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用于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病人治疗的效果及临床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腹腔镜用于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病人治疗的效果及临床作用研究

吴剑波

重庆市忠县乌杨街道卫生院 重庆忠县 404300

摘要目的 进一步探究腹腔镜用于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病人治疗的效果以及这种方法的临床作用,以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降钙素原(PCT)及术后C反应蛋白(CRP)。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PCT、CRP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具有创伤性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是指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可产生多种症状如排便障碍、腹胀、恶心呕吐及腹痛。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由于创伤、炎症、手术或出血等多种原因引发,其发生率约占肠梗阻的40%~60%[1]。急性小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大约占急性腹痛病人的20%,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尽管保守治疗有胃肠减压、补液、禁食等方式缓解部分病人的梗阻情况,但多数病人病情容易反复,很难解决梗阻粘连。如果出现梗阻症状体征加重,或者长时间无法缓解,则需要手术治疗[2]。传统开腹手术虽然解决了粘连梗阻的问题,但这种方式造成的创伤大、术后并发症、恢复差,而且术后再粘连的发生率较高。伴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腹腔镜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技术已经在很多外科领域得到应用,有效地减少了传统开腹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创伤,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能够降低术后再粘连的复发率[3],效果明显。本研究观察腹腔镜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各有35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44.65±4.29)岁。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患者年龄20~68岁,平均(45.11±3.46)岁。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按粘连程度分级可以将所有病人分为:I级粘连为22例,Ⅱ级粘连为27例,Ⅲ级粘连为21例。经审查本次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会标准并得到批准,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为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2)认知功能及意识正常,能够进行沟通;(3)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肾功能不全、严重内出血、心血管疾病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2)存在智力、精神、意识障碍者;(3)临床资料缺失。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进行静脉复合麻醉,采用仰卧位切开其右侧腹直肌,进入腹腔确定肠梗的具体部位进行切除。

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周围作一10 mm长的弧形切口,避免原切口,采用直视下小切口进腹。以此作为观察孔,建立气腹,气腹压力一般维持在13 mmHg左右,置人腹腔镜,全面探视腹腔内的粘连情况,明确粘连的部位。

1.4评价指标

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降钙素原(PCT)、术后C反应蛋白(CRP)。

1.5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22.4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分析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低,PCT(0.12±0.02)ng/L、CRP(4.23±0.12)m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分析(x±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失血量(ml)

PCT(ng/L)

CRP(mg/L)

观察组(n=35)

81.76±3.50

88.48±8.75

0.12±0.02

4.23±0.12

对照组(n=35)

114.15±2.89

214.35±11.02

0.49±0.16

6.73±0.32

t值

42.217

52.920

13.575

43.277

P值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常见类型,一般都发生在小肠。粘连性小肠梗阻病因众多,部分患者病情变化迅速[4],如不能及时治疗,将会造成严重的隐患。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大多表现为小肠机械性梗阻,病人一般有手术、创伤或感染的病史。然而术前病因多数不明朗,传统的手术方式一般选用剖腹探查,切口位置及大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腹腔干扰大,创伤大。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得到一定的推广。有报道指出腹腔镜手术,扩大了手术视野,对粘连带的定位更加准确,在手术中有效控制出血量,大幅度地降低了对病人机体的损害程度[5]。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病人CRP和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相对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技术运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是安全、可靠的,观察组病人的恢复情况较好,由于手术造成的炎性应激反应较轻,腹腔镜手术对病人的伤害较小。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可提高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术后恢复能力,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京安,梁杰雄,王宇夫,等. 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9(4):303-307.

[2] 蔡晓军,候利华. 腹膜腔三维成像促进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精准诊断研究[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0,35(10):825-827.

[3] 王智涛. 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对腹部术后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观察[J]. 临床研究,2020,28(1):97-99.

[4] 李剑钢. 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效果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4):622-624.

[5] 田德利. 腹腔镜与开腹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差异研究[J]. 系统医学,2021,6(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