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保护剂预防持续心电监护老年病人皮肤损伤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9
/ 2

皮肤保护剂预防持续心电监护老年病人皮肤损伤的效果观察

常学茹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212000

摘要:目标:研究皮肤保护剂对预防老年人皮肤伤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电、心脏持续监测的100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即每组50人。对于对照组,70%的乙醇用于清洁患者皮肤,并在患者皮肤涂上3M液体绷带后贴上电极。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小时治疗后,6小时治疗后,24小时治疗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很大(p < 0.05);48小时观察组的皮肤损伤率(2.00%)低于观察组(20.00%),治疗效率(98.00%)仍然高于观察组(80.00%),生活质量分数高于观察组,但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3M液体绷带可以减轻患者消除电极时的疼痛,减少皮肤损伤,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使用乙醇擦拭患者皮肤的比例为70%。

关键词:皮肤保护剂;预防;持续心电监护;老年人;皮肤损伤

引言

心电监护仪是临床操作中重要的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普遍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能密切监测患者呼吸、脉搏、心率、血氧等体征参数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异常改变,以此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长时间使用心电监护仪会对皮肤造成损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免疫监视、损伤防御及调节体液平衡等多种生理功能,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天然保护屏障。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表皮破损、角质层缺失、撕裂伤、压力性损伤等。由于老年人抵抗力弱,一旦产生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或其它功能异常。目前对于老年人皮肤损伤尚缺乏必要的研究与重视,因此了解导致皮肤损伤的因素有利于避免非必要的临床损伤。本研究拟对危重症老年人皮肤损伤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其产生的因素及皮肤保护剂预防皮肤所伤的效果,旨在规范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降低或避免皮肤损伤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了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电持续监测的100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①年龄≥75岁;②无3M液布过敏史;③粘贴前局部皮肤无损伤;④持续应用中央电监测仪时间> 2d。(1)存在语言障碍和良心障碍;②存在两极运动;③使用心电图仪前已经有皮疹和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使用随机词汇。观察组:75至90岁(81、17 1、12岁);26男24女。证人组:75至89岁(81.23岁1.57岁);27男23女。两个年龄组和性别之间的比较在统计上没有意义(p > 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利用碘伏对皮肤进行消毒,皮肤受压部位使用每日涂抹皮肤保护剂进行药物干预防止皮肤受到刺激。在皮肤部位固定医疗器械时,应高度重视避免医疗器械对皮肤造成额外的垂直压力、摩擦力或剪切力,避免医疗器械移位对皮肤造成摩擦。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全身皮肤的综合评估,并每天两次以上评估患者医疗器械接触部位及周围的皮肤或黏膜,评估的内容包括医疗器械对皮肤组织造成的压力类型(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皮肤组织持续受压的时间、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水肿、硬结、水泡、破损、渗液等。心电监护仪监测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皮肤变化,定期更换电极贴,用温湿无菌纱布擦拭粘贴的皮肤,再稍微移动电极,以免对皮肤造成不适感。同时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及睡眠环境,调整病房的温湿度、光线,减少不必要的仪器设备,减少噪音、不必要的外界环境对患者感觉器官的刺激,夜间医疗操作要轻柔、缓慢,减少对患者负面干扰。此外加强对患者、家属简单地健康讲解,减轻其心理负担。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h、治疗后6h、治疗后24h疼痛评分,治疗后48h皮肤损伤发生率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8.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1399f30ba933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疼痛评分比较(见表1)

61399f30ba933_html_90f6391175e29e73.png

2.2两组病人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61399f30ba933_html_245e2eb965b302f5.png

  1. 3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见表3)

61399f30ba933_html_762254bc370cd036.png

3讨论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在维持体液平衡和保护内脏免受外界损伤方面有重要作用。严重的皮肤创伤往往伴有创面部位的感染,会阻碍创面的正常愈合并导致更严重的循环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死亡。因此,如何有效缓解皮肤创伤患者症状并提高创伤修复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皮肤创伤治疗中,局部药物治疗应用最为广泛,对机体副作用较小,并且创口部位药物浓度高。目前应用于皮肤创伤局部治疗的药物种类很多,如维生素、三乙醇胺、类固醇乳膏等,这些药物在疗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在皮肤保护剂中的庆大霉素成分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一种,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能够有效抑制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尤其对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极强的杀伤效果,可防止皮肤创口感染的发生,提高皮肤创口愈合率。此外,相对于其他抗菌药物,庆大霉素不会使致病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而皮肤保护剂对机体组织蛋白及脂类的合成及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表皮创伤外相及愈合率评分显示利用皮肤保护剂对皮肤创口进行治疗后,创口表皮愈合率明显高于三乙醇胺治疗组,皮肤保护剂有效促进了表皮损伤后组织再生的愈合速率。通过组织学观察,皮肤保护剂创面新生部位较为平整,组织排列有序,并且有大量胶原沉积。相比于其他各组,皮肤保护剂新生组织表面结构接近于正常皮肤。由于身体皮肤需要粘贴皮肤,大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发红等皮肤过敏情况,严重者发生小水疱等情况。同时监护期间所产生的噪音,会影响患者的睡眠状态,造成患者出现头痛、精神异常等情况。若电极脱落,需要确保接触电极的皮肤干净、整洁,确保各个电极连接良好,或使用胶带粘贴应力环于皮肤,以免出现导联线脱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皮肤损伤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因素及治疗护理过程中操作不当所导致的,皮肤损伤会减弱老年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进而增加感染风险。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取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对老年患者皮肤损伤进行风险评估,但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未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皮肤损伤。皮肤保护剂可预防持续心电监护老年病人皮肤损伤,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或避免皮肤损伤的发生。在皮肤创伤临床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翁少文,黄坤,王余娜,王秋芳,罗玮燕,王家岸,潘南芳.银锌霜联合皮肤保护剂治疗失禁相关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08):934-936.

[2]王然,冯瑞娟,刘佳.皮肤保护剂对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防治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6):193+198.

[3]张丽华,姚凯锋,薛海丽.皮肤保护膜在神经内科监护室心电监护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3):150.

[4]修杨,张会,苏畅.慢阻肺患者心电监护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06):1069-1072.

[5]周丽,刘月波.老年患者使用一次性心电电极贴所致皮肤接触性皮炎的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8):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