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分析

范惠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大学是每位菁菁学子憧憬的地方,刚考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新的环境和事务有较强的好奇心,在经过辛苦的高考之后,大学新生的学习动力有所下降,再加上大学的新环境影响,大学新生学习的动力和效果不如高年级的学生,本文分析了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变措施。

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状态;学习倦怠

  1. 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

大学新生刚从辛苦奋斗的的高考里解脱出来,高考的高强度压力

使学生在高考后都进入了放松甚至于放纵自我的状态,要学生迅速调整状态重新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需要一定的过程,加之大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学有着截然的不同,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接受能力。大学新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尤其是非本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特点普遍表现在:学习得过且过、学习态度不严肃、上课听课不认真、课前不按要求认真预习、课后较少安排时间复习和练习,考试前突击熬夜复习,考试后知识几乎全部归还老师,考试成绩合格率与优秀率低于高年级的学生。大学新生在学习中一定程度的表现出“学习倦怠”特征。

Pines最早提出了“学习倦怠”的概念,Pines& Kafry( 1980) 认

为学生由于长期的劳累、课业压力和无法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而造成身体、情感和精神疲惫的一种状态。之后有的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症,Gan, Shang, & Zhang,(2007)认为在长时间处于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的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情绪耗竭、态度涣散以及效率低下。

Lin & Huang(2012)认为处于学习倦怠状态下的学生通常有以下四种特征:第一,个人成就感低(自我效能感低);第二,去个性化(在人际关系中冷漠或疏离的行为);第三,情绪耗竭(感到精疲力尽、无精打采);第四,消极的学习情绪(对学业持消极态度)。 Zhang et al.(2007)和Slivar,(2001)认为外部环境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来源于过度的与学习相关的活动,其中,影响学习倦怠的有:学习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团体破裂、缺乏公平、价值冲突。在个人因素层面,个人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有: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象、控制源、自尊等人格特质。


  1. 大学新生学习状态的原因分析

  1. 高考压力释放,学习积极性降低

高中生的时间分配以学习为主,尤其是经历高考顺利进入大学的学生,会处于一个压力巨大的阶段,在激励的竞争下,为了让自家孩子考上理想学校,家长会给学生报各类型的补习班,周末、寒暑假补习成风,学生处于超负荷的压榨式学习压力模式下,学习内容增加的压力,家长、亲朋和外界的期望压力会使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进而使他们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倦怠甚至厌烦的情绪,这种情绪在高考过后便完全的被释放出来,如沉迷于网络、刷微信、刷抖音、看网剧、结伴唱k、打牌、游玩、在外玩的天昏地暗,在家则是好吃懒做脾气大,考生高考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负荷,考后彻底“报复性”释放,这种学习倦怠的情绪会一直延续到考生进入大学校园,影响其在大一阶段的学习积极性。

(二)熟悉大学新环境占用时间

年轻人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不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人际交往上都有着新奇的认知感和猎奇心理,都会乐于尝试所有未知的领域,这必然会占用一定的时间精力参与到与新环境的磨合。同时新生代的大学生,在家里都是倍受宠爱的“骄子”,从小被家庭的关爱、溺爱包围着,性格各不相同,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处于盲目状态中,很容易被外界其他事物干扰,在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相处时或多或少会发生意见想法的不同,但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更多的是不受别人安排而自己做决定,当与周围环境发生矛盾冲突时,如果不能理性对待,处理不当,会影响与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导致思想波动,影响学习的动机和心情。

(三)教学模式发生改变,需要过渡适应

中学阶段的教学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升学的压力有严苛的老师监督强迫学生去学习,学生是在相对“被动”的环境里学习,而进入大学后,自由的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缺少了强迫学生去学习进步的老师,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没有了老师的鞭挞和约束,听课的积极性、自我加强训练的积极性降低,平时不认真努力学习,考试之前临时挑灯抱佛脚,只求不挂科,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当考试挂科后才会意识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往往大学新生考试优秀率占比较低,不及格率较高,而进入大一下学期和高年级后,这种情况就逐渐减少,适应了大学学习模式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得以快速转变并且变的越来越好。适应大学教学模式需要大学新生有个过渡过程。


  1. 大学新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措施

(一)加强鞭策教育、严肃学风建设

虽说大学教育是开放式、自主式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学新生从高中刚踏入大学校门,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必然能使大学新生更加迅速的适应和熟悉大学的学习生活。大学新生进入校门,要引导学生进行大学学习生活的科学合理规划,向其介绍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所需的知识体系,要严肃告知其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晓之以考试挂科后果的严重性,要让学生从高考后放松状态逐渐并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严肃班级学风建设、加强班级学习氛围。

(二)关心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建立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具有正能量、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新生进入校门后,就要开展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疏导和教育大学新生的心理,科学引导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培养新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充分发挥人文关怀教育的良好作用,要密切观察个别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对其进行调节和疏导,减轻学生的压力,放松其心态,不断提高大学新生的道德素养,完善个人的性格,培养集体感、大局观和团队合作精神,切实解决好少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有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当个人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时才能科学冷静的思考和判断,并快速做出调整和采取正确的处理态度和方式,与周围事物、环境和谐相处,大学生才能处于宁静平和的学习状态,不会因与外界的不和谐而影响学习的心情和态度。

(三)各科专业老师给予大学新生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都是高中知识,对专业学科知识接触不多或是零接触,对专业学科知识学习吸收慢,有的学生可能无法迅速领会掌握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而知识是连贯性的,当前期所学知识没有被消化吸收,后续知识的学习便听不懂学不会连接不上,这样就影响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学习倦怠”情绪就会产生,这就要求专业老师对大学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要反复强调所教授专业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要不断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态度,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调整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安排,切不能把教授大二大三学生的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到大学新生身上,这样才能根据大学新生特点因材施教,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陈盼盼,杨亚楠.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10)

2. 陈 平,黄婷婷,卢南熹,柳 薇.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变化规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0(10)

3. 郑培亮,赵心怡,孙红艳.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

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5(205)

4.吴天娇,李岩,赵新春.论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

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1)

5. 王一冕. 高中生压力性生活事件、自我损耗与学习倦怠: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广州大学,2019