班主任认为是“差生”,学生对自我的概念就会形成,逐渐地成为“边缘学生”。因此,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对“边缘学生”的教育。将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先成人后成才,在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后,再引导学生往更高一级的价值实现需要进行转变。例如:我们班的李浚楠同学,生性好动、贪玩,在学习方面表现懒散,成绩一直不理想,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他,在班上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但是他具有运动天赋,长跑和跳绳能力都非常突出,我鼓励他去参加学校跳绳队训练,积极参加学校和花都区的跳绳比赛,他不负重望获得了学校跳绳比赛“30秒双摇”的第一名,参加花都区跳绳比赛也获得了“30秒双摇”的第四名,为班集体和学校争得了荣誉。事后,我及时地在班上进行了表扬和奖励,肯定了他为班争光、为学校争荣誉的精神。另外,我又把他安排在“培优转差”辅导班,为他巩固知识,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自此,李浚楠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学习认真了,成绩慢慢走出了“低谷”。

2、挖掘“边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作为老师,应该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在“边缘学生”的转化过程中,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重视;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边缘学生”实施客观、全面的评价。他们也渴望被关注和被赏识,在班集体中获得“存在感”。例如在班干部的选举,我把在唱歌、美术、体育方面有特长的“边缘学生”担任文娱、宣传、体育委员等职务,让他们发挥所长,同学们对“边缘学生”有了新的理解和尊重。“边缘学生”也增强了自信程度,激发了学习热情。

  1.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关注“边缘学生”,与他们多交流,了解他们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和对教学的想法,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转化。同时与“边缘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制定转化措施,在家校合力下对“边缘学生”进行转化。例如:我们班的梁伟杰同学由于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的环境下他变得性格怪僻,不合群,动不动就和同学干架,把自己游离在班集体的“边缘”。我多次和梁伟杰同学谈心,了解到他的情况和兴趣爱好。然后,我与梁伟杰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多点关心梁伟杰,多抽时间陪伴他,改变以往打骂的粗暴简单教育方式,用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去融化梁伟杰“冰封的心”。同时,我经常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关爱,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帮助他加入了美术班,我让美术班的老师和同学多点关心他、帮助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梁伟杰的美术作品在区级比赛中获奖,让他在美术班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一段时间后,梁伟杰性格变得开朗了,慢慢地回归了“大家庭”。

  1. 授之以渔,实现“边缘学生”的转化。

“边缘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影响他们的获得成功的信心和体验。因此,采用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生动、有趣地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而且教学内容的难度要考虑“边缘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采用启发式教学,重视方法的引导,总结出他们能接受的学习方法等,提高学习效能。另外,老师还要让“边缘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辙导致“边缘学生”的形成。并在学习上给予“边缘学生”更多的帮助,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学生的“边缘化”现象是多种因素影响逐渐形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给予“边缘学生”无条件的赏识和关注、积极的鼓励、多面的评价,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走出冷漠的“防护罩”,打破被冷漠的“屏障”。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消除“边缘学生”现象。

参考文献:

[1]汤建英.班级边缘学生个案研究及教育建议.江苏教育,2020

[2]邱德锋.边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基础教育研究, 2013

[3]袁阳春.浅谈“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新课程研究,2017

[4]陈肖飞.“边缘学生”成因剖析及应对策略.基础教育论坛,2014

[5]孟子.《孟子·告子》





61380b0b2d1d3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