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全纳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4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全纳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黄橙橙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00191)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当前我国第一个以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和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计划,它是新的时代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改善和提升教育的质量,促进教学公平,优化教学结构,是推动和实施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着力点。在对全纳教育进行教育实践探索中,如何为每一名差异化的学生提供恰当的教学方式,如何给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成长发展轨迹,如何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高质量的教育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全纳教育 教育公平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将基本完成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任务提前到2035年,提出了全面推进建成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强国的宏伟奋斗目标,这就使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教育事业实现经济优先发展、教育强教创新先行,以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支撑建设国家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主要矛盾已被逐渐地转化成了我国人民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需要与不完全平衡不充分协调发展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迫切地要求需要通过促进教育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满足我们对于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我们既要在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发展水平差距等各个方面“补短板”,阻断贫困时期代际传播,又必须在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等各个方面“做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多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要求。[1]现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现有的教学方法,重塑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生活,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缩小差异、共享成长,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丰富多样、更高素质的教育。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重要政策性规划文件紧密结合,对于继续加快深入推进中国教育发展现代化基础工程建设作出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具体实施部署,提出了切实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次明确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尽快建成一套完全服务于我国全民进行终身教育学习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体系,总体上实现了我国教育的整体现代化,迈入现代教育发展强国之路,推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逐步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培养强国,具有较强的国家战略性、思想性、指导性。[2]

联合国《2030行动框架》以维护和实现教育自由是维护人类的一项根本权利为基础和原则,以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全面、优质的教育。[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导思想强调着力于提升我国的教育服务品质。更加的注重面向人人,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公平且又有素质的教育;更加重视终身学习,将自己的学有所教和终身收获作为衡量我们在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更加的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广大学习者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迫切地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初心,重新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让教育真正回到“人之为人”的基础上来。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那就是如何真正实现"有教无类",走向完善的全纳教育。[4]在对于全纳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如何给每一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提供恰当的教育途径,如何给每一名学生自身创设一条适合其成长轨迹,这些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全纳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全纳教育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世界特殊需要大会”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大会上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主要原则纳入了大会的决议中。全纳教育倡导的教育就是应该充分满足所有儿童的需求,就是应该充分保障所有儿童接受教育的义务和权利,就是应该依据儿童的特征来提供一种适宜他们的身心和发展的教育。全纳教育主要借助于全纳学校获得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满足所有的特殊需求和儿童的培养,使他们可以在接受教育的权利、接受教育机制、课程、接受教学的评价等多个方面,从形态到实质平等的全方位参与到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实现对于有特殊需求儿童的潜能和个性化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5]全纳教育将着眼于所有儿童的家庭和教育需要,关注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关注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儿童家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在各自的原有水平上都获得了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正式出版发布了《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并对全纳全民教育的基本概念重新阐释进行了研究总结。明确提出:“全纳教育就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的参与,减少教育体系内外的相互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一个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学生为基本共识,以传统的常规制度负责管理教育所有儿童为基本信念,全纳教育涵盖的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渠道、教育架构和教育策略的改变和调整。”努力做到让所有的人都同样能够享受得到同样教育,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帮助那些由于身体、智力、经济、环境等原因可能被边缘化和遭歧视的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

[6]全纳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为主要目的,反对歧视和排斥,倡导世界上每个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益和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且能够满足有特殊需要儿童的不同需求。[7]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举办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会议希望国际教育能够认识到,现有的社会和教育体质仍存在不同形式的排斥现象,并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建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进入21世纪,全纳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传统意义上说,全纳教育的观点仅限于为了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特殊要求。然而,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一概念已经正在不断地扩展其内涵,即不管其所处的文化或者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都应该保证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8]全纳教育的宗旨与目的除了是倡导所有的特殊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基本受教育权,更重要的是应该引起人们关注这种基本的受教育权如何得以实现的重要性。[9]

(二)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践与反思

全纳教育主张的教育机会均等,不仅包含了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运作过程中的机会均等,还包含了教育成果和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均等化、教育公平不仅代表了我们实施全纳式教育的根本原则,也代表了我们实施全纳式教育的精神和核心。[10]在这个理念的引领和指导下,全纳教育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平等地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和共同发展。

目前,在理论领域,对于全纳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保持了肯定的态度。全纳教育的执行与推进,在我国的主要体现方式为“随班就读”。“随班就读”,顾名思义,是把特殊的孩子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共同地接受教育。[9]随班就读有利于特殊少年儿童和其他普通少年儿童的相互沟通、理解和团队协作,取得的显著性成绩有目共睹。随着全纳教育在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逐渐地显现了很多矛盾与需要突破的问题:

第一,社会对实施全纳教育全方位的支持和认可程度不够。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未能够严格落实全纳教育的政策、法规,没有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定要求去建立起来办好全纳学校,使得全纳学校流于形式。[11]另外据国内多项调研资料统计表明,无论是特殊儿童的家长,还是正常小孩子和儿童的父母,他们在学习和随班就读时都心存疑虑,态度也总体上都是消极的。

第二,全纳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这就需要教师领会全纳教育、学习全纳教育、走进全纳教育。如何将全纳教育思想理念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如何更好地定位自身的角色,这无疑是全纳教师所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也是他们最终能够尽快地成为传统的全纳教育政策执行者和积性的建设者所需要的前提条件。[12]然而,目前在我国,一部分的全纳老师都是直接从普通班级里调整过来的,没有对老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综合能力和学科能力不能完全胜任教育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即使对于经过培训的全纳教师,也需要充分了解各种类型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而制订个别的教育方案,确定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方法等,其困难可想而知。[13]

第三,特殊需要儿童很难得到均等的受教育发展机会。虽然在传统的全纳教育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国各个省份和地区开始实施了随班就读,使得部分特殊的儿童如同正常的孩子一样获得了接受教育的义务和权利,特殊需要儿童进入了普通学校,享受得到与正常孩子同样的待遇,实现"有教无类"。[14]但是我国的随班就读学生在整个教育领域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只抓好课程的普及,不讲求质量的提高。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理念。

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全纳教育的发展建议

全纳教育早期重点集中在研究特殊教育或是残疾人的教育,以及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与质量问题。但随着全纳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将全纳教育政策规划和发展只针对某些特殊群体,会导致他们存在忽视或者遗忘其中的另一个群体的风险,因此将全纳教育的研究对象逐步划分为关注任何容易被大众边缘化、被排斥的群体。[15]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就主张,教育既是一切个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又是维持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根本性基础。保障所有中国人民获得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和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保障贫困群体的教育权益,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基本的教育政策。然而如果想要真正地实现完整的全纳式教育,中国仍然有一段相当漫长的道路需要继续前行。为了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改革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

无论任何国家,教师都是教育实践中最宝贵、最有力的资源。全纳教育实践背景下,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特殊教育教师都会面临新的挑战,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因此从政府层面上应重新定位教师培养计划,从而使教师们具备针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课程调整、差异教学等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通常,普通教师们需要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也更加需要政府重视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更有信心面对多样化学生的需求。

(二)启动普通学校的变革

在实施全纳教育早期,有规划、有步骤地启动普通学校的变革。全纳教育实践终究是要在普通学校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教育,因此必须逐步实施普通学校的变革。政府需要明确要求普通学校"零拒绝"接收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无论其是否残疾都应该无区别、无歧视纳入其招生范畴。如果特殊需要学生因残疾程度太重而无法在普通学校就读,学校通过适当的程序协调为其提供其他教育选择。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启动普通学校的改革最好是按区域进行,保证普通学校能够按自然人口比例招收特殊需要学生。以避免接收过多特殊需要学生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负担过重,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各级政府承担主导职责,统合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体系

全纳教育始于基础教育,各国基础教育大多是由政府主导,因此政府有责任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基础教育。许多地区和国家在实施全纳教育初期,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管理制度是各自独立的,其主要部门、管理人员、决策流程及经费来源等都不同。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及教育政策的执行工作情况的监管检查和指导,确保教育政策及资源落实得到位,突出并且严格遵循"公平优先"的原则。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相关的政策、行为和法律制度等宏观调控措施,调整教育政策的城镇化偏向、推进我国全纳教育朝着公平的方向均衡协调发展。

  1. 灵活设置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全纳教育教学工作中基本应以加快培养"现代人"为主要发展目标,以加快实现的和全面提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内容,坚持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三大共性目标要求和特殊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开展具有独立和个体特殊性的各种学科个性化教学要求相有机结合和统一的基本教学原则,深化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上的综合改革,创新特殊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不断地稳步提高特殊教育的学科教学质量。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其能力和需要各不相同,因此全纳学校课程设置必须足够灵活,使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学习习惯,改革教学模式,根据每位学生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五)加强评估,确保教育质量

灵活的课程设置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教育质量为前提,全纳教育的本质是为所有学生都能提供良好的教育,因此强化质量监管非常重要。因为教育质量高低并不是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成绩,还需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全面学习与主动性、自觉性和充分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全纳教育学校基于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要尽可能准确、全面。一方面,评估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团队合作,借助一些科技或辅助性技术确保学生能够展现其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除了评估学业能力外,也要考虑其他方面诸如情感、沟通等领域的成长,综合考察其表现,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提升其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之,推进全纳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相契,全纳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人为本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实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为此,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我们要努力研究探索创造性地提供一种具有主体空间性、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满足各类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全纳教育模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一切都要从每个人的基本实际角度出发,把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根本宗旨,从而保证每一个人的个性能够获得充分、和谐、自由的成长,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认识并提升全纳教育质量,不仅有利于全纳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怎么做.光明日报https://www.sohu.com/a/301419585_99957536,2019-03-05

[2] 绘制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答记者问.新华社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902/t20190223_370865.html, 2019-02-23

[3] 杨尊伟.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与中国行动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6):12-23.

[4] 李希贵.教育现代化的8大挑战,决定了未来教师的趋势.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k.sina.com.cn/article_1747774447_682cebef01900l7wc.html,2021-01-08

[5] 余小红.特殊需要儿童全纳教育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6

[6] 周满生.全纳教育:基本教学观念及主要研究课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08,(7):16-20

[7] 陈云英,杨希洁,赫尔实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7-10;12-16

[8] 彭霞光.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对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3-6+34.

[9] 彭兴蓬,邓猛.论全纳教育思想与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诉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2):142-146.

作者简介:黄橙橙,1990年2月,汉族,博士,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