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提高抗肿瘤药用药优化策略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9
/ 4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提高抗肿瘤药用药优化策略的影响

邱蓓

湘潭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411101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抗肿瘤用药优化的影响和价值。方法 将我中心2018年3月~2020年11月期间收集的在我市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诊治的146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根据随机抽样法将146例肿瘤患者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73例、研究组73例),分别行常规用药管理和药物安全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对照组共出现20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40%,研究组共计6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2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P<0.05);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用药管理的满意度为76.71%(56/73),显著低于研究组满意度93.15%(68/73),(P<0.05)。结论 针对抗肿瘤用药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合理的监测工作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规范化药物检测质量,可做到安全用药管理,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用药优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and value of ADR monitor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antitumor drug us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46 tumor patients who receiv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secondary and abov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our center from March 2018 to November 2020 were included in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According to random sampling method, 146 tumor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73 cases and research group 73 cases). Routine medication management and drug safety management were performe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observed,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20 cases of ADR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total incidence of 27.40%, and 6 cases of ADR in the study group, with a total incidence of 8.22%,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71% (56/73),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tudy group (93.15% (68/73), P<0.05). Conclusion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monitoring of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tumor drug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andardized drug detection, achieve safe drug use management, and have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ADR; Antitumor drugs; Drug use optimization

肿瘤为临床多发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肿块、疼痛、出血等,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持续升高状,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该病的病因复杂,由化学、物理、遗传等因素有关,身体不同部位的肿瘤病因均不相同[1]。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加,临床抗肿瘤药物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抗肿瘤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患者也有一定副作用,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肺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神经损伤等),患者若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死亡,因此需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证用药安全性[2]。故本研究选取了146例肿瘤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其用药优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中心2018年3月~2020年11月期间收集的在我市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诊治的146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本次实验研究,依据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研究组73例,两组患者分别行常规用药管理和药物安全管理模式。其中对照组男患者29例,女患者44例,年龄为39~78岁,平均年龄为(65.3±3.4)岁,病程时间为4个月~5年,平均病程(3.1±0.6)年;研究组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40例,年龄为42~79岁,平均年龄为(64.7±2.9)岁,病程时间为5个月~4年,平均病程(2.2±0.4)年。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后(如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确为肿瘤患者;②临床资料齐全者;③精神状态优,且语言表达清晰,无肢体功能障碍等疾病者;④同意本项研究,积极配合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肿瘤诊断标准者;②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③依从性差或者中途退出者;④合并癌症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用药管理,如护士人员做好药物管理工作,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

予以研究组安全用药管理,具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①任命1名护士担任小组组长,该小组负责患者的药物管理和治疗工作,所有小组成员均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专业能力强,另外可通过参考文献、研究报告等学习抗肿瘤药物管理方法,结合临床经验针对肿瘤疾病的特点、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制定管理措施,同时用药监管工作尤为重要,监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剂量、频率等。②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机体评估,分析患者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风险,若是其他不良反应可选择影像学检查,根据相关指标和检查结果选择抗肿瘤药物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时,跟踪记录患者用药情况,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③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究,包括药物因素、给药方式、机体因素等多方面,其中给药方式和给药剂量是关键,如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口服方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现象,因抗肿瘤药物需长期服用,所以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机体损害,若不控制用药剂量,会增加不良反应,另外饮食和环境因素均有一定影响,针对这些情况工作人员应仔细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有效措施。④针对不同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价,根据肿瘤性质、病情特点等严格遵循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定期对患者情况了解掌握,并依据病情变化、药物治疗效果适当调整用药。⑤制定并完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工作内容和具体流程,对抗肿瘤药物严格把控,包括生产厂家、药物作用和生产日期等,同时对患者的基础资料和用药效果效果进行整理并上报,提高抗肿瘤用药安全管理效果。

1.3评价指标

①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神经系统(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麻痹等)、血液系统(表现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皮肤及其附件系统(表现为皮疹、瘙痒、荨麻疹等)和其他系统(表现为静脉炎、蛋白尿、低血钾等)不良反应情况。

②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③对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由本院自制,总分值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满意,70~89分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6.0版软件对本研究14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取n或%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使用(61399f1eae80d_html_a259743a7a716a73.png61399f1eae80d_html_a259743a7a716a73.png61399f1eae80d_html_a259743a7a716a73.png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出现20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40%,研究组共计6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2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n)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血液系统

皮肤及其附件系统系统

其他系统

总发生率

对照组

73

6(8.22)

4(5.48)

3(4.11)

5(6.85)

2(2.74)

20(27.40)

研究组

73

3(4.11)

1(1.37)

0(0.00)

2(2.74)

0(0.00)

6(8.22)

2







9.17

P值







<0.05

2.2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情况

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情况(61399f1eae80d_html_a259743a7a716a73.png61399f1eae80d_html_a259743a7a716a73.png61399f1eae80d_html_a259743a7a716a73.png ±s)

组别

例数(n)

化疗前住院时间

化疗后住院时间

总住院时间

对照组

73

3.94±1.58

4.85±1.64

13.93±2.89

研究组

73

1.97±0.73

2.19±1.21

10.28±2.12

t


9.671

11.151

9.954

P值


0.006

0.025

0.034

2.3 两组满意度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用药管理的满意度为76.71%(56/73),显著低于研究组满意度93.15%(68/73),(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n)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73

22(30.14)

24(32.88)

17(23.29)

56(76.71)

研究组

73

39(53.42)

29(39.73)

5(7.35)

68(93.15)

2





7.71

P值





<0.05

3 讨论

临床治疗肿瘤的方式有3种(手术、放疗、化疗),由于患者病情、生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治疗方式也不相同,一般临床首选手术治疗肿瘤,当患者身体不允许或者其他因素不能进行手术时即可选择放疗、化疗,其中化疗就是通过静脉注射或者口服等途径将化疗药物送入患者体内。临床实践表明,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反应和血液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对人体正常细胞也会造成影响,严重时可损害患者机体功能,为其带来巨大痛苦,想要避免该类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管理和用药监测工作[3]。有研究证实,抗肿瘤药物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与用药剂量、频率、联合用药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如溶媒选择不合理、用药剂量多、少等,另外医师或护士对抗肿瘤药物专业知识和药物更新工作认知达不到,未严格按照用药标准给予患者正确用药剂量和方式,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不重视,均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共出现20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40%,研究组共计6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2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P<0.05);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对用药管理的满意度为76.71%(56/73),显著低于研究组满意度93.15%(68/73),(P<0.0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提高抗肿瘤药物用药优化策略有重要影响,干预效果明显,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舒适度和用药安全性,提升抗肿瘤药物用药管理质量[5]

综上所述,加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可明显改善用药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减少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物的情况,患者对安全用药管理的满意度较高,可促进抗肿瘤药物更加合理、规范,可用作临床推广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建国.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5):71.

[2]程军,韩一萱,汪龙,朱玲娜.54例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21,30(03):280-284.

[3]胡晓波,张利芳.2017—2019年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抗肿瘤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01):176-179.

[4]邰新娟,马洪凤,李君,马维兴,闫亚卫.400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OL].中国药物戒:1-8[2021-04-02].https://kns-cnki-net.webvpn.btmc.edu.cn/kcms/detail/11.5219.r.20210116.1346.002.html.

[5]冯邱凌.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优缺点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2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