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治理视角下的老旧城区微改造设计研究—— 以义乌市义驾山片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3

城市空间治理视角下的老旧城区微改造设计研究—— 以义乌市义驾山片区为例

谭诗慧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业态与消费模式的不断发展,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传统居民区正面临人居环境破败与场地失活等困境。本文以义乌市义驾山片区为设计研究对象,因地制宜,通过灵活多样的微改造形式明确市场主体和需求,引入新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并为此类型的城市空间治理梳理新思路。

关键词: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微改造、新经济、空间治理

引言

  2021年1月19日《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制定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义乌商报发布。文中明确指出推进义乌市城市更新和美丽城镇建设,需紧密结合义乌实际。2024年完成所有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认真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加装电梯、物业管理等问题。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微改造”的方式,优化老城区公共空间结构,提升人居幸福感。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项目中全面推导后重建的比重较大,并且各城市的建设设计标准明确。但针对“微改造”的政策与相关办法研究相对欠缺。那么何为“微改造”,根据2016年1月1日实施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1],指出微改造是在维持原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部分拆改、建筑物功能腾挪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活化、整治、保护、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可见,微改造不同于大刀阔斧的否定全盘,它更像是一位城市理疗师,以小修小补的方式,针对性的提高老城区空间与建筑的品质,提升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优化人居环境。运用微介入手法,唤醒老城沉睡的青春年华,同时让旧城的印记得以被记住,被延续。

  1. 背景介绍

义乌地处浙江省中部,是我国最早创办专业市场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40年以来,义乌“因商建市”,在小商品批发经济契机的推动下经过六轮迭代更新[2],从昔日资源匮乏的农业穷县蜕变成为如今国际化的商贸之城。每一轮的市场扩张都为义乌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汇聚能量。

经济上,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义乌一直保持生产资料批发商贸业为主导。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崛起并不断壮大,实体商贸业已不再是新时代的宠儿。义乌传统经济受到来自电子商务经济的冲击[2]。根据这个时代人民的喜好及多元化的需求,实体市场亟需转型。经济转型带动旧城的有机更新,带来新文化,新经济的注入。在空间上,传统的空间格局早已滞后,公共活动空间匮乏,社区氛围缺失。商业空间布局单一,业态过于零散和同质化。自2016年起,义乌便陆续开展城市更新工作,且多数以拆除重建为主。目前更新速度远不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新空间的供给任迫在眉睫,有机更新之路任重道远。

  1. 义乌老城区改造实践——以义驾山片区为例

    1. 义驾山概况

义驾山位于义乌老城区的东北部,地处宾王市场东边,东濒义乌江,西靠稠州北路,北临宾王路。功能上,现状用地以居住和商业主导。地块北侧依托义乌数码城发展电子商贸集群,商业氛围较为活跃。地块中部与南侧以四层半垂直房的社区模式为主。底商细小零碎,同质化严重,其中包含服饰,餐饮,美妆,纸板加工,办公用品,货架仓储,副食零售,并呈现低价值无秩序的发展状态。建筑空间上,片区容积率达2.0以上。平均建筑层数在四至七层之间,建成于九十年代,空间使用职能滞后,特色风貌难寻。公共活动空间上,由于城市干道和水厂的隔断,义驾山片区虽邻义乌江但不能亲水,公共休闲场所和绿色资源是短板(图1)。

613ef3769783e_html_323c6b9657b0ad27.png

(图1义驾山区位及场地照片 作者绘制)

    1. 义驾山现状问题揭露

      1. 城市公共空间匮乏,场地活力不足。

通过场地调研笔者发现,义驾山片区内几乎没有公共开放的活动用地,孩童只能在路边三五成群的玩耍,公共配套生活服务设施也极度短缺。其次,片区首层商业,二层及以上为居住的建筑形式固化,布局均质。建筑与街道的阴角空间,商铺前的门脸空间均闲置。以主入口西侧朱苏明诊所前方空地为例,空地由周边建筑围合,呈现不规则的三角形(图2)。由于空地靠近主入口和稠州北路,地理位置优越,本应承担更多城市空间职能,但场地现状空地的北侧为垃圾站,剩余未占用的空间现为地面停车场。空地的南北两端均有街道通达,但途经人员单一,以倾倒垃圾和泊车的人为主。垃圾站和停车场功能的置入,使得原本可精心规划设计的小广场缺乏活力,职能单一,环境状况恶劣。同样,以数码城片区为例的零散空地,也时常被停车或摊位售卖等临时行为侵占。由于空间上过度被霸占,街道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持续不断地在向两边扩张。这些零散被占用的空间基本被同化成街区通道或路边泊车位的一部分。它是导致街道界面失活和引发道路拥堵的根源。

613ef3769783e_html_f8e3168b5f6416d4.png (图2 朱苏明诊所前方空地照片 作者拍摄)

      1. 街区内人车混行界面零碎,特色风貌难寻

义驾山片区内部道路尺度均质,几乎每条道路都是人车共用。缺乏完整的线性体验空间,街道界面的城市功能性差。以稠州北路上社区主入口为例。人们虽身处主入口,却找不到相应的标志引导和视觉焦点。五条支路形如五只手指一般散开,尺度均质且无主街规划设计,道路均缺乏连贯性和指引性,步行其中容易迷失。再有现状建筑风貌特色不足,立面装饰凌乱。建筑布局多为山墙面正对主入口,给人带来极大的紧张感和压迫感,缺乏场所精神。每当步行到此处,不禁让人加快脚步通过,空间引发的参与度和停留度极低。其次由于近年来机动车数量激增,本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被占用,沦为居住区停车场。宽度较大的街道一侧也划定了停泊线。这一举措造成人行道界面的极大缺失,进一步激化人车混行的场地矛盾(图3)。

613ef3769783e_html_279c13c30391f55a.png

(图3 稠州北路入口现状 作者拍摄)

      1. 缺乏统筹设计与管理

义驾山片区底层商业的业态零散,混杂,市场竞争力弱。由于长期疏于统一管理,小商铺的广告牌“肆意攀爬”上建筑外墙面。以义驾山二街为例,街道由两侧六层的建筑围合而成。建筑二层及以上是住宅,一层参差不齐的商铺门槛线和高低错落的广告牌勾勒出了二街的沿街界面。烘焙,美容,烟酒,寿司,推拿,手机维修等各类商业广告交织,广告位的高度,颜色,材料,风格都不相同,商铺店面的开间尺度也各异。有些广告还侵占了二层和三层的住户窗间墙空间。灯牌,画报等构件给居住者带来困扰,从而引发邻里矛盾。其次上层居住空间的空调机位错乱、管线暴露、形象破败,缺乏整体逻辑(图4)。

图片 2 (图4 义驾山片区街道界面现状 作者拍摄)

  1. 设计介入的微改造形式

导语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推崇构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4]。它显而易见却常常被忽视,聚焦日常的“人物-空间-事件”,三者的交互是城市空间营造的关键因素,是激发日常公共空间创造社会价值的根源。日常公共空间的创造也被认为是一种不断增长的、多样性的行动和话语实践[5]。如何构建日常空间,本次微改造笔者试图从老城区的入口要塞,失活的街巷空间,凌乱的街道界面处介入,在策略上强调日常行为,尊重场地原真性,提倡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唤醒使用者和维护者的自发意识。方法上强调本地化,生活化,微介入打造多元的城市空间。

    1. 微改造策略

      1. 社会场域塑造

场域是空间社会价值的客观体现。微改造介入的途径在于因地制宜塑造广场节点空间。结合城市空间关系,反思老城区空间失调之处,唤醒场地中被遗忘的日常公共空间。设计上基于其特点与周遭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考虑,以点带线,疏通场地内部公共开放空间,与片区外环上置入的城市入口广场相交。强化场地与外部的联动性,打造共荣共生的区域功能体系。

      1. 义驾商都九坊的营建

街坊的营建主要考虑空间上的围合感和感官上场所感。微改造介入途径在于尊重原场地的建筑肌理,在维持街区尺度和居民生活状态的基础上,将北侧的住区划分为九个街坊。巧用围合空间,扦插多元化功能板块,根据业态和现状建筑布局特点为每个街坊探索特色鲜明的主题,激发潜在的商住交往活动,提升邻里幸福感和归属感。

      1. 街道界面控制

街道界面缺乏统筹设计,人漫步其中虽能感受到浓郁的居住氛围,但商业冷清。纵观街道界面凌乱不堪,缺乏韵律,步行体验感极差。微改造介入途径在于对建筑立面有机更新。在不影响原建筑结构的情况下整合立面装置布局,构件材料和颜色。考虑到实际施工的工程量与可复制性,团队与村委多次协商后,决定采取模块化自有组合的方式对建筑立面统一设计,也提高了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1. 具体设计方法

      1. 节点置入

        1. 稠州北路入口广场

结合城市空间结构思考,片区入口处是与三挺路夜市入口对望的城市空间重要节点。首先优化交通组织形式,主张人车分流,规划区域内专用机动车道和车行出入口。其次弱化山墙面正对主入口的视觉冲击,空间上通过局部架空的手法形成退让空间,消除原场地的闭塞感,形成舒适的入口广场灰空间,引入人流。立面上凸显强时尚韵律感,统一广告位,运用活泼的建筑语言及配色,渲染主入口昭示性。最后运用灯光和标识系统使街道主次分明,增强导视性与广场空间氛围

        1. 义乌数码城流量广场

数码城南侧片区建筑间距小肌理不规则,建筑密度高,片状空间被划分细碎与街道混合使用。由于数码城仓库的阻隔导致基地与江滨北路通达性较弱,十分闭塞。如何激发场地活力,设计空间上主张疏密有致,拆除中间闲置结构破败的二层建筑,从而释放广场空间。并与数码城连接形成贯穿通廊。广场功能上作为原数码城业态的衍生。打造信息化时代智慧的放大空间——流量广场。景观上运用向心性铺装和绿池肌理,关注行人的穿行体验。达到汇集人气的目的,使之成为原居民茶余饭后的日常公共空间,新游客数字化体验的驻足体验场所

      1. 街坊组团编织——以文创主题坊为例

文中所选街坊的建筑布局由规则的行列式和无序的分散式组成。该街坊整体性不足,内部连通性较弱。空间上通过连廊和平台整合建筑体量并形成环廊,有效提高街坊的向心性和整体感。廊下的灰空间增加了空间使用的多样性。功能主题的选择可在原有文具业态上升华,注入文创主题,提升区域文艺创作气息,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基于现状,整体考虑功能置入,合理布局,一层喧闹,以商业为主;二层过度,作为商业附加值的延伸空间,构建文化交际公共平台;三层及以上安静,保证居住空间的独立性;屋顶则保留原有平坡结合形式进行规整,避免工程较大的施工改造和建筑间的严重同质化。



      1. 界面革新——构建立面控制若干准则

以文化路界面为例,现状各广告位各自为政是立面有机更新需解决的首要矛盾,设计采用广告和建筑外墙一体化手法。随着建筑材料多样化研发与施工工艺的提升,底商的广告位不再拘泥于依托建筑外墙,可以同建筑外墙融为一体。视觉上更为整体,空间上更为简洁。其次是对建筑外墙构件的规整,重新规划空调机位,给出指导性意见。新建构件的位置,材料,规格,颜色等方面应与周边建筑风貌相协调。又比如一街的更新设计中,采用拼贴的手法对立面模块化处理。将每一柱跨提取成为一个改造“单元”,分别对若干单元进行设计,再将其以拼贴的方式自由组合形成最终的立面样式。这种有机组合的立面更新手法有效避免了在统筹设计后建筑立面的单调乏味,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韵律。

  1. 结语

在城市发展由增量转为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微改造”的价值进一步彰显。它的提出缓解了现实中对改造需求迫切与全面改建难之间的矛盾。本次义驾山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中,由于片区有特殊的独立产权机制,无法推导重建。这个契机迫使城市更新策略从固定单一推到重建的方式转为更加贴近场地的“微介入”。更为朴实的从人群基本需求和日常交往空间的角度出发,为真实的生活而设计。希望本次研究能为此类型的城市更新提供一种可能性,能引发更多对日常生活痕迹与场地原真性的思考。

注释

  1. 义乌"四层半垂直房"是村民在宅基地上自发建设的一种商业和居住混合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 134 号《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

  2. 《浙江档案》2010年第8期

  3. 虞晓露,董彦龙.“义乌商圈”的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的竞合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01):150-151.

  4. 

  5. 汪原.日常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终结与重生[J].新建筑,2014(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