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电气工程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探索

谭培红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淄博 255049


摘 要:电气工程实验教学是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修实验课,在实验

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要素有机融合,增

强了大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认同,使得实验教学和教书育人同向

发力、同向而行,有效地提高了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 课程思政; 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学研究活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各个环节。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和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在电气工程专业认证指标中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实验教学环节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论述作者在电气工程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做法,对“课程思政”融入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传授给大学生工程专业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价值塑造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为进一步提高其他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 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1]。其中体现儒家思想的《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简称《四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实验时将实践与《四书》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实验教学,必将对大学生重视实验、精益求精地做好实验有促进作用。例如作者在指导实验前先让学生学习《中庸》中关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




含义,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思考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力求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通过实践学到能力能为社会做事,心里才能感到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实践是重要的学习,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些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1. 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教育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在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难免夹杂着一些消极的思想,大学生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容易扭曲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无法纯从书本里树立思想标准,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要抓住实验实践课这一难得的教学阵地,强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用中国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来教育学生树立德育第一的观念。四教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四个教学平台。排首位的是“德行”教育,德行教育是教你做人之道,教你懂得做人需与他人建立友爱关系,懂得怎样养成好的思想品德做好人,之后才能做好事善事,积极做好人善事,你就会逐步向上升,你才不会堕落,小孩子从出生,家长就要开始教你做好人,教你作善事,教你作贤圣人,这就是“德行”教育,与现在中央早就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1. 培养大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思考问题、动手实践的思维定势

大学生自小学中学进入大学,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主流的教学模式仍然是面向应试教育,在课堂上学生被要求的只是认真听讲,期末考试凭卷面分数决定学习成绩,也就决定了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卷面分数够高还可以拿到奖学金,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容易平时不努力,寄希望于考前突击复习,而对实验实践教学学生难以投入大量精力,即使投入了精力往往也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实践过程,难以培养大学生用科学的思想去思考、实践解决问题。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作者通过实实在在的实验项目,身体力行教育学生用科学的精神去理论联系工程实践、勤于思考、动手实践、善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如图1所示用小锤敲击钉子,不少

组合 5074

















学生误认为挥动小锤敲击钉子就行,靠熟能生巧练就敲击准确能力,事实上往往敲不准,或用力不当造成工作损失,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讲究科学的态度干这项工作;而如图2所示人坐稳,上身不动,上手臂紧贴上身不动,手腕做为固定不动的圆心,手掌和四指驱动锤头转动,这样锤头的运动轨迹就是以手腕为圆心,以锤柄固定长度为半径的圆弧,敲击钉子位置就准确了,就容易掌控锤力大小,圆满完成敲击钉子这项工作了。指导教师通过这一系列典型案例,亲身示范,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就情不自禁地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也是课程思政的组成部分。

  1.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素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勤奋学习是基础、善于思考是关键、勇于实践是根本,而且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这一点我国有着极为优秀的文化传统,岳麓书院的训示:“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就是一个范例[2]。书呆子很难成就人才,空想成就不了事业,蛮干必将遭受失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老先生连续发文[3][4][5][6],论述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实验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把一个个实验实践项目教到有落地的感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培养大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政治思想教育课程中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章节,在实验实践教学中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力行,教学效果往往能够锦上添花,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各门课教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协同效应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一函. 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 现代企业,2021,(7):136-137.

[2] 华伟. 高校“家庭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研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120-124.

[3] 杨叔子,张福润. 创新之根在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9-12.

[4]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 再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2,(9):24-27.

[5]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 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1-5.

[6]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 四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3-6.

作者简介:谭培红(1967,5,27),女,汉族,学士,山东省威海市人,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电气控制及其故障维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