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校学生奖助学金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农林类高校学生奖助学金体系研究

朱熠晟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林类高校学生奖助学金资助和评定体系已日趋完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针对现行农林类高校奖助学金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优化,以为农林类高校奖助学金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奖助学金;大学生资助


一、农林类高校建立健全奖励和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奖助学金体系是指国家政府、学校、企业或个人通过经济手段发放一定资金,用来奖励、资助大学生完成学业。1983年我国《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的通知》发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奖助学金体系的基本建立。在1987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中首次提出了要鼓励学生报考农林专业,奖助学金发放金额标准也自1994年《关于提高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奖学金标准的通知》发布后不断提高。

农业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支撑着全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三农”问题也始终是党中央关注的重中之重,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的高质量高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科教兴农”战略必须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农林高校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农林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出于对农林专业的不了解不认识,在很多人心中农林专业的发展前景低、科研周期长,从事农林工作也往往不是很多人心中“体面”的工作,在这个前提下,通过奖助学金体系为农林高校学生打一剂“强心针”和“兴奋剂”,坚定他们为农林事业而奋斗的决心,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后顾之忧,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二、农林类高校学生奖助学金资助和评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林类高校学生奖助学金资助和评定体系已日趋完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奖助学金资助与评定体系中助学金的资助范围与金额远大于奖学金,农林高校中针对奖助学金针对农林专业学生的倾斜程度不足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为了保障此类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避免“因学致贫”,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如“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措施,保障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同时,在农林类高校中,目前针对农林专业学生的一些优惠和激励政策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学费减免上。相对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和激励作用的奖助学金,在设置和评定方面,相对于其他综合专业并没有向农林专业进行倾斜,无法完全体现出农林类高校的特色。在农林类高校中进行奖助学金评定,对于农林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一视同仁”无法体现出“农林”的特色,也缺少对于农林专业学生的激励作用。

(二)评定标准难以精细化做到公平公正

在农林类高校奖助学金的评定中,尤其是在助学金的评定中,对于学生的考察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助学金的评定中,贫困家庭的标准往往由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人数等条件决定。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学生伪造材料的情况存在。这种材料伪造容易、举证困难的情况,为农林类高校奖助学金评定体系的公平公正制造了困难。

同时,在具体评判困难标准时,各类困难等级之间的评定也较为模糊,甚至有的学校使用同学投票这一相对并不客观的方法进行评定。由于导致贫困的原因不同,困难学生的申请材料有时并不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其家庭的困难程度,同时各个地方对于贫困的评判标准不一,对高校贫困学生评定工作带来了困难。评定工作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奖助学金分配、发放不合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制定使学生信服、满意,并方便高校学工人员操作的量化评定细则尤为重要。

(三)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政教育缺位

目前在农林类高校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在贫困家庭学生评定中的自卑心理问题。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存在心理敏感、承受力弱的现象,对于“被认定为贫困”及“在全班同学面前被投票评定贫困等级”等事情显得难以接受。因而自尊心过强和自卑心理较严重的部分学生,可能在评定过程中故意隐瞒或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家庭情况,从而导致助学金的发放无法精准覆盖到真正有需要的人。二是学生的虚荣心与攀比心过重,过于重视物质奖励,期望用金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愿望。主要体现在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例如在贫困证明中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谎报和虚假证明使得拥有高档名牌衣物和电子产品的学生依然手握助学金资格的情况。在以成绩为导向的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在考试中舞弊的情况。

同时,在大学生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缺少理想信念的树立和感恩心里的教育,导致学生对于奖助学金仅仅在意其物质奖励,而忽略了其内在的精神激励作用,仅仅把奖助学金当作改善生活条件、购物消费资金的来源。


三、农林类高校学生奖助学金资助和评定体系的优化策略建议

(一)优化奖助学金比例,相对提高奖学金占比,向农林专业倾斜

在农林类高校的奖助学金配置中,应当在“奖”方面加大力度,逐步适当增加奖学金的发放金额和覆盖范围,让一些既满足家庭条件在贫困边缘和学习成绩,又在奖学金评定范围边缘的学生也能够受到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此外,不能简单地用减免学费来吸引和激励农林专业学生,更应当在机制设置上充分体现倾向性,为农林特色专业配置更多的奖助学金项目和名额,针对农林特色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适当降低评选标准,从而坚定他们从事农林技术工作奋斗的决心。

(二)细致可操作的量化评定标准,不断完善公正评定体系

目前,国家和农林类高校都在不断努力探寻更加客观公正的奖助学金评定体系,相关的国家指导性文件也越来越完善。在此基础上,农林类高校应当在实际工作中探寻更加细致可操作的量化评定标准,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身体健康状况、消费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在前期工作中做好评定标准的宣传和公示工作,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评定过程中,应当采取班级互评与老师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避免拉票行为的发生,同时在走访过程中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评定结束完成发放后,要建立起回访制度,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在奖学金的发展中,必须避免陷入“为成绩论”的思维定式,需要从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不能忽略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状况。

(三)将思政教育贯穿到奖助学金评定的全过程

奖助学金评定是农林类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将思政教育贯穿到奖助学金评定的全过程。在奖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自强自立教育,激发学生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和决心,激励学生将为祖国农林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融入个人的未来规划;加强对学生的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展示真实自我,不弄虚作假的习惯,培养诚信的习惯,为大学生的立身处世打好根基;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受资助大学生饮水思源,在受资助过程中摒弃“金钱至上”和“唯金额论”的思想,引导受资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以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回馈国家、社会和学校,为祖国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